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篇注定会被唾骂的文章

(2008-06-04 21:17:01)
标签:

悲情

同情心

灾难

推动力

犬儒主义

分类: 汶川汶川

其实这篇文章我已经看了好多天,但自我第一次看到起,我就知道这是一篇注定会被众多人唾骂的文章,就好象王石的言论一样。

 

但我还是忍不住一次次的去看这篇文章,这是由FT的专栏作家、也是原《经济观察报》的主笔(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啊)许知远写的,文章的名字叫《灾难、遗忘与不朽》,5月15日公之于众。在这里仅摘录文章中部分典型的观点如下——

 

http://huwei3.blog.blog080808.com/ufiles/photo/user/h/hu/huwe/huwei3/1211476854_34573.jpg

 

 

 

 

 

我接到了好几个年轻朋友的电话。他们说自己被电视画面里的惨状和人们齐心救灾的场景弄得既伤心又感动,他们在反思为何自己之前为何对这个国家付出这么少的感情。

 

 

我理解年轻人的热血。我甚至开始怀疑,是否我的血已经变冷了。我内心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道德困境。当事情出现时,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却没有想到前往第一线;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没有对此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冲动。甚至偶尔,我还会有点怀疑人们立刻表现出的“众志成城”的决心,或是那种“爱心”。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太善于重复那些“政治正确”的话、太容易被自己感动……我记得4个月前的雪灾,人们表现出一种同样强烈的悲情感。但是在悲情之后呢?那些被唤出的同情心、关爱与责任,没有转化成一种持续的建设性力量,那种空前的社会团结与公共热忱,也没有转变成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庆祝的声音压倒了所有反省的可能。

 

因为24小时的新闻台、互联网和每个城市的报纸,中国可以轻易形成一种国家情绪。于是,一种新的传播与表达模式形成了。灾难到来了,它迅速成为舆论的唯一中心,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公众压力,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觉得应该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通过这些态度的表达过程,人们认为自己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所有的新闻事件,都有成为娱乐新闻的倾向。即使,那些严肃的情感,也经常被消解。

 

当处于灾难之中时,人们认为应该“团结一致”,不应该对政府的反应做出质疑,而当灾难结束时,人们则又忘记去质疑,很有可能,一个新的兴奋点再次出现,人们又再加入表态之中。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记忆短暂的年代。《扬子晚报》的那篇评论的标题代表了此刻的普遍情绪:请把镜头对准灾民请把反思放在抗灾之后。但是,我相信,之后,我们很难再反思。

 

http://huwei3.blog.blog080808.com/ufiles/photo/user/h/hu/huwe/huwei3/1211476913_56540.jpg

 

我真正想表达的是,我们如何在一场场考验面前,培养出成熟的内心与理智。现代社会是复杂的,它需要强大专业分工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每个部分都应该提供其各自的责任,一名抢险人员对地震知识的了解,可以直接影响到几条生命,而一名高级官员的判断,则可能影响更多的生命。那么,信息的流畅、多种声音的并存,是防止错误决策的最佳方式。

 

最后一点则是我们关于我们的内心的,关于我们那去不掉的悲情特征。我不是在要求人们冷漠,而是相信,毫无节制的抒情,既会妨碍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更容易稀释掉我们的情感浓度,很多时候,人们会爱上的自己的“崇高”与“同情心”,而不是受难者。

 

我们的国家,我们自己并没有因为5月12日的地震发生改变。那些所有的问题仍是问题,政府依旧是个傲慢的政府,而我们社会依旧被一种功利、自私、冷漠所包围,我们仍面临的深刻的环境、腐败问题,每个人仍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并抱有一种犬儒主义的心态……这些问题可能因为突然到来的巨大悲情而暂时被遗忘,但是它们并没有自动消失。但是,这因巨大灾难所带来的同情与能量,如果被妥善处理,或引向正常的道路上,引发我们所期待的社会变革。汶川地震带来了死亡、鲜血、眼泪与绝望,也唤醒了人们的同情心与良知——很多时刻,人们内心最温暖与光辉不正在逆境时刻爆发出来了吗?

 

遗忘一直是我们的传统。我无法期待它在此刻改变,但至少,我期望我们可能想得更多些。

 

http://huwei3.blog.blog080808.com/ufiles/photo/user/h/hu/huwe/huwei3/1211476938_57898.jpg

 

我很清楚许的这篇文章很不讨好,而且确实也被很多读者唾骂为冷血和无知(今天一个同事告诉我互联网既解放了自由,又强奸了自由),转摘并不代表我就完全认同,但是,我确实期待着我们在灾后、悲情之后更多的表现。

 

我们真的会像他所说的那样是一个记忆短暂、容易遗忘的民族吗?真的希望我们那些被唤出的同情心、关爱与责任,可以转化成一种持续的建设性力量,那种空前的社会团结与公共热忱,可以转变成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最后再补充一句的是,许后来还是去到了灾区一线,并且在今天发布了一篇名为《一个国家的悲伤与勇气》的文章,也是褒贬不一,极具争议。

http://huwei3.blog.blog080808.com/ufiles/photo/user/h/hu/huwe/huwei3/1211476970_29756.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