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唐朝二十三(玄宗,开元十一年至二十四年)

(2023-11-22 07:08:08)
标签:

运城蒲津渡遗址

衢州府山

九江庐山五老峰

济宁浣笔泉

济宁太白楼

分类: 第八轮

山西运城  蒲津渡遗址

(2014. 05. 27)

 

西向入关中,

东向下河东。

黄河天堑阻,

盛世浮桥通。

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唐朝二十三(玄宗,开元十一年至二十四年)

景点介绍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区西18公里的蒲州古城西门外,1991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省、地、市文物部门组成了联合考古发掘队,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清理发掘,完整出土了唐开元12年铸造的铁牛四尊、铁人四尊、铁山两座、铁墩四个、七星铁柱一组、明代防护石堤70余米、明正德16年(1521年)记事碑一通。还发现一座四米见方的砖屋遗址,门坎向东,当是管理渡口之所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唐开元通宝、宋天圣元宝、元丰元宝、金正隆元宝等十余枚铜钱。

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唐朝二十三(玄宗,开元十一年至二十四年)

【历史背景】

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718),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二年(724,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

  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后来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一千多年前,一座跨越黄河的浮桥所起的作用,绝对不亚于今天的高铁。但今天,还能不能建起使用几百年的桥梁就难说了。

 

【旅游趣事】:

    蒲津渡遗址、鹳雀楼和普救寺在一条路上,普救寺在路头,鹳雀楼在路尾,而蒲津渡遗址在路中间。我的游览习惯是由远及近,去鹳雀楼的时候,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景区大门,却没有停车。回来再路过门口,依旧让司机等我一会儿。原本想着有个十分八分就能转一圈,可一看是个卖票的景点,就知道这个时间不够了。一进门,果不其然,遗址的痕迹虽然不多,但架不住人家把景点变成景区啊!好在出租车是包车,就算多等会儿,司机也不会说什么。饶着是这样,咱也得快点 --- 毕竟还得赶回运城市区。实话实说,景区虽说大部分是为旅游而建的,可看的东西还是不少。一圈转下来,花了半个多小时,想想门票钱也算值了,才满意而去。

 

 


 

江西九江  庐山五老峰
(2011. 11. 16)


长命女

 

登五老。

身上一峰轻落脚,难把疲劳找。

二峰气喘,再近三峰力少,遥望余峰心内,自骂没吃饱。

 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唐朝二十三(玄宗,开元十一年至二十四年)

【景点介绍】:

五老峰位于庐山的东南侧,为庐山著名的高峰,海拔1436米,山顶苍穹,下压鄱湖,削辟千仞,绵延数里,山峰受岩层垂直节理的影响,形成了既相互分割又彼此相连的五个雄奇的峰岭。五座主峰俨若五老并坐,故名五老峰。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山姿不一,有象诗人吟咏,有象武士高歌,有象鱼翁垂钓,有象老僧盘坐。在星子县海会寺上看五老峰最为真切。五峰中以第三峰最险,奇岩怪石千姿百态,雄奇秀丽蔚为大观;第四峰最高,峰顶云松弯曲如虬,下有五小峰,即狮子峰、金印峰、石舰峰、凌云峰和旗竿峰,往下为观音崖,狮子崖,背后山谷有青莲寺。五老峰东有“三叠泉”,西南为“庐山松”、“一线天”,峰麓为海会寺,皆是庐山胜景,为游人必登之地。

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唐朝二十三(玄宗,开元十一年至二十四年)


【历史背景】:

李白一生深爱庐山之美,尤钟情五老峰的景色,曾在五老峰下的九叠屏(屏风叠)隐居,赞美五老峰云:“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此诗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是诗人25岁首游庐山,初见五老峰一见倾心之作。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李白,诗仙啊!以他那性格,爬一趟庐山五老峰不算什么,可怎么留下的是“大白话儿”啊 --- 这几句没辙没韵的!

 

【旅游趣事】:

看前边那首词,就是登五老峰的真实经历。一大早,逛完了三叠泉,有些累了,坐车到了五老峰门口,感觉恢复了点儿。就信心十足地踏上了“征程”,到一峰时,没什么累的感觉,可走到三峰时,就呼哧带喘了。抬头看看远处的四峰、五峰,再抬手看看表,一下子就信心力气全无 --- 11点半多了,该吃中午饭了。这回倒是说到做到,马上向后转,开始往回溜达。

 

 

山东济宁  浣笔泉
(2021. 10. 14)


长安少机会

东鲁有亲人

随遇而安

 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唐朝二十三(玄宗,开元十一年至二十四年)

【景点介绍】:

