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童999
王童999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74
  • 关注人气:11,8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呼叫王小波

(2011-06-28 11:12:41)
标签:

杂谈

呼叫王小波

      王童

 

  小波的呼机号加起来是个6打头的天文数字,每当我 向他约稿时,就去呼那个熟悉的呼号。几分钟之后,就会从电话里传来他那不紧不慢的声音:“喂---。”现在这呼机 已彻底的沉寂了,噩耗传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就在1997年4 3日出版的《戏剧电影报》第13期上还有一篇他写的《电脑特技与异化》的文章,相隔不到十天他就突然猝死在家中,我甚至都怀疑他还没来得及看到我寄给他的这一期的样报。难道这是他生前写的最后一篇文章?

   说来也怪,这两天小波的影子总在身边绕来绕去,他的文章,他的信息总是从不同的侧面频动而来。大约一星期前,上海《小说界》的编辑来京,随身带来第2期的期刊,头条就是他的中篇小说《红拂夜奔》。这是一篇思辨性很强的作品。在序言中小波写到“凡人都热爱智慧 ——因为我自己就热爱智慧……”的确,他是喜欢思考的人。而且是喜欢不受常规约束思考的人。如此,他的反映“革命时期的爱情”的成名作《黄金时代》甫一出版,就令人动心骇目让文坛震惊,连连呼曰想不到大手笔的人尚在圈外。小波是学理的,到了美国读硕士又学了文,因而他文章涉猎的文化科学领域也非常之广,忽而是小说,忽而是人生杂谈,忽而又是电影电视。就在他去世前不久,我甚至在《读者文摘》上还读到了一篇他发表在《海洋》杂志上的科普文章。更早一点,在“卫视中文台”我亦看到他端坐在镜头前和柯云路争论着气功与伪科学的话题。或许正是因为他存有一半的理科头脑,他对玩电脑、编程序非常感兴趣。有一次他告诉我他发明了一套输入程序,虽然比五笔字型要多打一下,但好记,打起来又快。由是,他那些对我们社会上一些抱残守缺的“顽症”极尽骂讥笑侮、酣畅淋漓、痛快至极的文章,就从这电脑里排列组合了出来。据说他死前曾大呼了两声,当邻居发现后电脑还在开着。

我和小波相识于由《北京文学》举办的青年作者研讨会上,后来或电话频繁来往,或相约而见,当然,也总忘不了请他赐稿。他也总是非常痛快地就答应了。有一回因急着要发稿。他寄出的稿子又迟迟未到。便电话约他屈驾到报社送一趟。大雨天,害得他一脚泥一脚水的。而我则又因有事不在办公室。过后,他抱怨说。我还从未给人送过稿子呢。第二天,我请他吃了顿上海“本帮菜”聊表歉意,俩人自然也就又对酒当吹了一通。大年初三,约几个朋友家中一聚,也把他邀请了来,酒席之间,看着电视新闻,大家又对时事政治、文学艺术诸领域神聊了一番。小波的话语总是非常幽默地抓住事物的本质。拓开你另一面的思索。有一次,他曾忧心忡仲地告诉我,他得了一种挺让人麻烦的病。但我也只当他得了发烧感冒一类的小恙。并打趣道,你这满身思想的人,过几天就把病给吓跑了,小波也只一笑了之。可我怎么也没想到他会这么快就患疾而终。小波经常是一身猎装打扮,头发篷乱着,不修边幅,而他的文章却是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他插过队,当过工人,丰富的生活阅历与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就成了他文学的眼睛。对于45岁的人来说。正是他创作的“热月”。为了专心写作,他辞去了在北大和人大教书的职位,成了一位真正的“文学浪人”——给花城出版社写了近百万字三卷本的长篇巨著,因故还尚未出版;为新锐导演张元写的电影剧本拍成影片后也还未上映。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将这些笔花四照的文蕴尽收眼底,去认识另一个王小波小波给我的最后一篇稿是用电脑传真卡传过来的。他说,如果这办法灵,以后就如法炮制,但现在这已成了昨日的信息了。

 (此稿是王小波逝世当天写出的,恰赶上他遗体告别那天见报。此也是国内首篇回忆他的文章。然而思想骑士的小波,后来竟被畸型化、商业化了,这是我不赞同的。它应存活在人们的思维里,存活在字里行间给人以启迪中,而不应成为另一个他都不认识的王小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