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宗威命重,中外两安康---唐朝四十四(宣宗,大中五年至十三年)

标签:
大理五华楼忻州五台山佛光寺阳泉藏山莲花寺益阳裴公亭 |
分类: 第八轮 |
云南大理
(2015. 09. 13)
迎大唐使者 怎敢树五丈旗帜
会西南诸夷 何需备万人来朝
大材小用
【景点介绍】:
大理五华楼在古时是官方聚会宴请贵宾的地方,高达五层,可容万人站立。但在历史上五华楼几次焚毁又几次重建,走过千年沧桑。现代的五华楼是1998年重建的,是一座高二十多米的四层建筑,下面的一层为台座,上面的三层为楼。五华楼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历史背景】:
唐大中十年,即公元856年,南诏王丰佑在羊苴咩城内修建了一座宏伟的五华楼。周长2.5公里,高30多米,可以居住一万多人,下面还可以竖起五丈高的旗杆。羊苴咩城作为南诏国中晚期的都城达123年之后,以后郑氏的“太长和国”,赵氏的“大天兴国”,杨氏的“大义宁国”以及段氏的“大理国”,都以羊苴咩城为国都。五华楼作为国宾馆的历史也达数百年之久。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山西忻州
(2000. 04)
孤寺远离城,
却已早成名。
历经灭法难,
浴火又重生。
【景点介绍】: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城东北30公里佛光山中。寺东南北三面环山。寺宇因地势建造,高低层叠,坐东向西。寺内唐代木构大殿、彩塑、壁画、墨书题记、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经幢等,都是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山名刹,寺名屡见于传记。见于敦煌壁画上的唐中叶绘制的五台山图,佛光寺就居显要地位。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法,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宣宗复法,大中十一年(857)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金代于寺内前院两侧建文殊、普贤二殿。元代补修殿顶,添配脊兽;明清重建天王殿、伽兰殿、香风花雨楼、关帝殿、万善堂等;清末普贤殿焚毁;民国初年增筑窑洞和南北厢房,始成今日规模。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如果真的是灭法,那毁掉几座佛寺是没有用的。需要的是统一思想,尤其是高层的思想。象唐武宗的灭法,连您李家内部的想法还没一致呢,就出了灭法政策,最后的结果可不就是拆了盖、盖了拆嘛!难道一千多年前李家人就知道这样就能制造GDP了?
【旅游趣事】:
山西阳泉
(2018. 05. 14)
山间莲花放异彩
心中菩萨是真神
意诚灵现
【景点介绍】:
莲花寺位于藏山风景区内,寺外的水上观音、万寿湖、老子像、圣母湖、天地恨等景点,更是兼具藏山独有的神韵灵风。寺内七大殿,真是一殿一世界,一塑一圣贤。在佛寺的山门处不远,有一影壁,上书:“佛养心、道修心、儒治世”大字格言,概括了该景区三教合一的特点。
【历史背景】:
“莲花寺”曾是观音菩萨的又一处道场: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日本僧人慧锷朝礼五台山时,偶得一尊观音像,欲请回日本后供奉,当行至藏山时,忽见空中金光闪闪,祥云缭绕,于是就来到了“莲花寺”现址。但见南洞岩隙下石莲花大放光明,如来尽显虚空。相传,这枚石莲花是释迦牟尼本尊化身到藏山与老子相会时留下来的莲花,其形状与佛经中莲花造型完全吻合。慧谔以为此景乃观世音菩萨显灵,借此提示他慧谔,菩萨想到此处看望佛祖,并点悟他在此建院塑像,当即在此顶礼膜拜,虔诚祷告,从此观世音菩萨与藏山结下了千年法缘,形成了如今叹为观止的水上观音景观。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咱一般人如果看见山上金光闪闪,一定联想到的是阳光照在什么反光物上了。可这日本和尚心中一直念着菩萨,看到这景象,自然就联想到是菩萨显灵。这不是心灵感应,是心理暗示吧!
【旅游趣事】:
湖南益阳
(2018. 03. 10)
憩小亭虑百姓生计
望大江思国政方针
贤相之风
【景点介绍】:
裴公亭在资阳大桥南端西侧的白鹿山上,是益阳市区一座小巧玲珑的袖珍公园,是市民双休度假的一个好去处。现在屹立在桥头的裴公亭,是1982年重新修建的,它既保持了古典楼亭的风格,又富有现代建筑的气派。亭上三个苍劲雄浑的行书字:裴公亭,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亭门两边,雕刻着一副醒目的对联:裴亭月隐千年树,白鹿钟回万里云。
【历史背景】:
裴公亭,是为纪念唐代名相裴休而修。裴休字公美,河南济源县人,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在唐宪宗时,他任兵部侍郎兼领诸道盐铁史,后晋升为中书侍郎和宰相,改革漕运积弊,制止藩镇专横,颇有政绩。859年遭贬任荆南节度史,潜心研究佛家经学,常路经益阳,小住十天半月,在江边结芦读书诵经,后来人们索性在青山云树之中,修了一座楼亭合一的裴公亭,供裴公读书小住。裴公十分高兴,流连忘返,朗朗的读书诵经声,曾引来仙白鹿驻足聆听。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唐末的政治舞台上,主角是各地藩镇,文人即使如裴公做到宰相一级,在历史上也不过是“地方性名人”。
【旅游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