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理论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大体上就是告诉你,其实那个80%的小客户,在互联网上也可以创造利润,这样长尾理论让互联网的创业者转换了一下视角,把20%转换到80%去了,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20%就没有用了?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学习一个理论,就要考虑它的适用条件,只有在适用条件时使用它才是真正恰当的使用,而长尾理论究竟在什么时候适用呢?是不是在互联网上才适用?
长尾理论的适用前提主要还是面对的客户比以往更加广泛,依托于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远远快于传统,而信息的覆盖面也远远广于传统,这时候长尾理论才发挥它的作业。
同样在互联网,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你的信息传的更快,传的更广,而要达到这个状态,要有个基数,而且是俩方面的基数,更广泛的服务对应更广泛的客户!
如果没有基数,就抓尾巴,那么消耗的远远比抓头抓身子要多,而且尾巴也不一定抓的到!
试着拿吕老师的案例分析下,看看这个基数是怎么回事,又是怎么抓住那个尾巴的。
基数是一定要有的,而抓住尾巴主要是看怎么搭建个广泛的平台(降低进入的门槛),让俩部分广泛的用户在自己这里掏钱。
Google和百度显而易见,都是通过搜索引擎形成基数,使用的人多了,才能有条件这么搞。而有了这个条件,他们把广泛的广告投放商吸引到了广泛的投放点来,就是利用了搜索引擎,搭建了一个平台,而且降低了平台的门槛。
平台:广告商和自己的客户,通过搜索引擎形成的平台。而对于搜索引擎来说,照顾大客户后再照顾小客户,并不需要额外的成本,所以降低门槛很简单,或者说他们的门槛本来就很低。
而阿里巴巴这种btob到ctoc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应该是从btob搞起,抓住大头,然后逐步放低门槛,向ctoc进军(汗,没有仔细查,也不知道对不对。)通过大头,一方面积累资本也积累了基数,然后利用他们本来有的交易平台,降低门槛的要求是必须解决服务器(小问题),店铺的搜索(稍微小的问题)
盛大,这么大,汗,看起来,平台肯定是有了,具体怎么利用平台让更多的人进来就是问题所在。
稍微总结下,都是搭建平台形成基数(考虑盈利模式),然后再降低进入门槛(同样的盈利模式),抓住尾巴。
而降低门槛的问题是最难的问题,因为降低门槛势必带来广泛的信息,Google也是利用了搜索引擎的特殊性,关键词才解决问题,而商铺也是这样。目前看来,面对广泛的信息,我们筛选的途径仅仅是关键词一途。
举个例子,新浪的博客也是如此,通过名人效应,吸引广泛的用户,然后现在再吸引着广泛的博客主,但是有俩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最重要的就是门槛带来的信息量放大,如何让小用户的好东西也能有人看?
另外就是没有盈利模式。
汗,由于盈利模式是后来加入的,也没有仔细考虑。
请看得人多多指教~~
交流qq:331597031
前一篇:也谈互联网创业
后一篇:博客应势而“升”——原创信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