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还是“科盲”
王童
近现代科学领域中国人贡献得实在太少,从汽车飞机到身边日常用物,全为西人发明。中国人的创新精神总是在跟着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这一领域偷也好学也罢,都在所难免。但一个文字工作者最厌最烦的便是抄袭他人作品。让我惊讶的是,现面对《流浪地球》有人指责有抄袭嫌疑一事,一些观者不是查清验明,上来就护短,并上升到什么国产电影利益的高度,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此认为是盗书有理的逻辑,让人瞠目。
这影片内容情节抄未抄袭《妖星哥拉斯》另说,但一个作品若核心内容都雷同到如双胞胎,哪还谈什么开创中国科幻片的新纪元?电影技术制作手段,特技效果今基本已突破了,张艺谋的《长城》制作也可称为另类的妖魔“科幻片”。关键还不是内核吗?没了内核还怎谈创造?世界未日,地球毁灭这种耸人听闻,高大上的东西现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从某种意义上已成俗套与流行病。美国早年拍得《大西洋底下来的人》电视剧反而很出色,里面假设的前因后果,今都已验证。
现中国一些科幻作者的创作不从科学想象中去挖掘,一味乱搬外国电影走捷径的做法实不可取,偶一为之尚可,多了就让人生厌。不止科幻。他类文体创作也同样。例如,一部《美国往事》就来了一堆“往事”,一部《英国病人》又有一串病人卧床。你那么唐诗宋词,那么多意境想象七天大圣敦煌飞天,怎总文化不起来呢?科技上不敌西国,文学艺术上也才沚智穷了吗?赛珍珠用英文写了中国故事《大地》获诺奖,中国自己反而没感觉。我不太同意说这片同另一些科幻作品概念相同的说法。若《流浪地球》同日本人那片子内核情节都一样,就属抄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彻头彻尾的复制。什么创作原创都是第一位的,一个创意,一个商标都如此。有些初创虽很不成熟,但第一个发现是最重要的,后面什么修改润色等,不过是照猫画虎。科幻科学都应推崇独创翻空出奇。而貌似打着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却在拾人牙慧,这就不是创造,是陈旧,某种意义上也是“科盲”。这“科盲”不是指科学知识上的“盲”,而是盲目地盗用“他山之石”。
当然,对这样一部科幻片应报着宽容的心态。但刘慈欣别因此觉得他人不知,都是傻子,一扯科幻自已也成上帝了,要自省检讨自己。有论者言,其实电影《流浪地球》最大的卖点就是地球发动机和木星引力制造的危机,而这点看来确实不是原创。抄袭外国电影是现国内作家一个通病,不易提倡。
我不反对《流浪地球》的科幻片开创,当年约王小波写《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一文也是基于这:种想法。但绝不能容忍有意识的剽窃,终究还是希望这块土壤能健康耕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