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林薇,缘于十年前的一次采访。有些人,是你一看到她便知道是投缘的,会成为朋友的。我和林薇就有这种缘分。我们彼此走过了不寻常的十年,因为相互认同而相互理解着、扶持着、争辩着……但我们的教育观,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从来没有变过。
刚刚相识时,林薇的宝贝女儿涵涵还只有4岁,而现在,已经是个婷婷少女,可以给她这个在朋友面前说话经常“不着四六”的妈妈充当发言人了。女儿一直是林薇的骄傲,尽管她也会偏科、也会做点小坏事,但这位专家妈妈却懂得欣赏自己的女儿。
这十年间,涵涵跟着父母远赴加拿大三年,又经历过生活的巨变,可她始终是一个乐观豁达、有才思有主见的孩子。我非常明白,这一切都缘于从她出生那天起,林薇所做的一切。
我无数次感动于林薇对女儿心灵的那份呵护。
妈妈应该是最了解孩子的人
湘梅:你实在是太会欣赏自己的女儿了,我们这种妈妈经常会受到批判的。
林薇:做母亲当然要懂得欣赏自己的孩子,但第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情感、能力、日常表现要有一定的敏感度。这样才会及时发现孩子的长处与不足,了解到什么时候是孩子受挫折的时候,什么时候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每个孩子都有天生强与不强的一面,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父母总是盯住孩子不强的那一面?好象强化好的一面就会害了孩子。其实,这样只会使强的一面越来越淡化,不强的一面反而越来越突出。
我女儿性格外向,表现欲很强,情感丰富,语言发展也不错,所以表现力也够,能够很快把自己的想法、感受表达出来。这是比较强的方面。不够的是耐力不足,很怕失败。
湘梅:有没有找到她害怕失败的原因?
林薇:孩子害怕失败跟她对自己的评价有关。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周围亲人对他的评价,一个是他自己在做事成功过程中获得的评价。在我们这种独生子女家庭,经常是孩子做了一点事,成人就毫不吝惜地表扬她,对她过分关注。可是碰到有一点不会做的事,她害怕得到负面的评价,所以宁愿放弃。
湘梅:那也不能一遇到这种情况就往后撤呀?
林薇:涵涵两岁时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她参加一个活动,有一项是用线穿珠子。这其实是一件她在家里做得很好的事,但那天她只穿了三个珠子就不做了。原来,她旁边有一个小朋友比她穿得好。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孩子都有这个问题。关键是父母是否发现了问题的实质。
那件事后,我就经常有意识地让她看别的孩子都会做什么。这个小孩做这样很棒,那个孩子做那样很棒,其实你也有做得很棒的地方。我鼓励她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再让她跟别的孩子学,试一试,这样,她乐于去接受,比那种竞赛的感觉更好。
用宽容的心和孩子共度挫折
湘梅:作为父母,我们都很担心,独生子女能不能面对、承受各种挫折,甚至有人提倡“挫折教育”,但又都好象似是而非。孩子受挫折是必然的,你是怎么做的呢?
林薇:涵涵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回家来哭着说:“我不是好孩子。”还说是老师说的。我觉得不可能,肯定是她有一件事做得让大家认为她不是好孩子了。但我没有跟她分析、解释。因为孩子在这种时候其实只是想把自己怎么遭遇挫折的情绪向我表达出来,我要做的就是让她说,感觉到痛苦就让她哭,然后抱着她说:“妈妈其实非常爱你,我知道你是好孩子。这样做你肯定自己心里也很难受。”用同情的语言让她得到慰藉,恢复自信。最忌讳的是所有压力都让孩子一个人承担,把成人的看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对孩子应该是情感上的宽容,而不是娇纵。
母亲是做什么的?母亲就是孩子在成长中遇到挫折、困惑、失败时,都能够容许他有一个安全的地方来诉说的人。即使做了错事,也能够给孩子一个悔恨的机会,他才能战胜挫折。
湘梅:我知道涵涵刚到加拿大时遇到过很大的挫折,而你也做了一件有违教育原则的事。
林薇:那完全是出于母亲保护孩子的本能。
她上学第一周,每天看着她高高兴兴地去,高高兴兴地回,我的内心倍感欣慰:北美教育崇尚happy,名不虚传。
可到了周末晚上,当我照例和她做睡前聊天时,她突然红了眼圈:“妈妈,您知道吗?我这个星期一点都不快乐,我每天都是装得很高兴的样子。我听不懂老师说的话,也没有小朋友和我玩,我一开口说话,有一个男生就会跑到我面前,摇着手喊‘no
Chinese’,我想参加女孩子的游戏,她们都拒绝我!我很痛苦,我没有朋友,我要回北京!”
