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收型政府重来

(2012-09-14 19:15:08)
标签:

杂谈

    这是发表在《草根财经》上的文章,都是以前谈过的内容,没有什么新东西。为了把写过的东西都收集在一起,所以转贴在这里。

    在人们谈论即将到来的经济危机时,常看到这样一种说法,大意如下:市场经济是有周期性
的,有繁荣,有萧条,这种变换,是很正常的,不会有危机,更不会有什么崩溃。一般来说,这
种说法是可以接受的。
    市场经济的供需状态,最重要的信息传递,是通过价格来进行的,而价格的信息反映,具有
滞后性。当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人们扩大生产,增加供给,经济向好。产能超过需求,资源错
配,产生库存,商家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价格下降,淘汰部分竞争力不强的产能,经济趋于萧
条。过剩产能被淘汰,库存减少,价格重回上升轨道,从而使整个过程出现周期性的波动。为了
减轻这种周期性的波动带来的损坏,人们使用各种各样的统计数据和指标,使得人们能够提前把
握市场变更信息,做出相应的应对。人们还可以使用经济刺激和收缩政策,削峰填谷,减小波动
幅度。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消除经济波动,而是延长波动周期,减小它的破坏力。
    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人,认为中国即将遇到的,不是简单的经济波动,而是一场危机呢?
首先,官方采取了众多的手段,不断推迟经济的调整,使资源错配的行为得不到纠正,甚至形成
了路径依赖。此外,官方的刚性支出,外加不受限制的资源索取权力,将使经济进入螺旋下降的
通道。官方收入增加的方式之多,可能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90年代初期,政府部门的创收,是作为政绩在新闻中播出的,当然,背后恶劣的手段,是不
便公开的。很多年前,笔者看过一个故事,真实性无法考证,说一个农民向派出所报案,家里的
女人(或女儿,有点记不清了)正在被人强奸,警察开出了出警的条件——5000元,否则,就不
出警。约二十年过去了,创收的鬼影,又开始若隐若现,虽然事实上从不曾离去。
     8月初,沈阳商店大的规模关门事件,可以看作其中的代表。更为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并没有
采取任何的干预行动。最近又有传言,河北、黑龙江等地,也开展了小规模的相关行动。可以基
本认为,这样的行为,将会成为创收的一个标准动作。权力外包提成,则是另外一种手段。东莞
将电子眼承包,而深圳、湖南某地将城管承包创收等就属于这一种。最近,传出某地税收降低,发不出工资,税务人员自己搞定工资的传闻。
    在这些创收杂牌军行动的同时,税收这支正规军也不甘落后——多地传出房产税征收信息。
继上海、重庆开展房产税试点之后,最近传出北京、广州将是第二批试点的城市。湖南湖北在政
府网站贴出了正在制定细则的消息,虽然随后又删除了。四川表示正在着手房产税试点的准备工
作。
    各地的方式不尽相同,但目标都很一致——找钱。这种创收意味着民间的财富,被转移到了
官方。很多人可能会对这种“被创收”做出自然的反应,比如减少消费。那么,对于内需,将会
造成打击。由于这种创收,是持续性的,所以这种打击,也将会是持续性的。
    一些具备实力,可以用脚投票的人们,会采取措施,尽可能避开这种危害。比如可以移民的
人,会抓紧移民;一些开店的人,会关闭一些并不怎么赢利的店铺;为了应对房产税,可能减少
持有的物业;为了逃避滥罚,尽量少开车出门,甚至卖掉汽车等等。人们采取的所有的无可奈何
的应对措施,都是降低经济活力的一部分。
    创收对经济的伤害,绝对不亚于印钞,只是财富转移路径的不同而已,并且没有可能永远持
续下去。最终,还是不得不加大货币的发行,以期拖延更长的时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