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曾鸣戏言
曾鸣戏言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517
  • 关注人气:4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鸣观剧:观广州芭蕾舞团舞剧《梅兰芳》

(2006-01-07 00:55:49)
标签:

梅兰芳

芭蕾舞剧

分类: 曾鸣剧评

       曾鸣观剧:观广州芭蕾舞团舞剧《梅兰芳》

         本报记者曾鸣:2003年727日晚,在广州友谊剧院进行的芭蕾舞剧《梅兰芳》的试演吸引了不少圈内外人士,记者看到有不少专程从北京、上海来的舞界名流及评论家,广东省和从省内各地赶来的文艺界同行更是群星云集。广东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黄华华、广州市委副书记朱小丹,广东省文化厅及有关领导也出席了这部曾被媒体誉为“披着神秘面纱”的舞剧的试演活动,可说是盛况空前。

    “浓缩艺术大师戏曲人生,交响乐演绎京剧曲牌唱腔,芭蕾跳出京剧唱念做打,汇集了文学、音乐、灯光、美术、化妆造型等艺术编导和设计师的智慧,汇集京广两地名家的芭蕾舞剧《梅兰芳》将登上首演的舞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是华彩满堂的一台好戏”——这是一些媒体此前对该剧的宣传报道。此前,广芭团长、艺术总监张丹丹也曾向媒体介绍说,以芭蕾舞剧的形式再现京剧大师梅兰芳,这是一个创新与攻关的课题,虽然有很大难度,但对市场却很有吸引力。梅兰芳是世界级艺术大师,芭蕾舞是世界性的西方经典艺术品种,二者若能结合成功,那该是真正中国的芭蕾。 

曾鸣观剧:观广州芭蕾舞团舞剧《梅兰芳》

    当年梅先生访美演出,美国人得知这位东方艺术家以男儿之躯,塑造了倾倒万众的女性形象,传为奇闻,都欲一睹中国名旦风采。在该剧尚未在亮相之前,也被人给它披上了四重神秘的面纱。

    其一是,剧中“梅兰芳”究意是男的还是女的?“她”跳足尖舞吗?

    其二是京剧+芭蕾=四不像?

    其三是《梅兰芳》有无京剧唱腔?对于不能说白也不能歌唱的芭蕾舞剧,京剧唱腔会如何糅入芭蕾舞剧的音乐中?

    其四是芭蕾服可以舞出京剧水袖的神韵吗?为了配合对该剧的市场宣传,羊城艺术博览月组委会、广州某报文化娱乐部、和广州芭蕾舞团还联合主办过一次别开生面的“梅兰芳芭蕾舞艺术造型设计”比赛,要求参赛者设计出各自想象中的梅兰芳芭蕾舞造型形象。这样一来,该剧先声夺人的市场营造可以说还是很到位的。

    开演前,张丹丹对本剧的排演初衷和情况作了简短的介绍,她说,在两年四个月的排演过程中,遇到过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她们发扬了梅先生“爱戏如命”的精神,终于在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的日子里,作为羊城艺术博览月的压轴戏——推出了这台新编芭蕾舞剧《梅兰芳》,也算是值得欣慰的。 

    随着帷幕的开启,那些面纱被一一撩开,芭蕾舞剧究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梅先生”呢? 

    记者现场对儿位文艺界人士的采访认为,总体说来,该剧编导的确是在试图完美地回答人们的种种疑问,想到了人们之所想,运用了许多可以运用的艺术手段,至于人们最关心的“男女梅兰芳”形象,广芭“回答”得很巧妙,剧中的梅兰芳既有女扮也有男扮(以男扮为主),既有戏中形象也有生活形象,甚至还由男扮者踮足尖表现。在内容的铺排上,剧本也基本完成了对梅兰芳先生的“再现”;特别是将梅先生置身于蓝天白云、天人合一的境界中的开场,和将梅派艺术放置于整个京剧艺术后继有人的表述中的结尾,都给人留下了极深的诗意的印象和遐想。

    在梅先生一生中成功塑造过的四个艺术形象穆桂英、赵艳蓉、杨玉环、虞姬的衬托下,扮演梅兰芳的男演员能在虚实交错的时空间很好地揉合二种艺术的神韵,这本身也体现了梅派艺术博采众长而集大成的精神,但整个人物的设计有点模式化的感觉,人们看的好像是一个概念中的梅兰芳,好像梅先生与生俱来就已经是个艺术大师了,那种太注重“身份感”的表演和“模仿”式的造形,应该不是生活中的梅先生。

    在舞美设计上,整个舞台采用了“台中台”的框架,这个构想很符合这部“戏中戏”的特点,但却显得太实和直白,有些场景中满台高悬的真实的戏服和高大仿真的京剧中四个“靠旗”的形象,给人以堆砌的感觉。在这方面,服装设计要显得巧妙和具有创意些,芭蕾的可舞性和京剧的“唱做念打”中的“可做性”都照顾得较好,且结合了民族服饰的特点。

    在音乐创作上,虽然没有直接“唱”起京剧来,但京剧中有特色和人们熟悉的音乐元素运用很多,甚至还直接运用了京剧打击乐等,有的地方用得很成功,极好的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内心活动,但感觉“化”得还不够,尤其是个别地方为了体现时代的过渡和变化,音乐中还运用了抗日歌曲和国歌的旋律,这就给人有点贴标签和的感觉。

    这部剧,基本采用的是版块式结构,重点展示了梅兰芳“习艺”“外交”“蓄须明志”“爱戏如命”等事迹。这是个无可厚非的结构,但同时也是个很难驾驭和“出戏”的结构,总的看来,在这个结构中,叙事的场面和过程都有待敲打,如梅兰芳与卓别林会面、日军侵华等场景,显得乱而浮躁,在舞剧这种以写意表情见长的艺术形式中,这似乎是难免的,但又是不得不需要很好解决的,事实上,解决得好的例子也有不少;而一部舞剧如果解决不好叙事的章节,就试必要另寻途径了。

    综合记者采访认为,大家都觉得这个戏有奔头也有难度,觉得广芭抓到了一个“经久耐用”的好题材,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在看过这个戏的排练时也认为,广芭能将梅兰芳这样一位艺术家,通过芭蕾艺术表现出来,肯定会受欢迎,但艺术是需要不断地加工、磨炼和提高的。红线女还具体建议,在音乐设计方面,可把京剧名曲的旋律用在角色的表演之中;而梅兰芳一生塑造的虞姬、杨玉环、赵艳蓉、穆桂英等形象,在芭蕾舞表演中,也要尽量演出每个人物的个性特色。是的,如何真正好的将东西方二大经典艺术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大的课题,绝不是多拍几下脑袋就能完成的,希望年轻的广芭在艺术上从长计议,在资金投入上也要有所加强,真正用梅先生的精神“磨”出一个精品来,这是市场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需要!   原载《粤港信息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