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济周期探讨及现时经济状况分析

(2012-04-11 19:03:44)
标签:

杂谈

    大戏中场休息,我们继续我们的经济讨论。

    众所周知,经济是有周期性波动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以从常识出发,来探讨一番。
    我们假设,某一时点的经济处于一个均衡状态,也就是价格稳定,供需相等。虽然这种情况不会真的存在,但不妨碍作为我们分析的起点。在这种情况之下,供应方从自身的现状出发,是具有扩充产能,扩大市场的冲动的。
    从成本方面考虑,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所谓固定成本,是不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成本;变动成本,是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成本。产品本身的构成零件和材料,是完全的变动成本,而其他的固定成本,则是相对的。以月为单位的短期来看,人工、机器、模具、厂房等,都是固定成本;几年期的中期来看,人工,机器等则不再是固定成本,是可变的,而更长时间的长期来看,所有的因素,都可视为变动成本。模具,一般跟随产品型号而变化。
    在整个市场均衡状态下的供给方中的企业来讲,市场不是均衡的。他会认为,生产更多的产品,也可以在现有的价格出售;就算不能维持现有价格,扩大生产量,可以分摊固定成本,让单个商品的成本更低,有利于市场份额的扩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规模效益。扩大生产,可以不增加投资,单纯的挖潜力;也可以增加部分投资,如机器,人员等,部分短期来看是固定成本,但中期来看是可变成本的要素。这样的变动,也可以降低单件商品的成本,从而增加产品的竞争力。这样的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增加,经济学上称之为边际效益。
    显然,扩大生产,从企业本身来看,是有利可图的。生产扩大的过程中,一般会雇佣更多的人,购买更多的设备,那么会带来关联产业的发展。从宏观来看,就是就业率的增加,经济向好;这样会带来更多的需求,吸引更多的供给,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态势。
    这样的产能并不能无限扩张,总有一天,供给量会绝对超过需求量,造成绝对过剩。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扩充产能在前,销售不畅、库存积压在后。也就是说,信息本身的传递过程无可避免的相对滞后,供给者发现销售不畅的时候,对行业的总体供给而言,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了。
    现实环境中,很多企业为了扩充产能,会借助金融手段,如贷款等,形成金融杠杆,加快产能的扩张,加大产能过剩的规模。
    这个时候,生产者不得不压缩产量,消化库存。为节约成本,可能不再采购新的设备,甚至变卖二手设备,裁员等措施。这样会波及到相关的产业,收缩,裁员,需求减少,再收缩,形成一个螺旋下行的态势。
    在这个下行过程中,企业不断的收缩产能。在销量减少和沉重的融资负担重,部分企业会倒闭破产,减少整体的供给产能。这个过程人们通常称之为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化。
    由于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人们会缩减自己的支出,所以,产能的削减,通常会大大低于人们的正常需求的均衡点,才能逐步稳定,然后回升,进入下一个上升通道,然后,周而复始。整个过程,可以形象的理解成为一个正弦波的形状。
    而与此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需求种类的不断扩充,整体经济是在不断上升的,会让波动的中心点不断上升,如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的出现等。
    总结一下,经济的波动,是人们的趋利性和信息的滞后性的共同作用结果,所以要消除经济的波动,是不可能的。
    但是,人们通过加速信息的收集传递,以及对人们进行利益引导,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小波动的振幅,也就是使波峰不会太高,或者,波谷不会太低。
    信息的收集传递,主要是各种各样的统计信息,比如就业率、PMI、贸易数据等等,生产企业可以根据这样的信息,对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修正,减少风险,在产能增加等各方面,不会过于激进。
     利益的引导,比如通过货币的供给,调节利率,引导人们去消费、投资,或者储蓄,通过改变人们的意愿,来减小经济的波动。还有就是,最低的生活保障,使人们在经济下行期间,不至于过度收缩自己的消费行为。

    我们上面探讨的,是一个相对简单的,经济波动的模型,经济的波动,主要是由于生产过剩本身引起的,我们根据中国现时的实际情况,下面加入更多的变量。
    毫无疑问,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中国的工业生产,很多处于生产过剩的状态,比如住房、家电等,以及关联的钢铁、化工等行业。所以,在几年前,采用家电下乡、直接投资等,增加需求的规模,来减缓产能过剩的压力。
    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人们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外贸的停滞甚至萎缩,失业增加,导致人们的有效需求,受到剧烈的影响,不断减少,迫使产能过剩的现实,不断呈现出来,经济进入下行通道,迫使企业消化库存、去除产能。

    现在,人们总是用冬天来比喻经济,引用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可是,现在真的是冬天吗?房地产严厉调控,已经一年多了,最近才有了第一宗破产案在杭州发生,库存积压严重;钢铁等行业,虽然大幅减产,但产能一直保持。家电行业,大幅裁员收缩,但去库存化依然没有完成,还在下行阶段。
    最最重要的是,源头的因素,并没有改观——外贸的收缩(从数据来看)才刚刚开始,而通货膨胀远未结束。
    所以,人们应该做的,是准备过冬,而不是等待春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