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西晋一(武帝)

标签:
西安大兴善寺衡水冀州竹林寺晋中太谷无边寺 |
分类: 第八轮 |
陕西西安
(2010. 11. 17)
司马立庙庆新朝,
隋唐之际名声高。
密宗由此传四海,
大士亦当称英豪。
【景点介绍】:
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5公里的小寨兴善寺西街。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公元265—公元289年),距今1700余年,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隋文帝开皇年间扩建西安城为大兴城,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取城名“大兴”二字,取坊名“善”字,赐名大兴善寺至今。
【历史背景】:
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二年(266年),初称遵善寺。
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582),诏建大兴城。隋文帝在北周时原为大兴郡公,因以“大兴”命名。敕令迁寺于新都,命为国寺。《长安志》载:寺建成后,崇广为京城之最,制度与太庙同。第一任住持为文帝的布衣之交灵藏。灵藏兼领昭玄都,后昭玄大统僧猛、继任昭玄统昙延及其随员等均住本寺。开皇七年(587),召慧远、慧藏、僧休、宝镇、洪遵、昙迁入京为“六大德”,并有僧众300余人入寺供养,令其为国行道。寺又创设译场,隋开皇时先后有那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彦琮等译经于此。唐时寺在长安城内靖善坊。
贞观三年(629),太宗令以波颇主寺内译场。开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密教僧人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在此寺中译密籍500余部。其时寺为长安三大译场之一。日僧多有来此寺中住学者,圆仁、圆珍等人即于本寺受传密教。天宝十五载(756),著名密教高僧不空住持本寺。不空为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帝师,又曾与寺内行息灾咒法,设灌顶道场与戒坛。此后本寺与青龙寺并称为密教之中心道场。一行和尚也住寺中研习天文数学并密法。唐武宗(841~846年在位)会昌灭佛时,寺院损毁,至五代时,世几不闻寺名。
宋代,稍有修复。
顺治五年(1648),川陕总督平安纳又率文武官僚施资大修,历十余年始竣工。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修复工程最多,先后重修了方丈、殿堂、钟、鼓楼和山门等。清同治(1861—1875)年间,寺院建筑再次被毁,仅存钟、鼓楼和前门。
1945年,太虚法师等于寺内创设世界佛学苑巴利学院。
1955年,政府拨款全面大修。有殿堂五进,配以廊庑僧寮,规模为西安今存众刹之首。寺内有唐建中元年(780)所立之不空三藏碑。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河北衡水
(2020. 10. 27)
从政不论曹魏司马
为官当为百姓黎民
佛记儒贤

【景点介绍】:
竹林寺,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北关村东北300米处,乃冀州古城的四大名寺之一。因其四面环水,夏秋时节有时出现海市蜃楼幻景而又名“悬空寺”。

【历史背景】:
相传竹林寺,为晋朝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出任冀州刺史时(泰始四年,268年)建筑的,山涛在冀州颇有功绩。
明朝时冀州守州大臣命人将此云幻奇景绘图以传,嘉靖年间一位冀州官吏召集能工巧匠,依照海市蜃楼幻景,在州城东北修建古寺,取名竹林寺,香火极盛,后因洪水冲击等原因而毁废。清朝末年,当地百姓曾自行投资,在遗址上重新修建竹林寺,但也早已毁坏,1986年开始,冀州二铺村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了原衡水地区第一个旅游景区灵秀山庄。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山涛建寺,很可能是传说。问题是,同为“竹林七贤”,为人处事怎么就差这么远呢?当初究竟是怎么把这七个人“撮”一堆儿的呢?
【旅游趣事】:
折腾了近一个小时,终于到了灵秀山庄门口,敢情竹林寺是山庄中的一个景点。景区入口写着进门要“验码、测温......”,可只要买票进了门,连戴不戴口罩都没人管。也难怪,就我一个游人,有什么传染的风险啊!沿着水边小路转出多半圈,才算进了景区“核心”。这是一组圆形建筑群,中心的竹林寺建的规规矩矩,还显出些有人气的样子。外圈的一圈建筑,建筑式样、新旧程度都与竹林寺相仿,但“待遇”差不少,甭管是外边的窗玻璃,还是里面的塑像,都蒙着厚厚的灰尘。让游人既不忍心多看,也不忍心多拍照。这回戴着的口罩起作用了,至少不呛鼻子啊!匆匆转了一圈,赶紧走了。
山西晋中
(2010. 05. 19)
华夏烽烟燃百年,
生灵涂炭乱江山。
与其建庙求佛佑,
何如司马天子贤。
【景点介绍】:
无边寺位于太谷县城南隅南寺街10号,曾名白塔寺、南寺,现除了白塔以外仍保存有山门及倒座戏台、天王殿、大雄宝殿、献厅、藏经楼等建筑;白塔外有七层,高40余米,为八角形砖木混构。塔的外观仍为宋代风格,每层出砖石檐、仿木斗拱和门窗,饰有风铎。塔内有九层,设木板楼层,有木构楼梯供攀登,在塔顶可眺望太谷城。
【历史背景】:
无边寺创建于西晋泰始八年(272),北宋治平年间易名普慈寺。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建后复名无边寺。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西晋时期,是中国寺庙建设的一个小“高潮”,这或许是在战乱之后从上到下对和平生活环境的渴望,也是从朝廷到民间的一个“反思”。遗憾的是,这次反思并没有真的反思出战乱的真实原因,相反倒引发了时间更长、规模更大的战乱。
【旅游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