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怎么“印”出来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
(2012-02-04 11:22:54)
标签:
杂谈 |
上部分讨论基础货币怎么从央行放出来,完成后在回帖(评论)中,顺便提了一下,放出来之后的货币乘数产生,没打算单独拿出来写。但是天涯的回帖中,还有很多讨论“贷款产生货币的问题”(M2),所以干脆就补充一下。
银行拿到钱后,需要放贷产生贷款,绝大多数的贷款会再存入银行,形成存款,这个过程就是“广义货币供应”的形成过程,其中的扩张,人们称为货币的乘数效应。举例说明:
以基础货币100元,存款准备金20%为例。假设银行贷款给A,A消费给B,B拿到银行去存款。
银行贷出:100元 →A1 |
A1消费100元→B1 |
B1存款100元→银行 |
银行贷出:100-100×20%=80→A2 |
A2消费80元 →B2 |
B2存款80元→银行 |
银行贷出:80-80×20%=64→A3 |
A3消费64元→B3 |
B3存款64元→银行 |
… … |
|
|
这样循环下去!
那么社会上有多少钱可以用来买东西呢?B1,B2,B3他们都有存款,都可以用来买东西。总共的金额是B1+B2+B3+…Bi,根据等比数列计算,最终极限结果是500元。人们也称这部分扩张为货币乘数效应。
当然,事实上不可能达到极限,有说法中国的货币乘数为3.X~4
那么,产生M2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呢?到底谁应该为M2的增减负责?
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
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很容易了解,存准率对M2的巨大影响,也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影响。除了存准率之外,再贴现,央行票据,回购,逆回购等都是央行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量,来影响商业银行的放贷,最终管理M2的数量。
二.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的提出目的,虽然主要着眼于存款人或债权人的风险问题,但事实上会抑制银行的放贷行为。当然,现在中国的银行并没有实行最新的《巴塞尔协议》,前段时间还宣布推迟。
三.实际利率和经济活力,也就是借贷双方的意愿因素
这里的实际利率就是名义利率(银行挂牌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重点是资产部分)。实际利率过低,或者负利率,将刺激借贷行为的发生。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房价上涨加速房贷扩张一样,现在再举一个例子。据说江浙一带,流行一种钢材抵押贷款。只要筹措到一定金额,可以用2-4成的首付,从钢材厂家拿到钢材,然后7-8成抵押给银行,套现然后重复滚动。其中操作的会计手续之类的略过。只要钢材价格的上涨,能够超过银行的贷款利率,也就是实际负利率,那么操作人就会获得丰厚的回报,M2也就源源不断的产生。当然,2011年钢材价格下跌,所以现在跑路的一大把,这是后话。
经济活力的影响,比如现在的欧洲,因为担忧银行的破产风险,很多银行宁愿将多余款项存入欧洲央行,也不愿意拆借给其他银行,虽然银行间拆借的收益更高。
四.窗口指导(或信贷计划管理)
这个在中国用的还比较多,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之间的行长联席会或业务部门之间的碰头会,已经形成了制度化。央行会给予多方面的信贷指导,名义上是建议性质的,但实际上据说效力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