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曾鸣:关于戏剧的41句话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曾鸣词言 |
1、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为好戏。同意。
2、以前以为,悲剧就是,不该死的,最后都死了;现在知道,真正的悲剧是,该死的,最后都好好活着!
3、写手型编剧太多,作家型编剧太少,这就是造成影视剧与文学性渐行渐远的根本原因。【崔永元转评】:更奇怪的是,一些作家入行编剧后,自己的文字作品也开始水准下滑。这两样手艺的确不是一个节奏。
4、卓别林的戏剧,以喜演悲,笑中含泪;以动达静,入木三分;以乐引思,立意深远;以小拓大,一针见血;以慢制快,陡生顿悟;以不变应万变,演百态人生。
5、电影讲表现,电视剧讲再现。电影讲情节,电视剧讲悬念。电影讲结构,电视剧讲铺垫。电影讲场面,电视剧讲描写。电影讲剪辑,电视剧讲连接。电影讲动作,电视剧讲对白。电影讲空间,电视剧讲时间。电影讲经典,电视剧讲热点……
6、“半桶水淌得很”,这其实是一种不错的创作状态。“半桶水”说明他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和情绪酝酿;“淌得很”则说明他有足够的创作冲动、表达欲望和自信心。
7、剧本构思,七分腹稿,三分即兴,为佳。
8、艺术创作与实践,不在放纵,而在控制。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一定表现在其具有高度的综合控制能力。控制是营造美的有效保证。失控的表达,是生活,控制的表达,才是艺术。
9、到生活中去,将生活的泥土捏出汗来,你的作品就有了温度,而这个生活,就是你的情感体验。
10、可以说戏剧性有多强,抒情性就有多强。但以抒情见长的音乐等艺术体裁,如何有效植入和解构故事值得深思。在这方面“梁祝”和“贝5”是经典范本。
11、小品之“品”在于品质的品,精品的品;三口为众,雅俗共品,品相的品:有较强的演剧性。而小品的最高品味,在于有诗品。
12、体验生活,无非有二:一是对本不熟悉的生活领域,通过不同方式与途径走近它,这是一个从功利到内心的过程。二是重温你熟悉的生活点滴,贴近你最真实的喜怒哀乐,这是一个从内心到功利的过程。
13、好人可以把坏人演坏,坏人也可以把好人演好。这本身就是戏剧,不是儿戏。
14、戏曲演员勾脸的过程,是一个外在塑形,内在入神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的戏剧体验过程,是一个演员与人物对话的过程。从后台走向前台的过程,是一个演员蜕变成人物的过程。
15、我如果觉得某个地方剧种不好听,那一定是因为我不懂。正如我不喜欢一些受小青年热捧的歌曲,是因为我老了一样。因此,我们可以不懂他人的优秀,但不可蔑视他人的优秀。只有这样,我们也才可能优秀。
16、京剧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国剧,就在于它最初能够直面危机,适应市场,广纳百川,终成大器。作为京剧戏迷,可以只听京剧;但作为京剧从业者,如果也持强烈排它性,那就谁也救不了京剧了。真正的专业精神,是博采众长的精神。
17、表演不能没有技巧,再真挚的内心体验,也必须靠有效的方法表演出来。我认为最重要的方法是“移情”。如果你把一本菜谱都读得主人流泪,这说明,一、你在菜谱上移植的情感是充沛而真实的,二、你运用的表演技巧是得当的。
18、戏曲音乐以烘托唱词,串连动作,推进戏剧冲突,描述人物内心等为己任,以抒情为主,叙事为辅。其实这也是中国音乐的普遍特征,如《梁祝》就是一部供演奏的戏剧。
19、婚礼上的“我愿意”,是说出来的;生活中的“我愿意”,往往藏在心里。同样的现实,说出口的,是爱情;藏在心里的,是婚姻……而这两者之间,就是戏剧。
20、梨园行说“戏比天大”,可不是用现在的“敬业精神”就轻易可以解释得了的。这个“天”,首先彰显的是一种“契约精神”,入梨园者,都签了生死文书。其次,这是一种宗教信仰,从业者普遍认为,演戏时,其身心已不再依附于一个个体的人。戏是“一棵菜”,是一个完整的自然体,戏是有独立的灵魂的。故一台好戏,乃天作之合。推而论之,舞台、讲台、手术台、审判台···凡上台的事儿都比天大,绝非儿戏。
21、人与人,往往在错位的命运中显现出戏剧性。
22、余秋雨的功成名就,在于他把戏剧美学从“讲台”的视角转移到了“观众席”。这貌似拉低了这门学科的身段,却解决了许多戏剧创作和审美的实际问题。打通了戏剧思路。
23、电影《归来》观感:①旧社会把人变成匪,文革把人变成鬼。②这是一部言情片;是一部现实主义戏剧。③只要泪是热的,心就不会冷。④音乐是时代的胎记。⑥如果张艺谋能拍得好《三枪》,艺术就真是狗屁。⑦由于没留下一条光明的尾巴,故更有意义。
24、张艺谋的《归来》,在思想内涵上并未能超越当年的“伤痕文学”,但是,“伤痕文学”是在“全面否定文革”大背景下的产物,而《归来》却是在历史回潮,暗流涌动的当下产生的,因此,其价值在“伤痕文学”之上。归来,是为了更好的上路!
