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县城觅旧貌

标签:
罗山县城西关十字街头电影院旧叉架 |
分类: 亲亲祖国 |

这里就是当时著名的罗山电影院。只能从中间仅剩的一点建筑痕迹看出来了。它也是小说《罗山条约》里非常重要的场景地——各部委男孩子叉架、拔份儿的地方。
在国内旅行我们还是奉行住得好一些的原则,因为人民币的差价还比较能接受。条件好的新区关键是卫生状况会好些。在罗山行之前的“政治局会议”上男生多数持反对意见,原因是住在旧县城里能找到当年的感觉。哎!没办法,只能依了他们。
可是到了那里,当年罗山县城的旧貌几乎没有了,我们大家在努力寻找其中的蛛丝马迹。当汽车进入县城时,谁要是看见那种上门板的铺面,便会引起全车的一片惊呼,估计局外人都会认为这帮人是半疯。
县城的新颜就暂时不表了,且请各位看官跟着我们去觅那些往日的故地吧。
外经委的老兄带我们夜访他们曾经的住地。它就位于十字街后面的位置,当时也应该是闹区。这家门肯定换新的了,可老兄确定位置不会错。于是敲开主人的大门,进去辨认了一番。主人很热情,虽说是90年代才嫁过来,但将家里的老照片拿了出来,让我们翻拍。
这老房子兴许就是当年外经委一帮子小兄弟曾经住过的屋子。谢谢主人的热情大方!
老兄还想起来了,他们的房后有一家著名的邻居——姓甘,他是红四方面军的老红军,解放后回乡,罗山县给了他相对不错的安置。结果老兄的记忆得到了证实。就是这里!
院子还是老样子,只不过换了主人。老红军早已作古,后代们也搬到大城市了。
这一串院子四大间原来都是老甘家的。本来是夜访,因为光线问题,无法拍照,所以第二天下午冒着小雨还是来补拍了照片。意义不一般哟!
这处是我们冒雨寻到的原县食品公司(生产松花蛋)宿舍——物资部当年初中男生的住地。(如说的不正确请批评指正,因为我们当时还没上中学,所以没住过这里)
罗山县城现在这种蹦蹦车很多,让人想起印度。不过车里面挺大的。
现如今的县委大楼,比部里的大楼都大——不知该喜还是忧?新区就不表了,感情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