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北宋十(仁宗,庆历年间)

标签:
延安宝塔山摘星楼及烽延安清凉山庞公祠苏州沧浪亭福州泔液境与光禄吟台晋中祆神楼(外观) |
分类: 第八轮 |
陕西延安
(2017. 10. 12)
建关筑楼 守土御敌有良策
坚壁清野 将兵击寇有佳谋
忧乐天下
【景点介绍】:
摘星楼位于宝塔山的峰巅,海拔高度1135.5米。现有建筑是1988年在原址上重建的,为两层周廊十字歇山顶重檐仿古楼阁,高15米,混凝土仿木结构,金顶朱栏,雕梁画栋,势若高悬,气冲霄汉。临此绝顶,极目八方,一览众山小,顿生“山到绝顶我为峰”的豪兴。一楼匾书“摘星楼”,为马文瑞手迹。
烽火台在宝塔山东面,距塔约400米,原为15米高,周长16米的圆锥形土台。现已修复成倒斗形砖砌烽火台,有台阶直通顶端,上修垛口、焚烟台,是延安市唯一一座保留完整的古代烽燧建筑。该台地当要冲,视野开阔,东、北、南三道河川一览无余,与附近山头的古烽火台遥遥相应,尚可依稀望见。
【历史背景】:
摘星楼和烽火台是是范仲淹镇守延州时(1040 ~ 1041年)所建。摘星楼为观察所,故名望寇台。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入朝可为相,出朝能为将,范文正公做的这些实事,大宋的百姓想必应该看得见。一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倒是有点自夸和炫耀的味道了。这话要是从老百姓嘴里说出来,会不会更有分量呢!
【旅游趣事】:
实话实说宝塔山不算高,可这是到西北来旅游的第一个景点,腿还没“溜开”呢,到宝塔前面已经有点累了。抬头就能看到山顶的摘星楼,既然都看得这么清楚的,还是往上爬吧!爬到中间,回头再看宝塔,倒别有一番景色 --- 平日屏幕、书本上大多看到的是“山塔合一”的景色。等爬到山顶,登上摘星楼,再俯视宝塔,更能欣赏到“塔城合一”的景象。从摘星楼下来,沿着另一条路往山下走,刚好路过烽火台。烽火台明显是复建的,登上去刚好平视宝塔,又是一种新的感觉。看来,“革命圣地”到底不一样 --- 登一座山,就能体会“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不同”啊!
陕西延安
(2017. 10. 12)
山上祠庙证明业绩
笔下小说损坏名声
毁誉翻覆
【景点介绍】:
庞公祠在延安城东北的清凉山上,为硬山顶三间木结构仿古建筑,面阔十米,深五点五米,内塑庞籍及侍从彩塑泥像三尊,并立重修碑记。原祠已毁,现祠为1984年按原貌重建的。
【历史背景】:
公元1041年,庞籍任职延州,为抵御西夏入侵,在经济、军事与西北少数民族关系上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延州百姓的生活压力,解决了驻守士兵的军需粮草问题。在军事上,与西夏军队形成胶着态势。最终,西夏派出使者与宋廷议和。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提到庞籍这个人物,相信大多数人脑子里第一个反映出来的是《三侠五义》中的“庞太师”,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 --- 为塑造一个正面形象,得刻画出一个以上的反面形象来衬托。宋代的潘美,作为武将已经被艺术作品给“毁”了,没想到这帮“编故事”的,连自己的“同类近亲”都不放过。
【旅游趣事】:
清凉山上比较重要的祠庙是“范公祠”,可范公祠的正殿正面位置不利于拍摄,只得上来下去地找合适位置。从正殿左边,终于找到一个能拍摄下全景的位置,虽然不正,但好歹整个房子全在镜头里。拍完照片一歪头,诶?这怎么还有一座“庞公祠”啊?看正殿中的人像是宋代打扮,一下子还真想到了庞籍,但随即就否定了这个想法 --- 庞太师?奸臣啊!怎么可能设祠供奉呢?再一看介绍,还真是供的庞籍。看来回家以后,还真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位“不一样的庞籍”了!
江苏苏州
(2017. 11. 20)
文人遭贬 佳作岂止于纸上
儒者相交 唱和更是在景中
亭寄情思
【景点介绍】: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三元坊沧浪亭街3号,是一处始建于北宋的中国汉族古典园林建筑,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其占地面积1.08公顷,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园内除沧浪亭本身外还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楼等建筑和景观。
【历史背景】:
五代十国晚期,吴越王钱俶妻弟孙承佑,于宋开宝二年(969年)任中吴军节度使,曾于沧浪亭营建别墅(一说广陵王钱元璙池馆)。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弃地约六十寻,以四万钱买入。在北碕筑亭,命名“沧浪亭”。苏舜钦常驾舟游玩,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常与欧阳修、梅圣俞等作诗唱酬往还。从此沧浪之名传开。
庆历八年(1048年)苏舜钦去世。后园多次更换主人,最后为章惇、龚明之各得其半。
南宋绍兴初,园为韩蕲王世忠所占,并改名“韩园”。韩氏在两山之间筑一道桥,取名“飞虹”,由张安国书匾。园景直到庆元间(1111年-1115年)犹存。依宋《平江图》碑所标此处为“韩园”,园南北端大体与原文庙、府学相平,大门在南。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园子不大,水面更小,不知道四万钱是不是买亏了,更不知道在那么小的水面上,文人们是怎么“泛舟”的!
