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妄言 11月27日
按境界论来说,创造用户需求显然比满足用户需求“牛”的多,也值得夸耀的多。但是事实上,这并非一个容易达到的层次。这几天一直在讲起点中文网,说了他在稳定后的促进模式,但是究竟这样的网站是如何起来的呢?
首先是需求。作者的创造欲望和读书的阅读欲望。在起点未成立之前,很多作者在一些论坛发表文字,同样聚集了大量的人气,正是这种欲望的表象,当时并没有金
钱的刺激,写作凭的仅仅是创造欲望,因为没有什么限制,所以大部分作者写的都很随意,但是当聚集了一部分读者后,作者将会逐步重视起来。起点这类文学网站
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提供一个平台,比论坛看着方便的平台。
与论坛相比,这样的书站方便多了,无论是对作者还是读者,而注册的作者也并非因为需要“钱”,他贡献内容仅仅是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但是网站要生存,光光
靠流量带来的广告是不够的,因此开始了内容收费之旅。与后来者相比,起点初期就满足了两种人的需求,直接到了一定的高度,能够开始进行良性的循环。
后进的书站这时候却陷入了两难境地,起点可以满足需求,并且提供了金钱的刺激,创造了另外一种需求。所以后来者也不得不陷入必须满足另外一种需求的同等处境,才有希望达到作者、读者、书站的多方良性循环。无形中提高了进入的门槛。
起点的整个过程很简单,初期是满足需求,提供服务,达到良性循环后,创造了“¥”的需求,提高了整个网络文学书站的门槛。
满足需求和创造需求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创造需求显然能提供更差异化的竞争力,不过是在一定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如果没有初期满足需求的积累,那么就需要更强大的资本力量,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力(作者)。所以首先能够提供满足需求服务的企业更有安全保障。
再想想BSP?乍看下来是一样的满足创造欲望,但是不同的是,小说的创作欲望放在了明处,实实在在的在一些论坛上存在;而博客呢?有人写专栏,不过大部分
有收入;有人泡论坛,不过基本上是就话题聊,所以跟起点这类的文学网站比起来,博客是在创造一种需求;而后博客并没有达到稳定的循环后,有创造了¥的刺
激,让整个BSP界都更为混乱,难以形成直接收益。
因此在我看来,BSP应该倒着走,从新去寻找一些足够具体的需求,去满足他们,以便形成一个足够稳定的系统,再去创造,现在的BSP极不稳定,博客说离开就离开,说停就停,本来这种需求就是强加的,就是创造出来的,又怎么能去勉强他们呢?
前一篇:文学网站社区的激励模式
后一篇:百度贴吧的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