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有蜜,腹有剑”---唐朝二十四(玄宗,开元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

标签:
济宁古南池杜少陵祠保定易县龙兴观道德经潮州开元寺北京顺义开元寺大理太和城遗址 |
分类: 第八轮 |
山东济宁
(2021. 10. 14)
家里无生活之虑
池畔有同道中人
携游美谈
【景点介绍】:
杜少陵祠位于山东济宁古南池景区湖南岸,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杜甫而建。
【历史背景】:
唐代大诗人杜甫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同任城许主簿游南池留有著名诗篇: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留有《谒南池杜少陵祠》诗篇:先生不仅是诗人,薄宦沉沦稷契身。独向论离忧社稷,直将老歌哭风尘。诸侯宾客犹相忌,信史文章自有真。一饭何曾忘君父,可怜儒士作忠臣。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这段时间应该是杜甫生活最无忧无虑的时代,看来他跟咱常人也差不多 --- 花起爹的钱来也不知道心疼啊!此时杜甫,尚未经历生活的磨难,能写出那么“有深度”的诗篇吗?
【旅游趣事】:
在王母阁那儿领的那张门票包含两个景点:王母阁和杜少陵祠。从王母阁下来,有点“不长记性”,总还是觉得既然凭票入内,多少有些可看的东西,于是顺着湖岸,一路从湖北溜达到湖南。一进祠堂门,眼睛上下左右踅摸了三圈,除了看到正中的杜甫塑像,再没看到什么别的。听到左边一扇小门里有动静,就走过去往里看,敢情是打扫卫生人员的休息室。我这往里一探头,还把一位打扫卫生的吓了一跳。跟她一打听,才知道这座所谓“祠堂”里可看的就是那么一座塑像。确认了这一点,也就没什么可“留恋”的,道了声谢,转身就溜达了出去。
河北保定
(2021. 09. 16)
帝认老子祖
幢刻道德经
盛世留痕

