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鸣词言(103)刷朋友圈就是一种悦读

标签:
曾鸣词 |
分类: 曾鸣词言 |
记住,别人希望与你合作的,一定是你的过人之处。所以,一切以磨灭自身个性与优势为代价的合作,都无异于慢性自杀。良好的合作态度,不是相互将就,而是取长补短。合作是一场幸福的恋爱,将就是一场不幸的婚姻。
凡是网上能够搜索到的,凡是可以通过思索做出基本判断的事情,不要首选问人,也不要草率表达疑议。这不是做学问不谦虚,也不是做人爱面子,这是不允许自己浅显与懒惰。这是一个文化人的生活态度。
没有假定性就没有戏剧。没有戏剧就看不见生活的真实。假定性是构成戏剧的最佳方式。戏剧是观照生活的最佳方式。
我认为,舞剧就应当是编与导合一的艺术。一部舞剧的编导过程,就是将一个文学方案转换成一系列肢体语言的过程。所以舞蹈和舞剧的导演,一般称之为“编导”。当然,如果一个编导不具备可观的思想和文学素养,没有足够能力独自驾驭一个重大的戏剧主题,文学意义上的编剧也是完全可以介入编写舞剧的。只是不要以为不用写唱词和台词,舞剧就好编,恰恰相反,舞剧难就难在有口难言,难就难在“此时无声胜有声”。
世界上最动听的话语就是,当你提心吊胆拿着体检单交给医生时,他却轻描淡写地说:没事,正常。——所以,好听的歌,用不着死乞百赖地喊。
一个人,太有腔调是装,太过低调也是装。这二者之间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内心和外在缺乏和谐统一,让人一眼就看出来是装的。所以,不论腔调还是低调,平实和率性,就是格调。
一个凡事好问的人,是一个单纯好玩之人,也可能是一个人云亦云之人,但不一定是一个好学之人。好问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为什么会好问。是不懂的东西太多,还是学习懒惰?学问学问,首先是学,其次才是问。而问什么,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学问。一个人,活到老可以学到老,但不应该问到老。只有孩子才好问。
实话实说,新观念和新知,在戏剧家、画家、诗人群体中会得到更多的传播机会与尊重。歌曲的创作与制作,偏重于“形而下”。特别在当下,炫技、趋利、宣传的色彩太重。即使有观念更新的诉求,大多也停留在实用、浅显的层面。
刷朋友圈看似被动阅读,实际上它的效率和效益,远远超越一个人的主动阅读。因为这种阅读是建立在信息海选基础上的。每个人都会有知识的盲区和兴趣的偏好,但朋友圈是无边际。
刷朋友圈是一种被动阅读,被动阅读的妙处,就在于不时带给人的惊喜。宛如在茫茫人潮中逆流而上,泡沫浮动,大浪淘沙,忽然就在一个暗流回漩的地方,遇着一个似曾相识的面孔,遇着一个相见恨晚的人。有的长篇累牍,不亦乐乎;有的一语中的,余味无穷。惊喜,是人的情感中的一大亮点,它足以照亮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如果说,主动阅读是打基础,那么,被动阅读就是搞装修,而最有效的阅读就是悦读,刷朋友圈就是一种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