【旅游趣事】:
福建福州
城中穿井惠万众
高台吟诗传千年
“两个文明”
【景点介绍】:
南后街中段,有一处古迹:“甘液境”,宋称“甘液坊”,后世因各社区(村社)皆建境庙,祀奉神祇,故称境。内有井,上隘下广,源自鸟山之泉,水质清纯甘冽。
光禄吟台 又称“玉尺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的光禄坊东北口,宋代法祥院遗址。
【历史背景】:
据清《乌石山志》载“地名方井,又称丰井”。因方言谐音,误方为丰,故有“丰井营”之称。 此井为宋庆历间太常博士、提刑苏舜元知福州时(苏舜元于庆历六年(1046年)出任福建路提刑,史载“出为荆南路提点刑狱,未行,易福建路”,八年(1048年)擢尚书祠部员外郎,移京西提刑,又移河东提刑。)于城内所凿十二井之一。民众感念苏舜元,称其为“苏公井”。泔液境方井现为仅存的宋代“苏公井”。
宋熙宁三年,知州事程师孟,光禄卿游于“法洋院”,见《寺观》寺僧为建光禄吟台,师孟篆书“光禄吟台”见《石刻》。四字镌于石上, 又题诗曰:“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后人改名“光禄坊”。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山西晋中
(2014. 03. 20)
原供波斯拜火神,
建楼酬妖助宋臣。
明皇下旨除异教,
请来三义看大门。
【景点介绍】:
祆神楼位于中国山西省介休市城内,是一座门楼、乐楼与过街楼相结合的楼阁式建筑,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祆神楼正面呈“凸”字形,总深度20米,突出于廊外的过街楼面阔三间,进深也是三间,较宽的部分,即庙内的乐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露出四周围廊。袄神楼的下层是山门,上层是戏楼。它的庙内、庙外部分都是两层,加上平座和上层的重檐共有四层高。这座高层古建筑物,楼内深度、广度的比例都很协调,因而显出十分雄壮与稳定的外观格局。
【历史背景】:
祆神楼最初的建造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彦博。在宋代历史上,文彦博是与王安石、司马光齐名的一代贤臣。介休是文彦博的家乡,文氏故里,就在紧挨顺城关大街的文家庄。据说,过去的文氏宗祠与三结义庙、祆神楼是浑然一体的建筑。可惜,在后来的动荡中,文氏宗祠被毁坏了,只留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群建筑。庆历八年(1048年),河北贝州爆发了王则、胡永儿领导的农民起义,身为重臣的文彦博率兵去讨伐,前期的战斗非常不顺,官军被农民军团团包围,眼看就要覆灭之际,突然一只神奇的白猿从天而降,不仅帮助文彦博突出了重围,而且最终打败了农民军。身为主帅的文彦博由此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重用。后来,文彦博衣锦还乡,在建造宗祠的同时,建造了这座祆神楼,以此来报答当初神猿的襄助。介休的祆神楼与蒲州的鹳雀楼、万荣的飞云楼、秋风楼并称为“三晋四大名楼”。神猿襄助文彦博的故事,后来由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写成了《三遂平妖传》,到了明中期,小说家冯梦龙又在罗贯中的基础上,改成了《平妖传》。从此,文彦博得神猿襄助的故事,天下皆知。
到了嘉靖年间,崇道信儒的皇帝下诏,全国除了儒释道三教之庙外,其它全系淫祠,必须拆毁。介休供奉白猿的祆神庙,自然也在拆毁之列。当时的介休知县王宗正,为了保全这处先贤神庙,于是把主像由原来的白猿换成了刘、关、张兄弟,祆神庙自然也就成了三结义庙。清朝顺治年间,三结义庙和祆神楼发生了一场大火,存世六百多年的建筑被毁,介休官府和百姓经过近几十年的积累,到了康熙年间,终于将楼庙照原样进行了重修。所以,面前的这处古建筑,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一年前去王家大院时路过介休城里,当时祆神楼正在维修,满搭着脚手架,根本看不出模样来。这次去张壁古堡,再次来到介休城里,心里想着都过去一年多了,维修工程怎么的也该完工了吧!就溜达到了楼前。这回脚手架倒是拆了,可仍然没开门,好歹外观大模样能看出来了。左右拍了几张照片,就接着往前走了。
浏览更多景点照片,请到“360个人图书馆”同名账号(汉家月明)“相册”目录下相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