我只能用苍白无力的语言来宽慰她,告诉她每一个孩子刚到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等大家熟悉你了就会好起来。其实我自己也一样面对同样的困境。
“您能不能跟老师说一说,请她让同学们跟我玩?”她一直都是个很有主意的孩子,当时就给我出了这么个主意。我无法拒绝她的眼神,就写了一封英文信,让她带到学校给老师。结果,那天她回来后还是一脸失望:“老师什么也没说,我还是孤单一个人!”
湘梅:接下来你就跑去找老师“理论”了?
林薇:我能不急嘛?难道老师对孩子的求助视而不见吗?当我鼓足勇气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告诉老师我的想法时,老师笑了:“vivian现在的确很难过,刚开始来的每一个孩子都要适应这样的过程,我很理解她现在的心情。可是我无法要求其他的孩子一定要和她玩,因为孩子们的情感都是很直接的,他们不会因为我的一句话就会接受另一个他们还接受不了的玩伴,vivian必须要学会自己和他们打交道。”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一下子就被这个老师降服了。其实,在国内,我面对家长的咨询时,不也一直持如此论调吗?可是,身为母亲,我就象一只护犊的母狮,脆弱而易怒。
我很沮丧地对涵涵说:“孩子,靠人不如靠己,你要用自己的智慧去交朋友,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过了几天,她很高兴地搂着我:“妈妈,我告诉您,我知道怎么跟同学们打交道了。我好好观察了他们,发现这边的小孩跟国内的孩子很不一样,他们很讨厌你中途插话或者插进他们正在玩的游戏;还有他们也是有好几个圈子的,白人孩子和白人孩子玩,印度孩子和印度孩子玩,分得很清楚。”
“那你交上朋友了吗?”我其实心里比她还急。
“我已经有办法了,我每天都准备几个游戏,我自己先玩,有的同学感兴趣,就会过来问我,那时我就可以带他们玩了。”
我的女儿就是棒,很会观察,有自己的想法,我可以放心了。看着她自信的眼神,我从内心由衷地生起敬佩之情。
爱里长大的孩子才会去爱别人
湘梅:涵涵很幸福,因为你对她的爱和理解是非常到位的。她的高EQ是由爱构建的。
林薇: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个有爱心的人。
涵涵2岁半上幼儿园的时候,比较镇定。当她看见有的孩子在家长离开后总是哭个不停时,她常常陪在那个孩子身边,还一本正经的告诉他:“别哭了,要是把嗓子哭坏了怎么办啊?”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把我们平常对她的安抚扎扎实实地演习一遍,在幼儿园里赢得了一个“张老师”的绰号。
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儿还没有完全明了你我之分时就能同情别人的痛苦,到1岁左右宝宝开始明白别人的痛苦是别人的,但是他自己依然感到不知所措,这个时候的宝宝看到妈妈哭,就会给妈妈擦眼泪,但是他也会用手擦自己的眼睛,尽管他并没有掉眼泪。这种行为的模仿在1920年的时候被心理学家命名为“同情心”。
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应该从具备同情心开始。
湘梅:你是很注重孩子EQ培养的,很多年轻的父母却不知道该从何入手。
林薇:父母在亲子亲密的时刻,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感觉是有感受的,是感同身受的,并能及时做出回馈。比如当宝宝兴奋地尖叫,妈妈可以轻摇他,或者低声应和他的快乐;当宝宝做事失利感觉沮丧时,妈妈可以拍拍他,或者握着他的手,鼓励鼓励;当宝宝被惊吓的时候,妈妈可以紧紧地抱住他,轻轻说“不怕不怕”,给他力量。这些纤细的情感互动将让宝宝感受到情感的关系。
