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曾鸣戏言
曾鸣戏言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175
  • 关注人气:4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鸣快评:再识评弹——附《初识评弹》

(2017-06-20 10:46:08)
标签:

词作家曾鸣

分类: 曾鸣剧评

曾鸣快评:再识评弹——附《初识评弹》


   我孤陋寡闻,初识评弹仅仅于两年前的上海。今晚,在广州又欣赏了上海评弹团的《林徽因》。两次都是看该团演出。过瘾,爽。

曾鸣快评:再识评弹——附《初识评弹》

    广东省演出公司王总安排我坐第八排,我希望更接近演员的真声,兀自溜到第三排去了。

    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是以吴语讲说为主的传统说书形式。溯源久远,定型兴盛已200余年,鼎盛于民国时期。亦堪称一种历经时间打磨而“包浆”了的艺术。

曾鸣快评:再识评弹——附《初识评弹》

    前年在上海赏评弹,老年观众约占八成以上;而今日广州剧场内,老中青平分秋色。这说明,在吴语地区,评弹观众的基础深厚而稳定;而外地观众,也许更多是出于好奇心。

    我从不认为老年观众居多的艺术,就一定是夕阳艺术。戏曲和曲艺,本来就应当以老年观众为核心市场定位。这个道理,就像市场需要有专门的儿童艺术剧院,和青春偶像类影视剧一样简单。

    评弹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艺术,两个小时下来,除了会心一笑,和情不自禁的喝彩,剧场安静得能听见演员的呼吸和琴弦轻微的滑音。但你不会觉得压抑和疲惫,因为评弹的唱腔,是遵循人的自然气口设计的,一唱三叹,高唱低吟,规律性极强,你会自然而然跟着去调整你呼吸的速律。一曲下来,如练太极,神情气爽,入骨三分。

    这部中篇,釆用了经典的“三段式”结构,以“横截面”方式呈现林徽因的浪漫人生。因为不是“连台本戏”,篇幅有限之下,想讲的人和事还是有点多。还有精编的空间。

    曲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特别方便讲故事,又特别擅长抒情。但这个度要把握恰当。要有更为鲜明的“线性”考量,纵横有序,方寸不乱。

    另外,不要因为是现代化大剧场演出曲目,就减弱甚至不敢充分发挥自身与观众高度互动的优良传统。不要怕出“戏”,曲艺的“戏”,从来不与观众隔离。

    这是一台好演员,各自特点鲜明,又能相互补台,一台戏,“一棵菜”。

    评弹演唱,文武双全,但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听武戏。记得上次听他们的《芦苇青青》,气壮山河,血脉偾张。

    即兴置评。若有不妥之处,谅我是一外行。2017.6.19.晚​

                     :初识评弹——观《芦苇青青》

​​    上海演艺集团领导约我下午去兰心大剧院听评弹。这将填补我一项审美空白。吴侬软语,娓娓道来。金戈铁马,抑扬顿挫,才子佳人,轻清柔缓。此乃曲坛书画,大俗大雅。听得懂的,靠悟,听不懂的,靠猜。

    评弹演员个个都是角儿,没有很好,只有更好。他们集演唱与演奏于一身,在表与演、评与说、弹与唱之间,即时即兴,戏里戏外。

  由于坐弹,他们能文不能武,这更需要他们修炼不俗的内功。由于吴侬软语在发音和表达激越之情时的相对约束,这更需要他们积蓄充分的情感爆发力。他们很会说故事,更会唱感情。

  几个演员,一台大戏,说的唱的,都很好听。中国曲艺千古传奇,真的值得好好学习。

  在充分肯定了今日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原上海评弹团)的演出之余,也要对将《芦苇青青》定位于“评弹音乐剧”表示异议。这个定位有玩概念之嫌,在文本上也不能切合评弹演艺精神。

  首先,我不认为“分场次,设场景”的演出就是戏剧,如果你在台上与观众交流的不是剧中人而是演员。其次,我也不认为启用了乐队就是音乐剧,因为那个乐队的全部任务不过是伴奏的加强版。

  音乐剧已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艺术形式,音乐剧不是音乐+剧。我认为,如果定位为“评弹组曲”或许会更接近实际一些。(据说后来他们采纳了我的建议,将演出形式定位为“评弹组曲”了,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