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日报》发一文:难忘的银幕旋律

(2018-09-11 08:35:26)
标签:

杂谈

《北京日报》发一文:难忘的银幕旋律

难忘的银幕旋律

王童

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影坛上映过两部颇有特色的悬念悬疑影片《砂器》与《沉默的人》,前者改编至日本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的《砂之器》,后者蓝本出自法国作家弗朗西斯·里克的小说《一个罕见的人》。那年代,日本的犯罪推理小说曾风靡一时,松本清张的《点与线》让人记忆犹新。而《一个沉默的人》与《蛇》两部谍战电影,则反映了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明争暗斗、盘互交错 、诈谋奇计的现实。

影片《砂器》中,有日本第一美男子之称加藤刚扮演的的音乐家和贺英良,是一个因怕生父患麻风病史暴露,不惜将身为警察知其底细的养父杀死,作了首《宿命》的钢琴协奏曲,在音乐中寻觅颠沛流离、相依为命父亲的灵魂,最终毁灭了自己的黄金前程。《沉默的人》由当时影坛上的老派硬汉明星利诺·文图拉饰扮的物理学家蒂贝尔,因被克格勃绑架,沦为奔逃遭追杀的境遇中。

无独有偶的是,这两部影片结尾,都是警方在音乐厅的舞台侧口准备抓捕起伏旋律中的犯罪嫌疑人结束的。和贺英良弹完自己作曲的《宿命》,还沉浸在乐如人生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沉默的人》中,以指挥家掩护间谍身份的克罗庭,指挥演奏中色厉内荏地瞪了已到眼前的特工。影片中克罗庭指挥的乐曲是勃拉姆斯《学院节日序曲》,让人感到诧异的是,这部原本是欢庆气氛的交响乐,在银幕音画对位的烘托下,却产生了惊悚的感觉。一面是杀手在追击蒂贝尔,同时又切换至克罗庭在指挥乐曲和声高亢的结尾,节奏变成了紧张的伴音让人喘不气来,最终蒂贝尔被杀手击中腿部慢镜头栽到在地,乐曲也在克罗庭指挥手势的劈划下戛然而止。两部影片互为因果的终曲,不知是谁复制了对方。

《砂器》中,日本作曲家菅野光亮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宿命》是日本电影史上最出色的主题音乐,旋律表达了文字和镜头无法表达的情感。获1974年日本电影音乐奖。创作《宿命》时菅野只有35岁,一举成名后他又为不少电影创作了原声音乐。但让人惋惜的是,菅野光亮于1983年因病突然去逝,享年44岁。钢琴协奏曲《宿命》后来专门出版,也成为日本钢琴家经常演奏的本土作品。 《砂器》在日本影院至今仍在上映,门口还放着宣传海报,可见这部影片在日本的影响力。因年代久远,编剧死了,导演死了,作曲家死了,男主角扮演者和贺英良的加藤刚不久前也死了,但《宿命》的旋律仍在人们耳畔回响。

大名鼎鼎的勃拉姆斯自不必说了,他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向布雷斯劳大学致谢,因为他获得了该大学著名学者颁发的哲学博士学位。但这乐曲当时他并未很快写出,而是拖了很久才完成的。乐曲中他采用了非常著名的学生流行歌曲做他的作品主题,这些歌曲在德国各地都为人们所熟悉。

勃拉姆斯并没有像作曲家呼吁的那样,为即将来临的节日写一部合适的欢庆序曲。旋律中,欢庆的气氛中也渗进了巴松的悲伤,幽灵般怪异,神秘莫测的的节奏,如同魔鬼一般狰狞而邪恶。散发着死亡的气息,隐喻着萤火虫和坟墓。无怪乎,在同追杀画面结合中会产生惊悚的感觉。

这两部影片的音乐,已过去多年了,至今仍让人充耳难忘,以至常能就其本身,便能勾起人们对电影情节与往日的回忆。

《宿命》与《学院节日序曲》是两个世纪的乐曲,内涵也不同,但在银幕上,它们交织的琴瑟共鸣则是交错环绕的,烙上了岁月的音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