【景点介绍】:
龙兴观道德经幢,又名唐玄宗注道德经幢,易县道德经幢,俗称八棱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友谊路,龙兴观道德经幢通高6米,为八角柱体,由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历史背景】:
龙兴观建于唐景龙二年(708年)。据《天下舆地碑记》载,龙兴观道德经幢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立在易县城西开元观。
南宋乾道五年(1109年),迁至城内南端的龙兴观。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龙兴观道德经幢被暴风雨吹倒,其后二年重修时位置装错。
1986年,易县人民政府重修经幢碑亭,以利保护和管理。2001年上半年,易县人民政府重修碑亭。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皇帝下诏建寺观,这儿在现成的道观里刻一座经幢,还是以皇帝注释为文本,不得不说是独树一帜。而且这马屁拍的,颇有“润物无声”之感。
【旅游趣事】:
花了10几元钱和一个多小时,白白跑了趟易县博物馆,结果人家以“消防升级”为名而没有开门。回到城里,先到文化广场转悠了一圈,然后就开始找这个“经幢”。顺着小土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5分钟,就看到了这座碑亭。这座经幢保护的还真够“严实”的,先是玻璃罩子围着,外面是碑亭,碑亭被铁栅栏围着,往外是一道杂草和菜地形成的“绿色防线”,刚下过雨,菜地和杂草边还有一道自然形成的“护亭河”,最外面是一道“汽车防线”。七拐八绕、连蹦带跳地终于到了碑亭的铁栅栏外,抬头看,经幢上的字根本看不清,只能分辨出是一座八棱柱子。拍了两张照片,四下再看看,哎!也就能看见这些了!没办法,走吧!
广东潮州
(2016. 03. 08)
唐宋明清 盛世几许
寺观庵堂 开元为多
佛音广布
【景点介绍】:
开元寺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开元路。古寺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整座寺院既保留了唐代的布局,又凝结了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建筑艺术。
【历史背景】:
前身为荔峰寺, 公元738年,崇信佛教的唐玄宗下诏以当时的年号“开元”为名,在全国十大州郡各建一座寺庙。
元代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代成“开元镇国禅寺”,清代以后“开元镇国禅寺”与“开元寺”并称,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北京
(2021. 07. 20)
贤臣实干国家富
天子明诏佛寺兴
【景点介绍】:
顺义区的开元寺位于仁和镇双兴南区幼儿园旁。开元寺同时也是顺义区唯一迄今仍存且记载较多的寺庙。康熙年间的《顺义县志》将开元寺列为顺义八景之一,排名第二,名为“龙泉烟寺”。又因为开元寺靠近顺义区的东门附近,又称作兴隆寺,俗称东大寺。开元寺经历代修建带有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历史背景】:
顺义开元寺是我国著名佛教寺院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时国中奉诏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均以“开元”名之此寺即其中之一。元代称开元寺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起改称为开元镇国禅寺至今。庙中曾有试太子洗马郑宣力撰写,于大历五年(770年)立的开元寺碑。明清时,此寺是“凡朝贺,同城官员俱赴阙行礼”之所,是官府举行礼仪之所。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此寺设第三小学。解放后,后殿仍存,后拆除。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当提起唐朝在玄宗时期国势急转直下的时候,总是把责任全推到“安史之乱”上。其实,这种变化在开元年间就埋下了隐患。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讲,是国家把大量投资都花在了建庵观寺院这种不能产生效益的工程项目上。用老百姓俗话讲“有钱也不能这么花啊!”
【旅游趣事】:
在网上多次查询这座寺庙,从来没见到有人进去过。因而来这里,也没抱太大希望。从小区外面的路上就能看到这座寺庙,可到庙的前面,还得绕一大圈。到门前一看,果不其然,栅栏门紧闭。歪头一看,嘿!旁边居民楼的单元门居然是大敞遥开的。得!咱就当一回“空军”吧!进了正对庙宇的一个单元门,一口气爬上四楼半,从楼道的窗户拍了张照片,然后每下一层拍一张。疫情期间,能这么拍下照片,也算意外之喜了!
云南大理
(2015. 09. 15)
蛮夷还夺蛮夷地
文明更近文明乡
心愈北向
【景点介绍】:
太和城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太和村,地处下关(南诏时期的龙尾关)至大理之间的苍山佛顶峰麓,南距下关6千米,北与大理古城相隔7千米。这里是大理坝子中苍山与洱海之间陆地距离较短的咽喉要地,是由龙尾关进入大理古城的要道。太和城的“和”,为夷语山坡之意,意思就是筑在山坡上的城。

【历史背景】:
唐朝时期,太和城原为河蛮所建立的城邑,南诏在统一五诏的前一年(公元737年)便兼征服“河蛮”,占据了太和城。在洱海周边,散居着6个酋邦,称为“六召”,发源于巍山的蒙舍诏,因地处南方,又被称作南诏,蒙舍诏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六召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迁至太和城(太和城遗址)。天宝六年(747年),在太和城内增筑金刚城。
太和城遗址是唐代云南少数民族地方王国“南诏国”建立后的第一座都城,也是南诏三座都城中城廓保存最为明显完整的城址之一,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定都于此至大历十四年(779年)迁都羊苴咩城(大理古城)止作为都城前后计四十年,南诏于此期间在历史上首次统一了云南,为南诏国、大理国及元明清时期的云南行省直至云南省奠定了地域基础。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此时的南诏政权,应该处于从部落向国家转型的时期,转变的标志之一就是从游走转向了定居。
【旅游趣事】:
从古城回市区,是有直达的公交车的,可在太和城,已经是第二次下车了 --- 第一次在观音塘。还好,两个公交车站都离景点不远。说实在的,看这种遗址类的景点,有点晕 --- 要不是那有牌子,眼里看到的就是一堆土。还好,在太和城遗址里,“德化碑”算个有模有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