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现郭艳

(2011-07-19 11:34:21)
标签:

杂谈

发现郭艳

发现郭艳

王童

如同《改变直线的三个小时》这篇获得老舍文学奖提名奖的小说一样,郭艳发表在《小说界》上的中篇《第三性》,也是我在一堆遗弃的废稿堆中发现的,由于作品当时署名为黄兮,而留下的电话又不翼而飞,这样就颇费周折才找到了她。但由于她的小说篇幅过长,也是几经周折才在《小说界》上推出的。当时,郭艳还在社科院读博士,因而她的小说所切入的视点也是在知识层面里,如今,郭艳根据这中篇的蓝本演绎出的长篇小说也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这是后话。她那个中篇《第三性》一看标题,便是由波伏瓦的《第二性》切换而来的。当然,那里面将研究生这一层面里,女性内心复杂的性取向刻划得淋漓尽致。

相比于《第三性》的博畅而又不太有节制的叙述,郭艳的这篇《绿衣黄里》的故事走向则相对沉稳和纯熟了一些。由于郭艳还在读博士后,《绿衣黄里》就仍带有那种“小布尔乔亚”的味道。郭艳自已认为之所以把小说取名为《绿衣黄里》是取自《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虽说搞得这么煞有介事的诗意,但意象却是一目了然的,既表里不如一的情感落差。

《绿衣黄里》的绿衣层面讲的是大学毕业多年,几乎让同学遗忘,几近湮没在生活角落里的江阑珊突然接到大学同学兼初恋情人的电话,激起了她内心的一阵波澜,校庆兼同学聚会让她从安静的角落里走向情感纠葛的往昔。当然,如说江阑珊是彻底的湮没在生活的角落里,也不完全尽然。因她毕竟还是一个作家,还能让人在网上搜到其照片。那么,那种自认为己让人遗忘了的她,实际上是一种心中落寞造成的,在这落寞的精神孤寂中,是枯燥生活本身使然造成的,也是江阑珊同老公在平淡无奇的生活境遇中消磨出来的。在此,郭艳详细描述了江阑珊的这种心态: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同床眠。江阑珊时常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揣摩自己和吴天靖千年前,是一对狐狸精?一对蛇妖?还是一对乌龟?所谓的正果,就是投胎成吴天靖这种书呆子,以及江阑珊这种姿色平平的良家妇女。按说,这两个学有所成,较武论文的斗学佳人,该是心有灵犀,鱼歌互答才是。但丈夫每天只沉溺在已发表了一百篇学术论文的自鸣得意中,已将夫妻最本质的吸引力消解掉了,这就让江阑珊更想去回顾往昔的浪漫岁月。应该说,这种若即若离的夫妻现状,可视为天下家庭生活,大多数人的常态。不同的是江阑珊同夫君,是陷在有“知识”的痛苦中。如果用知识越多越困惑的概念来诠释这种窘境的话,那么江阑珊可说是患了家庭枯燥生活综合症。用卡尔金斯的对偶比较法来测试的话,是需要相互反馈刺激才会延续下去的。但这刺激现已呈现疲软状态。而恰在这时母校十周年聚会的通知才给江阑珊打了一针重温人生“幸福时光”的强心剂。

江阑珊在网恋的想入非非中来到了母校,她认为她是母校不成器的学生,尽管她已成了作家。往昔大学的生活也正是在在坐火车赴母校的途中穿插了进来,军训时结识的同名异姓的江小珊也有了一种暗喻的能指。可以说从这一刻起江小珊就成了江阑珊的影子出现在了其左右,江小阑和仇遒情感迷藏也或多或少映照着江阑珊与童冈的纠葛与失落。两人的古汉语课都不太出色,两人迷离而又相存的关系给共同的“你”又涂上了一层朦胧色彩:江阑珊站在镜湖的一泓秋水前,十年前的光阴幻化成一阵清风,拂面而来,有些精灵古怪气息,沾染着熟透的身心,一丝厌烦,一丝忧郁,一丝青春期无名的期待,在刹那间复活,人在某些时刻宁愿让自己被某种暧昧的思绪所覆盖,直到在现实面前再次被惊醒。此时,童冈递给她一袋江城有名的傻子瓜子,权做一天的傻子吧。这是两人心境的写照,也是无何奈何花落去的哀叹。江阑珊与童冈的爱情索求没有结出果实,而在同学聚会上,江阑珊的影子江小珊却发现人生的真相一直被隐瞒着。江小珊与童冈在校园幽会被保卫处抓住罚款,两人的又切入了另一个时间点,因转瞬即逝的是江阑珊和童冈又坐在鉴湖的石椅上,十年前的阳光下,这种情景与时空转换真让读者有些猝不及防,而这也就构成了这篇小说的一个特点,即人物与情景画面经常像电影镜头一样在不停的切换,而这也就导致了阅读的一些散乱。当然,如若将这种零散的结构重新梳理整合起来,就会有另一种阅读感受了。江阑珊与她的影子江小珊貌合神离地挣扎到了结尾:第五个夜晚,江小阑在安南大的夜色中踟蹰独行。吴天靖不在家,没有可以打去电话的家。吴天靖昨天已经去了日本,和一帮所谓的新锐经济学者探讨全球经济问题。老公的短信总在半夜发过来,嗡的一声,让江阑珊陷入深度的失眠。这里面的描述已将这类人物“灵魂附体”的过程勾画了出来,是一个是我又非我的他指了:江阑珊悄悄告别安南大,消失在温润潮湿的江边。童冈站在江边,停止了喋喋不休,生活霎时停顿下来。童冈有一种突如其来的难受,心被江小阑又掏空了一次。江小阑再次消失在童冈面前,而他像第一次一样无力唤回她的微笑,甚至于背影。至此,由母校同学聚会所带来的一切回忆、错位、迷离以及回味的苦涩到此就戛然而止了。这或许就是该作品所说的黄里了。读到此我恰接到了一则手机短讯:都说女人不要太强,否则会没有人疼。可谁又知道如果我不自立不自强不坚强,谁又能在我需要肩膀的时候给我以温暖,我是在被迫坚强。如果你懂……。这短讯对郭艳这篇小说恰好进行了最巧妙的诠释。

从文体上来看,郭艳的这篇小说很有点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那种类似影片《小街》梦幻般的叙事结构,但郭艳的弱点便是未能将这梦幻发挥得淋漓尽致,还有些过实,语境也未飘渺起来。

由于郭艳现还在读博士后,笔者便认为尚未告别读书时代的人,尽管已有了自已的孩子,但仍可称之为未心理断奶。郭艳有限的小说视点可说是还未脱出“校园文学”这个范畴。只是她切入的更深刻了一些。但这终究不是一个成熟作家狭小视野里的天地。相比之下郭艳社科院的师姐徐坤在描绘知识分子的多面性上。就略胜一筹。但郭艳的视点应还是独有的,在城乡结合部那类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的时候,总应有人要关注一下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这或许就是这篇小说的价值所在。(该小说发表在《广州文艺》第八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