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来贝壳可能是拥有明确目标的用户,而这时候对于该产品的相关信息是可以看得见的,然而有几个东西欠妥。第一个是价格,只提供了一个大体范围,感觉可以做得更精细些;第二个是未来的用户体验应该相当多,怎么区分针对一个产品的不同体验,是否应该通过一些分类将体验进行划分,譬如一款手机,针对照相功能的体验内容,能不能帮我集中起来。我想实现起来大概有两个办法,一个就是半自动tag,可以提供一些选项供用户选择;而另外一方面,可以直接将体验拆成一端端,对于一款手机,分成摄像、操作系统、音乐几个方面……
- 接着就是一些数码产品的对比,因为选择了一款后,不满意,如何通过性能对比,提供其他的可能选择?这方面贝壳完全没有考虑。另外对于硬参数的对比、推荐,这也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 剩下就是对贡献者的促进,毕竟用户贡献的假设成立后,才能成就数码社区丰富的内容。
- 另外,盈利方式,肯定会因为数码产品的特性而不同,当然这方面的探索需要等待积累一定数量的用户后才有可能……
- 对于模仿者的防范,显然这种东东模仿起来不是特别难,在没有形成用户壁垒前,估计良好的口碑是其成功的一大支柱。而这种口碑应该扩大化,而不是仅仅在互联网的圈子中,应该拓展到潜在的用户群体中。
后一篇:新年新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