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恶皆归焉---商朝三(纣王,上)
标签:
定西陇西李家龙宫安阳汤阴羑里城鹤壁淇县摘星台新乡卫辉比干庙 |
分类: 第八轮 |
甘肃定西
(2021. 05. 13)
共享十八子
传承三千年
屡见辉煌
【景点介绍】:
李家龙宫(李氏祠堂)始建于唐初,是唐代宫廷式古建筑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1993年以来,陇西县多梁道筹措资金,对李家龙宫西主殿、南北两侧殿、北殿、过庭、聚贤楼、郡公楼、戍边楼.荷花池和北天第一门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并修建了龙宫围墙,完成了龙宫环境的硬化,绿化和美化,陈列了“陇西李氏文化展览”,基本具备了海内外李氏祭祖的条件。
【历史背景】:
李氏望族源远流长,史载其上古始祖为皋陶,实则出自轩辕黄帝。相传黄帝五世孙皋陶出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担任国之刑狱的大理职务,因断案有方而子孙世袭大理职务,以官名命族为“理”氏。商末时理氏后裔理徵,因执法刚正不阿,被纣王处死,其妻契和氏带幼子利贞避难于苦县(今河南鹿吧东),后逃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阳)。因母子俩正粮不济,饥渴交困,幸逢当地李树果敦之季,二人摘李充饥,遂得以活命,后利贞唯恐株连后代,又不忘活命之恩,于是改理氏为“李”姓,理利贞遂为李姓之一世始祖。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时间长了,累积效果就出来了 --- 经过三千年,一个姓氏从一个人发展到“亿个人”。人越多,书写历史辉煌的机会就越大;历史越辉煌,人数增长就越快。这就是姓氏的“良性循环”。
【旅游趣事】:
从仁寿山上下来,打了个出租车就到了李家龙宫门口,一下车吓了一跳 --- 怎么这么多人啊?走近一看,是孩子们到这儿来春游,可每个孩子都跟着家长。这还真有点看不明白了 --- 现在学校、幼儿园组织春游,是连孩子带家长一块儿组织?要说李家龙宫,还真是个“良心景点”,这么大一片古建群,居然是免费的。里面各座殿宇,都是供奉各地历代李氏名人的,连哪吒、济公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细一想,这二位还真姓李。可没找到铁拐李的“席位”,家庙,不带这么嫌贫爱富的吧?走到最里面,最后一进殿宇居然是弥勒殿,一个出身印度的佛家菩萨,不知怎么就姓了李。真是“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啊!
河南安阳 汤阴羑里城
(2013.07.11)
只身赴都羑里囚,
啖子与君又添仇。
何以千古论臣节,
羽翼未丰是根由。
【景点介绍】:
【历史背景】:
中国商代末年西方诸侯之长。姬姓 ,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昌。相传西伯在位五十年,已为灭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周人谥西伯为文王。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他就是日后著名的周文王。他在位50年,主要功绩是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个“方伯”的面目出现,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却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争取与国,成功地调解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在虞、芮归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接着向东发展,过黄河进攻耆、邗等国。沿渭水东进,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扫除了周在东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并且据有关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政治中心迁于丰(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周人对商朝已经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势。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想睡觉了就有人送枕头”,管河南业务半年了,来了好几趟,都在郑州转悠,只抽半天空儿去了趟开封。正琢磨着怎么到其它城市呢,嘿!有个安阳的找上门来想当A品牌经销商。这下子,我有了充足的理由申请到安阳出差了,要知道,安阳可是号称“第七大古都”的。一大早从郑州乘大巴到了安阳,到达时还不到十一点。没犹豫,从汽车站直接打了个车就到了汤阴 --- 这里有两个“计划内景点”,岳飞庙和羑里城。自从接手河南业务,和资本家的斗争也在不知不觉中从“自发阶段”进入了“自觉阶段” --- 不再是从业务中抽空去旅游,而是计划好景点,抽空拜访一下客户。景区里没什么人,可也没法从容地逛,毕竟午饭时间是个约束。就这,转完这俩景点,再回到安阳市里,也一点多了。办完酒店入住再吃完饭,都两点半多了。
河南鹤壁
(2016. 06. 23)
强君有意除枝蔓
良臣无心留盛名
皆非本愿
【景点介绍】:
摘星台景区位于淇县县城中心,是著名的殷商文化遗址、寻根问祖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摘星台,是一个夯筑土台。下层为龙山文化,上层为殷商文化。据《淇县志》载,摘星台为纣王所建,意谓登临其上,可以摘星揽月,喻台之高。是纣王和宠妃妲己观朝涉、摘国神比干心处。自纣王在此摘国神比干心后,人们为纪念国神比干,俗称此台为摘心台。
【历史背景】:
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末期,纣王为了讨好苏妲己,为她建造了一座很高的塔楼,因为建造的特别的高,站在上面,好像能够得着天上的星星一般,因此取名摘星楼。后来,纣王受苏妲己的蛊惑,在摘星楼上摘下了比干的心,一代忠良就这样惨遭杀戮。之后,人们把摘星楼改叫做摘心楼。之后的两千多年,高楼损毁,夯土垒成的楼基,也只剩下了一座土台子,因此,现在的人们都把这座摘星楼的楼基称之为摘星台了。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比干剖心”这一情节,居然是见于《史记 殷本纪》的,不过并没有什么和妲己相关的记载。古来谈起这段历史,文人们更愿意以“忠臣昏君”来评价,而“文艺人”们则更热衷于渲染“女人误国”。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如果比干真是“王叔”,虽然对社稷没什么威胁,但对王位的威胁可远远要大于远方的周。纣王除之,也就顺理成章了。
【旅游趣事】:
河南新乡
(2016. 06. 21)
谏昏君何须以死
福万众更当存生
愚忠之首
【景点介绍】:
坐落于河南卫辉的比干庙是重要的庙墓合一建筑群之一,是中国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庙,称为“天下第一庙”。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比干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干墓为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整个庙宇的主体建筑由神道、照壁、山门、二门、碑廊、木坊、配殿、大殿等组成,总建筑面积达4.7万平方米。
【历史背景】:
比干是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