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编剧曾鸣 |
分类: 曾鸣词言 |
吃快餐,哪怕有一百种选择,你也许只会在你心仪的那几款之间作出抉择,这很正常。但如果只有几种选择,甚至别无选择,那就是一个不太正常的社会。有没有选择和选不选择;主动选择和别无选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人的饮食如此,思想和意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舞美师是拿画笔写戏的人——这是我前几年说过的一句话,获得业界许多朋友的认同。近年来,通过与几位舞美师的合作,让我更加坚定了这样一个判断,也为这句话找到了一些令人信服的案例。
比如,我和王钧导演在做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开幕式《梦·中国》时,舞美师李金哲就将这个主题中的分号,巧妙地设计成了一个地球。这不仅特别切合这个活动的定位和主题含义,在主画面构成和视觉形式上,也特别有戏。最近,我在做另一台“晚会剧”时,还建议视频设计借鉴这个形式。
又比如,最近与闫兵导演和舞美师陈文龙合作做一台大型展演,在讨论给活动启动仪式找一个新颖点的创意时,我希望整个舞台是一本正在翻开的大书。后来,文龙把它设计成了一张多功能“记忆之门”,闫兵又顺势给加了一把启动戏剧时空的“钥匙”。这样一来,主体形象有了,舞台行为有了,戏,自然也就有了。
所以,写戏并不是编剧一个人的事,好戏都是大家一起写成的。说剧本是一剧之本,这个“本”,指的是一个思想方向,工作方案,创意温床,观念磁场等等。有时,也可能是一个靶子或一面镜子。这也是戏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晶,专业诉求所致。
我们现在做实景演艺创意,挂在嘴边的“沉浸式”“移动式”“全覆盖式”观演关系等等新名词,显得很高深,很洋气。其实,王胜华兄在《戏剧人类学》里早就搞清楚了,那不过是原始人因地制宜的游戏。你们现在不过是高科技地重演着原始人的游戏,还有啥好牛逼滴?
人为什么要抽空读点书呢,就是你瞎忙乎了半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搅得一桶浆糊的事儿,指不定在哪本书里几句话就给你掰明白了。这就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