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效血源报道策划新闻事件黑三角广州 |
分类: 曾鸣新闻 |
我对周报新闻时效的理解与操作
2000.12.19
在我国,大面积出现周报周刊还是近些年来的事情,这无疑是伴
随报业改革和适应市场竞争而出现的新气象。
在广东,不同性质类型的周报周刊更是风生水起,这就面临着这
样一个问题:在同一块土地上,面对共同的新闻资源,周报周刊如何
发挥自身所长,与日报“抢新闻”,与同类周报拼特色?长期以来,
这都是一个令周报新闻采编人员困惑的命题。本人在主持粤港信息日
报《粤港周末》的采编工作中,形成了一点对周报新闻时效个人的理
解,现结合几个例子,从操作的层面谈一点初浅看法求教于各位行家。
众所周知,周报由于出版周期的限制,在动态新闻的时效方面与
日报相比,的确处于明显的劣势,事实上,一个读者当他同时在街边
买到一份日报和一份周报时,其阅读心态是大不一样的,他也许会迫
不及待地先翻日报,然后将周报带回家中慢慢读。那么,是否周报就
不存在新闻时效问题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因为,作为一张新闻纸,
读者面对它时就永远不会放弃其对新闻的追求,只不过是追求的层面
有所不同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报的新闻时效的内涵也许更丰富。它大抵包
括:对已发生并已第一时间报道过的同一新闻事件,周报是否最快速
地作出了比日报更全方位的披露;周报是否快速梳理出了比日报报道
时更清晰的脉络;周报是否快速有力地揭示了事件的本质;周报是否
比日报报道时分析得更深远更理性等等,这些要求,不是读者对周报
的苛求,而是因为你确实有比日报有相对充裕的新闻应对时间,读者
理所当然地希望在周报上获取比同一新闻的基本事实更充分、更深入
的相关资讯和背景材料,也希望你能就这一新闻事件提供更令人信服
的判断和说法。但是,这一相对充裕的时间与读者对周报的要求来说,
又是何等紧迫。难怪有同行抱怨:做周报新闻其实比做日报新闻难。
这个难,是难在对新闻事件更准确的价值判断,难在对新闻选题更全
面的报道策划。
对此,我们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做前、做后、做深。《粤港周末》
开设有两个新闻专版,一个叫《新闻行动》,一个叫《策划新闻》。
两个专版运用的新闻手段有所不同,《新闻行动》强调对新闻的动态
化操作,往往是多名记者以多种不同形式,对同一新闻选题进行联手
出击,如联合体验、调查、暗访、追踪等,然后经汇总组合,和盆托
出。而《策划新闻》则侧重对新闻选题进行相对静态和理性的介入,
在操作上多以对某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或潜在的新闻因素进行透析和扫
描,对典型事件或报道对象进行多层面剖析,以提出问题、话题和全
景式展示等形式体现。但这两个版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都十分强调
“策划”二字,而这策划又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强调对已发生的新闻
的策划报道,一层是主动出击将新闻“策划”出来——这就是我们所
说的“做前”和“做后”。比如去年,我们获悉10月1 日我国将全面
实施《义务献血法》,这是一个关联每一个家庭生老病死的大事,我
们便很早开始了对此事的全方位报道策划,我们分析并提出了实施这
一法规前后的许多问题,如实施前的现状:靠卖血为生的人群情况,
“血霸血头”的种种违法行为,血源质量问题等等;而实施后血源是
否充足?质量有无保障?公民意识如何?公民如何利用血源?医院如
何操作?血价会否波动?以及广州的采血能力如何等等。为了及时回
答这些问题,我们派记者八方出击——暗访“血头”,追踪卖血者
“部落”,体验献血者心态,走访市民,请教专家等,10月2 日,当
《献血法》实施的第二天,我们便打通两大版以《流在身上的血,澎
湃着社会的声音》为题全面推出了这个专题,社会效果很好,广州血
站的采血车载着报纸满街宣传。这个选题因为进行了较好的超前判断
与策划,既抢了时效,又较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关于义务献血的知情
权。
同样是去年10月,我们还做过一个“抓罪犯”的新闻行动,与上
述专题相比,这是一次十分动感的操作。众所周知,广州火车站的社
会治安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凡与之打过交道的人都唯恐避之而不
及,用车站派出所所长的话说,那是一个“黑三角”。但究竟有多
“黑”,虽然近年不断有各大新闻媒体给以曝光,但我们仍觉意犹未
尽。于是,我们与车站派出所取得联糸,征得了派出所的大力支持,
策划组织了一次体验新闻,由本人带领5 名男记者在派出所三代“神
探”的指导下亲身参与打击犯罪分子活动,经过三天和二个通霄的伏
击,我们共现场抓获偷窃、诈骗、携贩毒、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分子
100 多名。10月17日和10月23日,我们分上下篇以《六记者三侦探联
手偷袭黑三角》为题,从现场直击,犯罪伎俩分类大曝光,治理“黑
三角”的社会思考等方面进行全面报道,出报后,反响很大,获得了
铁路公安上级的领导好评,同月,北京青年报《新闻周刊》以整版篇
幅对这一新闻行动的策划、组织和战果作了详尽披露。这是一次将
“旧闻”做成了新闻的有效尝试——即我们谓之的“做后”。
而在新闻深度上做文章、以求达到“抢时效”的效应是又一个体
会。
今年7 月,从广州召开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上传出信息,
企业家年薪制的问题又一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本报是面向企业
的经济报,对于本报读者来说,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们抓住这个
机会就年薪制出台问题从改革、机制、可能产生的效益及国际惯例等
方面进行深入采访,同时邀请企业家自已发表看法,8 月7 日在一二
版以《年薪制,想说爱你不容易》为题进行综合报道和述评,及时回
应了企业家们的所思所虑,文章见报后,国内几大互联网站都进行了
全面刊载。
关于对新闻时效的理解和操作其实还有一个“空间”概念问题。
本报面向全国发行,有些新闻在本地看来似乎已经过时,但从全
国范围来看它还是一件新鲜事,对这样的新闻题材,我们绝不能轻言
放弃,而是应很好策划,将它摆在一个大的背景下进行观照。比如
“五星级公厕”对于广州人来说已不算什么新闻,但在许多大中城市
这还是一件新鲜事,而这个新鲜的事物在广州出现几年后,它的命运
究竟如何呢?这对于一些也想急于改变自身面貌的大中城市的决策者
和市民来说,不也是颇具新闻价值的吗?因此,我们也曾推出过一个
关于广州“五星级公厕”的新闻专题,就“五星级公厕”诞生以来正
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投资与回报的得失,社会效益与经营状况
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果然引起外省一些城市的兴趣,湖南某报的周
末版也就本地的厕所设施及等级经营情况进行了类似调查和思考。这
是新闻向外幅射后产生的时效。同样,我们也时常关注一些异地新闻,
将异地的一些新生事物摆进我们的身边进行观照,其效果也同样显著。
几年来的操作,使我认识到周报的新闻时效,快,虽是一个硬性
指标,但这个“快”又具有不同层次的评定标准,周报的快和日报的
快内涵不同,它主要体现在对新闻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不同;因此,
对周报新闻时效的把握除了快以外,如何做到既快又广、既快又深,
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补充“日报新闻”之遗漏,那实际上已经不是一
个简单的“时效”问题了。
前一篇:鸣戈随笔:初识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