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准分子激光手术近视眼治疗安全性适应症禁忌症科学 |
准分子激光手术有多种手术方式
人们一般都说“准分子激光手术”,其实其全称应该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目前主要包括三种手术方式:
(1)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简称PRK),这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激光治疗近视的手术方法。在手术中,只要刮除了角膜手术区表面的上皮细胞,准分子激光就可以按照预先设置的指令直接进行激光切削,手术结束时要在角膜上覆盖一片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目前认为PRK治疗中低度近视、远视及散光安全有效,但因其手术后疼痛、长期使用激素所致的高眼压及视神经损害、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及屈光回退等并发症,现较少使用。
(2)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这是目前激光治疗屈光不正的主流手术方式。它在角膜瓣下的基质层切削,保持了角膜上皮及前弹力层的完整,可避免PRK的大多数并发症。特点是拓宽了近视度数的矫治范围,术中术后无疼痛,视力恢复快,角膜不遗留斑翳。手术时,先用一种角膜微型刀在角膜上切出一个带蒂的薄层角膜瓣,掀开此瓣,在瓣下行激光切削,然后将瓣复于原位。此可用于低、中、高度近视。LASIK也有角膜瓣带来的缺陷,即角膜瓣皱折、移位、角膜瓣下上皮植入、散光以及过度切削造成角膜扩张、圆锥角膜等。对于角膜相对近视度数而比较薄的患者,使用LASIK也受到限制,但对于角膜瓣足够厚的高度近视患者,还是首选LASIK好。
(3)准分子激光上皮下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K),它是PRK手术的改良术式。手术时用激光或者低浓度的酒精浸泡角膜手术区,做成一个角膜上皮瓣,激光切削角膜上皮瓣下组织,当角膜上皮瓣复位后,依然要在其表面盖上一片隐形眼镜。LASEK手术后疼痛较PRK明显减轻,加上瓣薄,可以用于角膜厚度相对较薄、瞳孔较大的患者。LASEK无LASIK做角膜瓣的并发症,缩短了PRK手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减轻了疼痛反应及haze的程度,但手术中角膜上皮瓣破损和水肿同PRK,而且手术后视力恢复及屈光稳定速度比LASIK慢。因此,主要适用于角膜较薄、职业特点容易发生眼外伤导致角膜瓣移位或其他不宜进行LASIK的屈光不正患者。
另外,前不久,希腊医师Ioannis又率先提出Epi-LASIK的术式。认为Epi-LASIK能综合LASEK和LASIK 手术的优点,较好地克服它们的不足,它利用旋转上皮刀在角膜的上皮层“做活性上皮瓣”厚度仅50多μm,而非像LASEK手术那样用酒精浸泡,在最大程度的“节约”角膜厚度的同时,术后刺激症状也很小,发生角膜混浊(Haze)的机会比较PRK少,近视回退发生率低。
并非所有近视眼患者都合适做准分子激光手术
一般只有符合以下条件才可以考虑做眼的准分子激光手术:年满18岁以上,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摘掉眼镜的愿望;眼部没有活动性眼病;最近两年近视度数比较稳定,每年加深不超过50度;如果配戴隐形眼镜,软性镜应摘去2周,硬性镜应摘去4周以上(可以换戴框架眼镜,才能做手术前检查);经过医生检查,眼部各项指标符合手术要求;假如是第二次手术,LASIK要间隔3~6个月,PRK要间隔1年;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后有远、近视和散光的,也要间隔1年以上;全身无手术限制的疾病。
如果有下列情况的人不适宜做准分子激光手术:患有眼的急性、活动性炎症,干眼症,眼睑闭合不全,青光眼,白内障,色素膜炎,视网膜脱离,缺血性眼病,单纯疱疹等病毒性眼病和下列全身病:如糖尿病,胶原性疾病(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精神病服药者,艾滋病,有某些疾病服用影响伤口愈合者以及经检查虽符合手术条件,但对手术有顾虑、或者期望值过高的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