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通这6年(14)
(2008-07-04 06:21:05)
标签:
局内人我在网通这6年回忆录陈丹青 |
分类: 人生记忆 |
还要继续吗?
——我在网通这6年(14)
一泡尿把我给憋醒了,醒来不到6点,罪魁祸首是睡前喝了两杯水。尿完回到床上后便再也不能入睡,一则天也亮了,二则就是因为《我在网通这6年》。
昨天上午,当我收到原来部门的领导给我发来一条短信,让我方便的时候给他回个电话时,我已经知道他要跟我说什么。因为就在这之前,我才刚刚放下了电话,是另一位同事和我说起关于《我在网通这6年》这件事情,我本来是在MSN里请她给我找几张她部门的照片,杂志上要用。因为《6年》中的一句话可能会引起理解上歧义,造成对她在臆想中不利的影响,我按她的意思做了修改,隐去了可能被猜测出来的她的身份。
其实,如果是一些局外人在看,而不是局内人在看、当事人在看,谁又能知道谁是谁,除非是TMD神仙。而我当初写这个就压根没打算要写给局内人看,而且我想也不会有局内人看到,在新浪这浩如烟海的博客中,像我这样毫无身份和名气的连小人物都算不上的人的博客一定是被淹没掉了的,更何况还有网易、搜狐、博客网那么多的博客呢?在中国,写博客的应该不少于100万人吧?我顶多也就是那百万分之一。
可是,他们还是看到了。其实自从我把博客从原来公司的一个网站迁移过来后,浏览量就一直都不大,我也根本不在乎这个东西,而且绝大多数的浏览量都是冲着我写的范跑跑和郭跳跳来的,因为他们是大家关注和搜索的对象。但是,这几天,我突然发现《我在网通这6年》(10)的浏览量要比其他的大,我不清楚是什么地方转载或做了链接,引来了这些浏览量。
其实,我只是想记录下自己在这个企业的6年,而非别人的6年,更不是这个企业的6年。毕竟人生没有几个6年,尤其是我以为正当我年富力强可以做点事情却让我倍感狼狈和挫折的6年。
我的前领导当然不会这样直接了当,按照沟通之道都会先有一些寒暄,他询问了我到新的部门后感觉如何、能否适应等,我告诉他很好,当然,我丝毫不怀疑他的真诚。但我清楚他真正要说的是什么,他的话题直接转了过来,他说:“我看了你在新浪上写的你在网通的6年,写得挺不错,也让我了解到我原来不知道的一些事情。但是——”问题的关键往往都是从“但是”开始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写毕竟不太好,虽然你隐去了每个人的名字,但我一看,基本就知道谁是谁。大家都还在网通工作,你自己也还在网通。这样的回忆录是不是等到我们头发、胡子都白了的时候再来写呢?”领导不忘补充一句:“当然,你有你的权利!”
确实,如果这个东西让局内人来看,是有可能会有一些显得不恰当或不小心就伤害了谁,尽管我的本意并不想伤害谁、更不想去诋毁谁,我没有这样的习惯、更没这样的爱好。可我压根就没想写给局内人看,从本质上说,我只想写给自己看。领导也说了,你先收集点素材,先藏起来。哈哈!是哦,你既然只想写给自己看,可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呢,而且还是在新浪这样的地方以博客的形式写出来?
在我之前的博客中,在我博客名字的后面有一句话,算是对我写博客的一种诠释:“我是暴露狂,所以我写博客;我是偷窥狂,所以我看博客。”现在的事实不也证明了,真的是有许多的偷窥狂吗?我写我自己的6年,你们来看什么?
于是,我在MSN中和此前要我修改其中一两句话的同事开玩笑说:“既然现在大家都知道了,都来看了,我是不是应该在后面的记录中假装不知道有我的同事在看,抓住这个机会狠狠的拍拍每一个人、所有人的马屁呢?”就好象韩寒一样,因为他在和陈丹青做一个访谈节目时,谈到自己不喜欢巴金、冰心、老舍、矛盾他们的作品,于是引来了众多的口诛笔伐,于是他回应道:“要不要我把陈丹青找来,给你们玩个双飞?把每个人都伺候舒服了?”
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自己还要不要继续写下去,最主要,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保持最初的心态和想法去真实的记录。
当我开始写这个东西的时候,只是感觉随着第4次重组的推进,作为网通的时代结束了,而我在网通的6年也就结束了。如果说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6年(1991-1997,20岁-26岁,水电设计院)是我最可宝贵的青春岁月的话(我常跟过去的朋友开玩笑说,我已经把我最可宝贵的青春岁月献给了贵州的山山水水),中间5年(南方测绘3年、高科2年)是我学习和成长的5年,而网通的这6年,我原本认为是我正年富力强、可以好好做点事情的6年,但是似乎事与愿违,这不得不让我去反思,究竟是为什么?我在31岁进入这个企业,满怀豪情壮志,如今,37岁了,感到的却是人到中年的忧虑、危机和感叹。
当我决定记录下这6年的时候,我不知道会写多少回,也没有任何的计划,想到哪就写到哪,但我知道、我已经确定,最后的一回一定是《我的总结和反思》,反思什么呢?1、我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2、我在这个企业里为何会如此失败?我要从自身去深刻的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抱怨、也不埋怨,因为这一切都是我自己选择、自己造成的。通过这样的反省,我或许可以知道,我后半生的路该如何选择、如何走?这才是我记录的最根本的目的,而且记录的本身也是在不断的反省、记录的过程也就是反省的过程。
确实,如果只是去写个回忆录,我想我还真不到写回忆录的年纪,而且像我这样连小人物都算不上的人也没有什么资格去写个人的回忆录。最主要,把这6年放到人生的旅程中来看又算个屁,在履历表中也就一行字:“2002年7月-2008年10(?)月
那么,我还要继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