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纷杂的经济数据背后总有着草蛇灰线的联系。5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出来后,本刊观察家结合前期数据分析,感觉逻辑上有着一定的指向,令人担忧。
首先是CPI同比增长3.4%,而1-4月份依次为2.2%、2.7%、3.3%和3.0%;可以看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并且已连续三个月触及3%的警戒线。
其后,5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7%,2-4月份的数据则分别是23.4%、25.3%和25.5%;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2-4月份则分别为12.6%、17.6%和17.4%。投资和工业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5月份贸易顺差为224亿美元,仅比前期高点2月份的237.6亿美元少13亿美元。
这一切都发生在我国经济连续四年增长超过10%的背景下。如果说投资和工业增长逐渐加快说明经济增长已经偏快,那么CPI的持续增长和对3%的突破,尤其是对CPI的构成权重仍存在争论,这就使人感觉经济确实有些过热了。 决策层对经济过热亦有所警惕。6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当前工业增长偏快,外贸顺差过大,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突出,价格上涨压力加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会议提出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
一个健康的国民经济体系应该有着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物价稳定、就业充分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太慢,也不宜过快。过快的速度会造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特别是我国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造成经济结构性失衡;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往往以耗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效率较低。据计算,我国消耗了全球原煤产量的31%、铁矿石产量的30%、钢材产量的27%和水泥产量的40%,而创造出的GDP不足全球4%。我国每创造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而经济结构性失衡和流动性过剩又互相影响,相互推动,造成GDP堆积,经济虚热。流动性过剩推高资产价格,并逐渐传导到一般商品;而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方式又进一步放大流动性过剩,形成恶性循环。据计算,我国房地产行业产值占整个GDP的比例2003-2006年分别为6.82%、6.49%、9.56%和9.79%,而因房地产价格上涨导致GDP分别虚增0.33%、1.15%、1.34%和0.66%。
要适当地放慢经济增长速度,注重经济内生性自主增长。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2006年统计,美国人均GDP44190美元,中国大陆人均GDP只有2001美元,不及美国的二十分之一。经济自主增长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应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为市场参与者搭建公平交易的平台;理顺价格体系,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协调消费和投资发展关系,形成内生性自主增长机制。
从长远着眼,要化解流动性过剩,必须加快资本化步伐。现代金融技术的发展扩大了资本化的范围,加速了金融流动;从而加速了资源配置速度,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更快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快速增加。这一切都是在产权明晰、产权和契约权利保护可靠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现的。我们应该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金融创新,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展投融资渠道,激发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需求,以吸纳过多的流动性。
观察家注意到,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努力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综合运用金融、财税等手段,引导和调控资金流动;拓宽外汇使用和资本流出渠道;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当前要尽快减少贸易顺差给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压力。6月1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规定从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此项政策正是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缓解贸易顺差过大带来的矛盾的一个具体体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认为,减少贸易顺差重点应放在扩大进口上。应通过调整进口关税、改善进口便利化扩大进口。扩大进口对保障国内短缺的能源、资源供给,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都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已连续四年超过10%,而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胀,应该说是一个奇迹。但我们不能只盯着GDP数字,更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和给人民带来的福祉。目前经济出现一些过热的迹象,更需要加强调控,把握节奏,化解矛盾,使经济又好又快地增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