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逸心
逸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900
  • 关注人气:1,2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不喜欢《霍元甲》

(2006-02-23 14:54:39)
分类: 杂文闲画
今年的贺岁大片《霍元甲》上映后,虽然有说教之嫌,但是看到不少褒奖评论,赞里面的霍元甲有血有肉,赞里面的武打痛快真实,赞李连杰对武学领悟至深,赞片子制作真诚精致……我就决定要观摩一下这部“李连杰的最重要电影”,看看袁和平和李连杰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是否真如媒体宣传的那么好看。
 
于是春节期间,我特地去电影院去感受《霍元甲》。但是看片的时候,我一直没有被电影打动,故事无趣,武打场面也像白开水一样乏味,虽然银幕上的对决令人眼花缭乱,但看完了没有让我留下任何印象,只记得原先在预告片里出现过的几个镜头。片中的霍元甲为了担负李连杰的教育任务,一改前人作品中以武入哲的宗师形象,变得狂妄自大、滥收门徒,不分青红皂白就与人决斗,遭致灭门绝后,得到农家少女教育家的教诲后才步入正轨,重新做人。后面霍元甲和外国武术家的擂台赛就像是国际武术交流赛而已,就像日本空手道挑战中国散打之类的,整个片子发生的事似乎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没有大大关系,霍元甲当时的应战,也许只是争个武术冠军的意义而已。他的死也变得没有多大的意义,那不过是一小撮卑鄙小人的暗算,没让他赢得冠军罢了,和日本的侵华计划没有什么关系。来比武的外国高手也都是武德高尚的君子,没有对中国人进行侮辱,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剧情!让他们赞去,我不喜欢《霍元甲》,因为电影拍的不是霍元甲。
 
霍元甲之所以深入人心,最重要的是他的正气和血性,他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动乱年代行侠仗义,在外国人侮辱国人形象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他的武艺是不用多说了,那种胆量更是让人钦佩的。在其他的影视作品中,对于当时中国的局势描绘得非常到位,国人在老外面前和狗同等待遇,稍有不慎就会招来大祸。霍元甲以大局着想,与外国人、军阀、黑帮等各个势力巧妙的周旋,维持着中国人的权利和自尊。他不会轻易和外国人动手,不是要照顾老外的面子而手下留情,而是考虑到外国会因此为借口发动战争,不过在关键时刻就会奋力拚杀。这才是智者!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电影中年轻的霍元甲只会比武不爱读书,为了保住霍家拳的地位和人决斗,后来居然能和日本武士谈茶论武,不知道那些哲理是不是他自己领悟的,或者还是知书达理的农劲荪教他的?他从小读书并不用功,作业都是别人帮写的,那些生死状上的签名怎么写得那么漂亮?自古以来,中国武术家都强调文武双全,很多赫赫有名的武术家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拳法不是笨蛋可以学好的,不明理的武夫不会有好的修行。霍元甲之所以能偷学功夫达到较高境界,后来有开放门户的思想,和小时候父亲叫他读书也有一定关系,文化知识对于理解拳法的奥秘有很大的帮助,绝对不会什么文化都不学就能打遍天下英雄。
 
我觉得《霍》这个片子作为李连杰的最重要电影是失败的。正如很多人说的,霍元甲这个角色换成张三丰、黄飞鸿、方世玉都不会有什么影响,他们是江湖人物,不用承载太多的家仇国恨,霍元甲是一个民族英雄,注定了他的事迹要放在当时局势背景下看。片中淡化中外矛盾,看不到民生困苦,只突出了霍元甲武功武德的进化,这不得不说在选择影片题材上是一个错误!而且,在片中霍元甲对国人狠下杀手,对外国高手却处处留情,颇类似晚清政府的政治态度。霍元甲和外国人的比武,不仅仅是武艺的胜负,更重要的是赢回国人的自尊,片中正好反了过来,该打的时候没打,不该打的时候狠打,这就是霍元甲在片中的形象,我不能接受!
 
