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放与不放的纠结——《放养孩子》序

(2010-11-03 15:34:38)
标签:

育儿

分类: 早教杂谈

放与不放的纠结——《放养孩子》序    我一直以为,在地球另一头的那个国度,就是自由的天堂。他们的父母用跟我们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养育孩子,放养应该是基本原则。传说中的美国孩子,都有超强的独立性,而这一点,是许多中国父母想努力学习却又在现实中纠结的。然而,读罢手中这本书,才发现,这一代美国父母居然跟我们纠结于相同的问题。

孩子多大你才敢让他自己下楼去玩?

上几年级了你才会让他放学后自己回家?

你会把孩子独自留在家中吗?

学校是不是课间不许孩子们到操场上去?

……

中国和美国,虽然国情各不相同,但作为父母,以及与孩子相关的人或机构,却都好象特别缺乏安全感,总是认为孩子身边隐藏着无数的危险。尤其是我们特殊的独生子女家庭,使得父母更加小心翼翼。很多时候,包办代替、过多地干预和限制孩子的行动,并不是出于溺爱,而是对安全的担心。

在儿子学走路的那段时间,他爸爸每天傍晚都把他带到小区的空地上,放开手让他走。一个星期,儿子就能自如地独立行走了。我知道,这要归功于爸爸。因为我是不敢轻易放开他的手的,虽然心里非常明白,学走路哪有不摔跤的,但我还是希望尽可能让他少摔点儿。

其实,我已经算是个能放手的妈妈了。我扶着儿子攀到书架的最高处,让他体会“站得高看得远”和“高处不胜寒”的双重境界;我允许他在沙发上练习跳远和跳高,在家里骑自行车或玩轮滑;他在户外玩的时候我总是远远地坐在一个地方,从不干涉他的游戏,他有需要会主动来找我……

在所有这些过程中,我发现,孩子根本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脆弱和无能。父母要做的,是给到具体的提示和正确的示范。

儿子围着茶几玩滑板车,我指着一个尖角告诉他,摔在这上面他就惨了。他就会刻意避开那个尖角,即使偶尔快要撞上了,他也会努力向另一侧倒去。他自己学会了怎样规避危险。邻居家的孩子三岁就能自如地用剪刀(不是那种儿童安全剪刀),因为他的妈妈仔细地教给他使用的方法,给他演示,怎样才能不扎到自己或别人,并且耐心地陪着他反复练习。

孩子存在着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们是沿着一条独立的路去走的。父母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孩子每发展一种能力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所以成人在孩子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协助者的角色,协助孩子自我发展,给孩子独立的机会,练习的机会,给他做的机会。

可是,在一个人人感觉压力大、变化快的年代里,我们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而这种感觉自然也会辐射到孩子身上。我们宁愿做最坏的预想,也不敢拿孩子做大胆的尝试。就像这本书中提到的那个“万一”,谁都知道,这“万一”要是不幸落在自己头上,就是“唯一”了。所以,我们在孩子的安全上,很是纠结。

有一次,我自己带儿子在公园玩,我们都渴了,但带的水喝光了。儿子和刚刚认识的一个小男孩玩得正欢,那男孩的妈妈对我说:“你去买水吧,我帮你看着。”我当时没想那么多,跟儿子打好招呼就去买水了。可是,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心突然一紧——万一我回去看不到儿子,也看不到那对母子了呢?我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可怕想法吓得手脚冰凉,一路小跑着回去,他们还在那里好好地玩呢。

我的内心难以名状,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尽管我一点看不出那位妈妈有任何人贩子的可能。我不知道,我都对人这样缺乏信任,我的孩子又会怎样。我经常听到一些父母告诫孩子,所有陌生人都可能是坏人,所有事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危险。我为自己悲哀,更为我的孩子悲哀,我们好象注定要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任、没有安全的世界。

朋友让她五岁的女儿自己下楼去玩,她会站在楼梯拐角,看着女儿从三楼走到一楼。然后她回到房间,从窗口可以看见女儿的一举一动,她已经叮嘱好女儿,不可以跑到哪个位置以外。她很相信女儿,因为那是一个心里有主意,却不会轻易自作主张的孩子。可是,其他家庭成员在发现这件事之后都跟她急了。“要是有个人过来一把把孩子抱走呢?你从三楼跳下来也来不及啊!”朋友说,对于这样的假设,她真是无言以对。

她跟写这本书的这位“美国最糟糕的母亲”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这种事的发生几率实在太少。如果她看过这本书,是不是就能回敬家人的诘问了?

这就是这本书的好处,把我们内心的纠结一一稀释。这种心结,不是大道理能讲通的,它需要真凭实据,需要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有效。中国和美国当然不一样,看过之后,有些事情我会释然,有些事情,我会结合我们的国情,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我不知道儿子9岁的时候,我敢不敢让他自己去乘一次地铁,但这本书至少让我内心的纠结少了一些,让我更加坚定——放手,给孩子成长的自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