浣笔泉坐落在山东省济宁市浣笔泉路南段,亭院式建筑,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年间寓居任城(济宁)时,曾在此泉浣笔,故称“浣笔泉”。浣笔泉占地面积达15000平方米。主要古建筑,是雕梁画栋的二贤祠。这是一座坐北面南的祠堂,殿室五楹,灰瓦盖顶,白粉涂壁,前厦抱出,内祀李白、贺知章两位唐代大诗人的雕塑。四周墙壁,镶嵌着历代文人墨客咏颂浣笔泉的诗文刻石。

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唐朝二十三(玄宗,开元十一年至二十四年)


【历史背景】:

李白在济宁古城留有众多遗迹,浣笔泉仅是其中之一。自唐开元二十四年,诗仙移家济宁始,至乾元二年迁家楚地止,他在此寓居长达23年,是李白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堪称他的第二故乡。李白的儿子在此出生,女儿在此长大,夫人在此去世,后妻在此续娶,留传千古的诸多辉煌诗在此创作,与诗圣杜甫的友谊在此建立……总之,李白的一生,与济宁紧密相连,牢不可分。

明嘉靖五年(1526年),主事白旆筑亭其上。明万历六年(1578年),在池旁立一面碑,上书“浣笔泉”三字。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增建北堂三楹,西池用石栏环绕,浚泉凿池并构方亭于泉上,名“墨华亭”。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又建“二贤祠”,塑李白、贺知章像。1938年,日军侵占济宁后均遭破坏。1981年,济宁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至今。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这李白也是,既然手里“不差钱”,过这种游山逛水的生活不好么?何必削尖了脑袋非往朝廷里钻呢!

 

【旅游趣事】:

按照地图,走到浣笔泉门口,一下子就愣了 ---  这是工地啊!正整修呢!门上挂着锁链,透过锁链孔,看到里面倚门坐着一位。有人就好办,就和他商量,把门打开让我进去看看。这哥们儿倒也好说话,还真把门给我打开了。进门一看,还真是满眼工地的景象,能辨别出是“景儿”的,一池、一亭、一碑而已,好歹拍了几张照片,向看门那哥们儿道了个谢,就出去了。

 

 

山东济宁  太白楼(外观)
(2021. 10. 13/14)


美酒下肚 心飞九霄上

佳句出口 诗传千年中

绝妙感受

 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唐朝二十三(玄宗,开元十一年至二十四年)

【景点介绍】:

太白楼位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古运河北岸,太白楼路中段路北,原为贺兰氏酒楼,因李白常在此饮酒赋诗而得名,经历代修葺,名传于世千余载,乃任城(今济宁)古八景之一。太白楼建在三丈八尺高的城墙上,坐北朝南,十间两层,斗拱飞檐,雄伟壮观,系古楼阁式建筑。上有李白塑像,碑碣林立,楼门向西,环以围墙。600多年来,由于长年失修和历次战争,遭到一定破坏。解放初在原址上重建。当今太白楼仍坐北朝南,面宽7间,东西长80米,南北进深13米,高15米,楼体为两层重檐歇山式建筑,青砖灰瓦,朱栏游廊环绕,连同台基共占地6000平方米,二层檐下正中悬扇形“太白楼”楷书阴刻匾额。

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唐朝二十三(玄宗,开元十一年至二十四年)


【历史背景】: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同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移家至任城(济宁),居住在酒楼之前,“常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吴兴人沈光过济宁时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作《李翰林酒楼记》一文,从此“太白酒楼”成名并传颂于后世。

宋、金、元代对该楼都进行过重建和修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开凿济州河时,任城城池北移今址,明代初期城墙易土为砖。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 ,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重建太白楼,以“谪仙”的寓意,依原楼的样式,移迁于南门城楼东城墙之上(即现址),并将“酒”字去掉,更名为“太白楼”。后于明、清、民国间进行了数十次较大的重修。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从李白居住的浣笔泉到太白楼的距离,还真适合每天溜达过来喝一顿酒。美酒下肚,确实有助于文思泉涌。可是以唐朝的酿造水平,真要喝到“找到感觉”的时候,还不得一趟接一趟地跑厕所啊!

 

【旅游趣事】:

太白楼门前正修路,路两边都围着挡板。从慈孝兼完坊过来,沿着挡板北边的路往东走,几步就到了太白楼入口,这儿也在维修,不开放。跟人打听哪儿能看见太白楼的远景,人家告诉我在挡板另一侧能看见。可往两边一看,如果往西绕,得绕出一里地,往东绕,得绕出一公里。没办法,体力时间都有限,不可能平白地这么绕路,只得拍了张大门照片,悻悻而去。第二天,从东大寺回酒店,看时间还够,特意走了挡板南边那条路,好歹模模糊糊地算见到了古楼真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