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不想挑起反日情绪,但是帝国主义侵华割地那一段历史是不容抹杀的,不能睁着眼说不存在!李连杰的《精武英雄》、《霍元甲》都是这样,在片中我们几乎看不到日本军人的罪行,却看到了很多善良正直的日本人,如果现在的孩子们对历史一无所知,只看了这些片子,那么很有可能会被误导,觉得日本占领中国不是一件坏事!——看虹口道场多干净,日本军人的服装多整齐,军官起着高头大马,多帅!陈真还要去日本留学,说明日本科技领先……现在日本动漫充斥市场,学生有事没事冒出一句日语,对日本文化能侃侃而谈,在面试中对“九一八”问题的回答更让我深深的忧虑!如果每部涉及历史的影片都不再尊重历史,对国家荣辱避而不谈,我们又如何期望子孙后代正视历史?与李连杰的片子相反,李小龙、甄子丹的《精武门》都是在片中痛打日本武士,但在日本仍受到热烈欢迎,赞陈真为民族英雄,所以不要以为一味向人示好别人就会喜欢你,大家欣赏的都是有自尊、有骨气的英雄,全世界都一样!相比之下,《黄飞鸿》、《醉拳2》对同期历史的处理就高明很多。
 
至于武打设计我就不多说了,袁和平会设计各种招式,让李连杰能够尽情发挥,不过这次看来,虽然打得比较真实,但却没有现场感,没有悬念,没有对比,没有衬托,节奏也比较单一。在我看来,好的武打应该讲究节奏,有试探,有错手,有对峙,有意外得手,还有连续攻击。可以先用较弱的次要人物衬托对手的强大,随后主角和对手真正的战斗才能吊起观众的胃口,看得紧张过瘾。但在片中没有看到那些外国高手到底高在哪里,事先没有技艺展示,也没有弱者衬托,我们只知道霍元甲厉害,所以看得毫无悬念,又怎么会紧张刺激呢?所以说像白开水一样无味。
 
可怜的霍元甲在片中非得经历一段张狂岁月才修成正果,代价是霍家绝后,编剧对于霍家实在不够尊重,唤作谁知道自己家族被这么诅咒都会生气的,霍家后人霍自正即使不能将霍家武风继续发扬,要求片方道歉也是合情合理。李连杰如果想找个人物言志,建议虚构一个会更好,如果想演历史上的大侠也没关系,但请尊重历史,不要随便修改别人的经历,为了票房做这种“最重要电影”、“最后一部武术电影”宣传,拍这部片子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不喜欢这个片子。
 
 
附上历史上的霍元甲介绍:
 
霍元甲(1868-1910) 
     
    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家。
 
    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他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但元甲志存高远,他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后为父知,受责。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不辱霍家门面,方准父兄一起习武。 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功艺长兄亢进,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宗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光绪22年(1896),山东大侠刘振声慕名来津,求拜于元甲门下。霍察其正直,遂收为弟子。从此破了霍家拳「传内不传外」的先例。 元甲侠肝义胆。光绪24年(1898),谭嗣同变法遇难,大刀王五(王子斌)避难津门,与元甲一见如故,遂成至交。后王子斌在京遇难,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元甲与刘振声潜入京城,盗回首级,并取得《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协助,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
 
    宣统元年(1909),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登广告,辱我「东亚病夫」。霍应友人邀赴上海约期比武。慑于霍元甲拳威,对方以万金作押要挟,元甲在友人支援下,答应愿出万金作押。对方一再拖延,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文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霍公之声威使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连公证人,操办者也逃之夭夭。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艺,败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间见霍呛咳,荐日医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于9月14日身亡。终年42岁。
 
    后上海精武会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东阁任教。各地分会相继分起,十数年后,海内外精武分会达43处,会员逾40万之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