在父母这种言传身教的过程,孩子将会逐渐地观察到,并学习到父母对他、对他人的情感反应模式,从而加以模仿,加以与他人的互动,渐渐地塑造出成长之后的情感反应模式。
孩子更大一些后,同情心的发展也就更趋成熟,他逐渐能够了解痛苦并不只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些,他会去探究更深层、更复杂的原因。比如同情动物的遭遇、弱势群体的命运,有的孩子还会看到战争的苦难,正是这种较深层次的同情心慢慢地构成了孩子的道德观和社会判断。
把IQ的概念扔进垃圾堆里
湘梅:你看重孩子性格与能力的发展,好象从来没有给涵涵测过智商什么的?
林薇:现在太多父母把孩子的智商看得很重要。我承认,智商确实重要,一个孩子聪明不聪明,在他身上能够看到很大的希望,将来也会省一些劲,生存能力也强。但人们对智力的认识有偏差,以为孩子只要这方面突出就行了。其实,人应该具备全方位的素质、多元的才能。现在国际上甚至有一种论调,把智商这个概念掰碎了,然后揉成团扔进垃圾堆里。
湘梅:有这样的观念,跟你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大关系吧?
林薇:正因为从事了这项职业,见过太多的孩子、太多的家庭,我才深深领悟到,一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已经很不容易了。有些家长很有心气把孩子培养成什么什么样,这只是成人的目标,但对于这个孩子本身是不是重要呢?甚至有的孩子说,我将来要在麦当劳打工,因为可以天天吃到薯条,他会觉得很快乐。
我没有对涵涵的未来设定目标。孩子成长需要帮助,没有一个孩子会完全按照你设定的目标成长,如果这样,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样的了。
这两年林薇奔波于福州和北京两地,一半为了事业,一半为了女儿。时常会在邮箱里收到她的信,却往往是涵涵的一篇“大作”——一首小诗或小文。对于女儿,林薇永远不会吝惜她的夸赞:“语言的精灵”,女儿的文笔“让我惊艳”、“给我幸福”……
每每读到、听到这样的表述我都会轻轻一笑。孩子最好是母亲一生的杰作,但母亲首先要懂得欣赏。
很多年前一位同事这样评价过林薇:“她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女人。”现在,这个女人放言,写过五本专业论著之后,就要改写情感小说了。我说好吧,我们先履行第一个约定,在更年期周游世界,烦不认识的人去!然后在情感小说的“写作”中渡过我们的余生。我想,我们这一生应该会很知足,因为我们都创造过一个生命,并且深深地爱过他。
林薇
毕业于福建华南女子学院儿童教育与心理咨询专业,自1990年起从事儿童心理咨询与培训工作。1993年创办的北京金色雨林学习能力研究中心,成为国内最早致力于儿童学习能力研究的专业机构,以对家长和孩子指导的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有效性强而著称。
中国教育学会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学习障碍专业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儿童卫生保健疾病防治指导中心培训部主任,加拿大威灵顿教育集团北京瑞吉欧双语艺术幼儿园创办人,福建华南优教所实验幼儿园首席专家。中国教育电视台《万婴跟踪》节目组指导专家,“成功人生系统教育工程”专家团专家。专著有《学习的烦恼》、《学习新发现》、《孩子学习不用愁》等。
本文发表于《聪明宝宝》杂志2010年第2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