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鸣随笔:从湘剧说到湖南“戏曲大院”

标签:
编剧曾鸣 |
分类: 曾鸣散文 |
湘剧是湖南地方“门户”剧种,是有大格局、大韵味、大讲究的教科书级的经典剧种。它以演悲剧见长,内敛而豪放,优雅而具有英雄气概,书卷气十足而又决不迂腐。湘剧的文本价值甚至高于京剧。
在上戏读书的时候,戏曲史学的老师会专门讲到湘剧,令我十分自豪。
湘剧发源于明代,由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四大声腔构成,以长沙官话演唱,用中州韵。演唱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委婉,抑扬顿挫,藕断丝连,大开大合,收放自如。
尤以其口语化的“滚白”,和通俗化的“滚唱”,深获观众喜爱。其曲牌由“腔”和“流”构成。句幅大、旋律强、用人声和打击乐作为结尾的,称之为腔;朗诵性强,只有鼓板击节的滚唱,称之为流。
小时候,我不解湘剧“风流”,反而觉得其单调,重复,常模仿一些湘剧唱腔来搞笑。我现在明白了,经得起“简单重复”的东西,才是最丰厚鲜活的东西,山重水复后,悠然见南山,才是好东西。
我们那时候还有点京剧“老大哥”的心态,其实是十分浅薄的表现。
那时候,我们湖南“戏曲大院”汇聚了京、湘、花三大剧种,数百之众,名流汇聚。我刚才试图列举一些大师和大家的名字,感觉很难,这样做,也必将有失公允。
几十年来,从湖南“戏曲大院”里走出去的几代人,在全国和世界歌坛、乐坛、剧坛、舞坛上全面开花。以至于我后来去北京时,有文艺界的朋友听说我也曾混迹于湖南“戏曲大院”,也会对我刮目相看几分,让我觉得倍儿沾光。
我在湖南省京学员班时住过窗口向北的宿舍,对面就是湖南湘剧院的办公楼兼宿舍。几代湘剧大师、名家和朋友们,天天从窗下走过,练功喊嗓,也常在同一片桃树林里。
而桃树林的旁边,就是名震全国的湖南花鼓戏剧院。湖南的气候冰火两重天,湖南人耐得烦,霸得蛮,不怕辣。湖南是一个“悲喜交集”的省份,一方水土养一方戏,湘剧抒悲情,花鼓戏演喜剧,一悲一喜,情满三湘。
我与湘剧院走得最近的有两户人家,一户是湘剧名丑姜豹洪老师家,他夫人黄丽丽老师,则是我们京剧团当时的当家刀马旦演员。
另一位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左大玢老师,她先生肖高适当时是湖南省话剧团团长、编剧,后又出任省花院长。我与老肖是上戏校友。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随着年龄的增加,虽时过境迁,却犹在眼前。我写过一则随笔,叫作《人越老,京剧越香》。
其实,随着一个人阅历的积累,悟性的提升,心态的变化等因素,越来越香的,岂止是京剧,所有历久弥新,一见如故,经过尘世打磨,而包了浆的经典文化和文明,都会越来越香。比如戏曲、诗词、饮食,生活形态,故人和故事,等等。
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