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北宋十(仁宗,庆历年间)

(2024-03-13 06:41:54)
标签:

延安宝塔山摘星楼及烽

延安清凉山庞公祠

苏州沧浪亭

福州泔液境与光禄吟台

晋中祆神楼(外观)

分类: 第八轮

陕西延安  宝塔山摘星楼及烽火台

(2017. 10. 12)

 

建关筑楼 守土御敌有良策

坚壁清野 将兵击寇有佳谋

忧乐天下

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北宋十(仁宗,庆历年间)

景点介绍

摘星楼位于宝塔山的峰巅,海拔高度1135.5米。现有建筑是1988年在原址上重建的,为两层周廊十字歇山顶重檐仿古楼阁,高15米,混凝土仿木结构,金顶朱栏,雕梁画栋,势若高悬,气冲霄汉。临此绝顶,极目八方,一览众山小,顿生“山到绝顶我为峰”的豪兴。一楼匾书“摘星楼”,为马文瑞手迹。

烽火台在宝塔山东面,距塔约400米,原为15米高,周长16米的圆锥形土台。现已修复成倒斗形砖砌烽火台,有台阶直通顶端,上修垛口、焚烟台,是延安市唯一一座保留完整的古代烽燧建筑。该台地当要冲,视野开阔,东、北、南三道河川一览无余,与附近山头的古烽火台遥遥相应,尚可依稀望见。 

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北宋十(仁宗,庆历年间)

【历史背景】

摘星楼和烽火台是是范仲淹镇守延州时1040 ~ 1041年)所建。摘星楼为观察所,故名望寇台。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入朝可为相,出朝能为将,范文正公做的这些实事,大宋的百姓想必应该看得见。一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倒有点自夸和炫耀的味道了。这话要是从老百姓嘴里说出来,会不会更有分量呢!

 

【旅游趣事】:

实话实说宝塔山不算高,可这是到西北来旅游的第一个景点,腿还没“溜开”呢,到宝塔前面已经有点累了。抬头就能看到山顶的摘星楼,既然都看得这么清楚的,还是往上爬吧!爬到中间,回头再看宝塔,倒别有一番景色 --- 平日屏幕、书本上大多看到的是“山塔合一”的景色。等爬到山顶,登上摘星楼,再俯视宝塔,更能欣赏到“塔城合一”的景象。从摘星楼下来,沿着另一条路往山下走,刚好路过烽火台。烽火台明显是复建的,登上去刚好平视宝塔,又是一种新的感觉。看来,“革命圣地”到底不一样 --- 登一座山,就能体会“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不同”啊!

 

 

陕西延安  清凉山庞公祠
(2017. 10. 12)


山上祠庙证明业绩

笔下小说损坏名声

毁誉翻覆

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北宋十(仁宗,庆历年间)

【景点介绍】:

庞公祠在延安城东北的清凉山上,为硬山顶三间木结构仿古建筑,面阔十米,深五点五米,内塑庞籍及侍从彩塑泥像三尊,并立重修碑记。原祠已毁,现祠为1984年按原貌重建的。

 

【历史背景】:

公元1041,庞籍任职延州,为抵御西夏入侵,在经济、军事与西北少数民族关系上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延州百姓的生活压力,解决了驻守士兵的军需粮草问题。在军事上,与西夏军队形成胶着态势。最终,西夏派出使者与宋廷议和。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提到庞籍这个人物,相信大多数人脑子里第一个反映出来的是《三侠五义》中的“庞太师”,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 --- 为塑造一个正面形象,得刻画出一个以上的反面形象来衬托。宋代的潘美,作为武将已经被艺术作品给“毁”了,没想到这帮“编故事”的,连自己的“同类近亲”都不放过。

 

【旅游趣事】:

清凉山上比较重要的祠庙是“范公祠”,可范公祠的正殿正面位置不利于拍摄,只得上来下去地找合适位置。从正殿左边,终于找到一个能拍摄下全景的位置,虽然不正,但好歹整个房子全在镜头里。拍完照片一歪头,诶?这怎么还有一座“庞公祠”啊?看正殿中的人像是宋代打扮,一下子还真想到了庞籍,但随即就否定了这个想法 --- 庞太师?奸臣啊!怎么可能设祠供奉呢?再一看介绍,还真是供的庞籍。看来回家以后,还真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位“不一样的庞籍”了!

 

 

江苏苏州  沧浪亭

(2017. 11. 20)

 

文人遭贬 佳作岂止于纸上

儒者相交 唱和更是在景中

亭寄情思

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北宋十(仁宗,庆历年间)

景点介绍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三元坊沧浪亭街3号,是一处始建于北宋的中国汉族古典园林建筑,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其占地面积1.08公顷,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

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园内除沧浪亭本身外还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楼等建筑和景观。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北宋十(仁宗,庆历年间)


【历史背景】

五代十国晚期,吴越王钱俶妻弟孙承佑,于宋开宝二年(969年)任中吴军节度使,曾于沧浪亭营建别墅(一说广陵王钱元璙池馆)。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弃地约六十寻,以四万钱买入。在北碕筑亭,命名“沧浪亭”。苏舜钦常驾舟游玩,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常与欧阳修、梅圣俞等作诗唱酬往还。从此沧浪之名传开。

历八年(1048年)苏舜钦去世。后园多次更换主人,最后为章惇、龚明之各得其半。

南宋绍兴初,园为韩蕲王世忠所占,并改名“韩园”。韩氏在两山之间筑一道桥,取名“飞虹”,由张安国书匾。园景直到庆元间(1111年-1115年)犹存。依宋《平江图》碑所标此处为“韩园”,园南北端大体与原文庙、府学相平,大门在南。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园子不大,水面更小,不知道四万钱是不是买亏了,更不知道在那么小的水面上,文人们是怎么“泛舟”的!