25、我讲过张艺谋的一些坏话,招致过众多“张迷”的攻击。但是,立场决定良知,一个有立场的艺术家,良知终究会归来。只要不让那道“伤痕”在历史弥合,血色的文字,就会灿若桃花!
26、戏曲好比一把经典的紫砂壶,是一门需要长久把玩的艺术。愈懂戏,愈通透,出入自如,方可反复把玩;听戏,听的就是自己的心情。
27、马连良注重音乐的叙事性,以唱代说;麒麟童讲究语言的穿透力,以说代唱。马以声传情,低柔巧俏,潇洒飘逸;麒以气达意,抑扬顿挫,酣畅淋漓。马表演写意,以饰高大上人物见长;麒表演写实,以饰悲情长者为主。马立足戏曲,纵向传承为主;麒兼收并蓄,善于横向借鉴。
28、从现实出发,戏曲将审美引向教化,舞剧将审美引向情思,话剧将审美引向哲理。
29、写舞蹈作品时,我很怀念写广播剧时可以说话;写广播剧时,我又怀念写舞剧时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艺术创作,总是在制约与反制约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因此,判断一个艺术家的高低两字足矣:舍、取。
30、为什么戏曲乐队中“司鼓”排在首位?因为“鼓”为一出戏之“骨”,司鼓相当于乐队指挥,为灵魂人物。司鼓是对舞台节奏的整体和细节把控,是戏剧节奏的主宰者。司鼓者必须对剧目的“启承转合”进行实时调校,从而达到推动剧情,刻划人物的最终目的。
31、很佩服优秀的京胡演奏家,快则风卷残云,缓则彩云追月,高亢如电光火石,低婉如吟诗作对。且歌且咏,磁实艳丽,一鸣惊人,却不喧宾夺主。演唱者的每一个气口,均在其指尖紧扣着,一出大戏,在其洒脱推拉的弓尺下,恰如其分,泣了鬼神,惊了天地。
32、卓别林与赵本山的区别,是工业文明与小农意识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
33、为什么表演要从小品训练开始?因为小品呈现的是“戏骨”,是故事的精华。一个好演员,首先要入戏快,而入戏快的前提是入戏深。能否演好小品,就成为演员功力的试金石。
34、微电影颠覆了电影的重工业属性,是在互联网传播特性下衍生的全新电影样式,已成为网络经济中最具规模与活力的板块之一。
35、相对于声乐、舞蹈、戏曲等需要很高专业技术支撑的表演艺术而言,戏剧表演对演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却最高。在一个真正的戏剧表演艺术家身上,真正的“演技”,体现在对生活与人物作出的有效的艺术理解之上,这离不开他们个人的内外兼修,理性的探索与感性的悟道。
36、写歌剧和写歌词,好比写散文和散文诗,虽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思维基本不在同一边大脑游荡。前者如百花园种奇葩,气象大于想象;后者如螺丝壳里做道场,立意大于思想。术有专攻,融合为上。
37、“舞台事件”与“戏剧行动”,是一部戏剧发生与发展的双引擎,不可偏废,相辅相成。舞台事件大于戏剧行动,戏剧行动促成舞台事件。前者是导演应面对的首要命题,后者是演员应面对的首要命题,而两者都应当是编剧面对的首要命题。不同的是,这些事件与行动,在编剧心目中是“如此发生”,在导演心目中是“怎么发生”,而在演员心目中是“即将发生”。
38、一个让编剧信服的导演,一定是一个既善于做加法,更善于做减法的导演。加法源自专业诉求,减法决定价值取向。
39、创作一首歌词的过程,相当于完成一次微型编剧。所以,词作者可以多看一些戏剧。你的作品经得起唱,是不是还经得起“看”,这取决于你的词作里是否有戏。
40、一些理论家写的剧评为什么没卖点,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打算与观众坐在一起看戏。互联网时代,他们依然热衷于把文章发表在报刊上便于评职称冲业绩,他们使用手机大多还停留在发短信的水平。剧团被赶进了市场,他们却高居庙堂谈价值。他们的剧评,注定与戏剧产品基本无关。这方面,影评和乐评已遥遥领先。
41、中国好戏要义:天下大局,四句垫底;家族身世,外加四句;故事情节,一段独白;悬念冲突,几段对白;打情骂俏,没完没了;喜怒哀乐,重彩浓墨;人物性格,求同存异;悲欢离合,不求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