 

【旅游趣事】:

    沧浪亭和可园门对着门,可以买通票。苏州的园林已经逛了好几个,时间也有限,咱还是拣着名气大的来吧!既然沧浪之水时清时浊,又洗帽子又洗脚的,那挑这家逛吧!苏州的园林内满眼皆景,但看多了总有些局促之感。一刻钟匆匆园内转了一圈,出门赶紧往网师园赶去。

 

 

福建福州  泔液境与光禄吟台

 (2015. 11. 25)

 

城中穿井惠万众

高台吟诗传千年

“两个文明”

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北宋十(仁宗,庆历年间)

景点介绍

南后街中段,有一处古迹:“甘液境”,宋称“甘液坊”,后世因各社区(村社)皆建境庙,祀奉神祇,故称境。内有井,上隘下广,源自鸟山之泉,水质清纯甘冽。

禄吟台 又称“玉尺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的光禄坊东北口,宋代法祥院遗址。

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北宋十(仁宗,庆历年间)

【历史背景】

据清《乌石山志》载“地名方井,又称丰井”。因方言谐音,误方为丰,故有“丰井营”之称。 此井为宋庆历间太常博士、提刑苏舜元知福州时(苏舜元于庆历六年(1046年)出任福建路提刑,史载出为荆南路提点刑狱,未行,易福建路,八年(1048年)擢尚书祠部员外郎,移京西提刑,又移河东提刑。)于城内所凿十二井之一。民众感念苏舜元,称其为“苏公井”。泔液境方井现为仅存的宋代苏公井

熙宁三年,知州事程师孟,光禄卿游于“法洋院”,见《寺观》寺僧为建光禄吟台,师孟篆书“光禄吟台”见《石刻》。四字镌于石上, 又题诗曰:“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后人改名“光禄坊”。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越是像水井这样人人都要用的东西,越容易保存的长久,而且越保存得原汁原味。东西保存下来了,创建者也就被记住了。

 

【旅游趣事】:

    在旅游手册上查知,泔液境是原汁原味的古迹,因此一走进三坊七巷,就按照旅游图的位置开始寻找。到第一个路口,往左一拐,走不了几步,就看到了这个玻璃罩子里的“古迹”。看着“泔液境”三个字,总觉得应该是“甘液境” --- 用“泔”字,总联想起泔水来,这不是水井改下水道了嘛!

 

 

山西晋中  介休祆神楼外观

(2014. 03. 20)

 

原供波斯拜火神,

建楼酬妖助宋臣。

明皇下旨除异教,

请来三义看大门。

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北宋十(仁宗,庆历年间)

景点介绍

祆神楼位于中国山西省介休市城内,是一座门楼、乐楼与过街楼相结合的楼阁式建筑,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祆神楼正面呈字形,总深度20米,突出于廊外的过街楼面阔三间,进深也是三间,较宽的部分,即庙内的乐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露出四周围廊。袄神楼的下层是山门,上层是戏楼。它的庙内、庙外部分都是两层,加上平座和上层的重檐共有四层高。这座高层古建筑物,楼内深度、广度的比例都很协调,因而显出十分雄壮与稳定的外观格局。

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北宋十(仁宗,庆历年间)

【历史背景】

祆神楼最初的建造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彦博。在宋代历史上,文彦博是与王安石、司马光齐名的一代贤臣。介休是文彦博的家乡,文氏故里,就在紧挨顺城关大街的文家庄。据说,过去的文氏宗祠与三结义庙、祆神楼是浑然一体的建筑。可惜,在后来的动荡中,文氏宗祠被毁坏了,只留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群建筑。庆历八年(1048年),河北贝州爆发了王则、胡永儿领导的农民起义,身为重臣的文彦博率兵去讨伐,前期的战斗非常不顺,官军被农民军团团包围,眼看就要覆灭之际,突然一只神奇的白猿从天而降,不仅帮助文彦博突出了重围,而且最终打败了农民军。身为主帅的文彦博由此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重用。后来,文彦博衣锦还乡,在建造宗祠的同时,建造了这座祆神楼,以此来报答当初神猿的襄助。介休的祆神楼与蒲州的鹳雀楼、万荣的飞云楼、秋风楼并称为“三晋四大名楼”。神猿襄助文彦博的故事,后来由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写成了《三遂平妖传》,到了明中期,小说家冯梦龙又在罗贯中的基础上,改成了《平妖传》。从此,文彦博得神猿襄助的故事,天下皆知。

到了嘉靖年间,崇道信儒的皇帝下诏,全国除了儒释道三教之庙外,其它全系淫祠,必须拆毁。介休供奉白猿的祆神庙,自然也在拆毁之列。当时的介休知县王宗正,为了保全这处先贤神庙,于是把主像由原来的白猿换成了刘、关、张兄弟,祆神庙自然也就成了三结义庙。清朝顺治年间,三结义庙和祆神楼发生了一场大火,存世六百多年的建筑被毁,介休官府和百姓经过近几十年的积累,到了康熙年间,终于将楼庙照原样进行了重修。所以,面前的这处古建筑,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挂羊头,卖狗肉”古已有之。

 

【旅游趣事】:

一年前去王家大院时路过介休城里,当时祆神楼正在维修,满搭着脚手架,根本看不出模样来。这次去张壁古堡,再次来到介休城里,心里想着都过去一年多了,维修工程怎么的也该完工了吧!就溜达到了楼前。这回脚手架倒是拆了,可仍然没开门,好歹外观大模样能看出来了。左右拍了几张照片,就接着往前走了。


浏览更多景点照片,请到“360个人图书馆”同名账号(汉家月明)“相册”目录下相应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