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 : 电影依靠文学的兴盛而强大 王童图文

标签:
杂谈 |
这两天在整理书稿,便将以往的文字重新梳理了一篇,许多文章自已今天翻过来看也
张艺谋 : 电影依靠文学的兴盛而强大
王童
采访张艺谋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这倒并不是难以找到他抑或是有被拒之门外的尴尬,而是他曾被某些媒体给承包了。写他艺术创作的专著有,采访他的专集也引入注目地出没在一些书店里和书摊上。有关张艺谋的神话”亦有学者进行了纵深的剖析,其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张艺谋成了中国电影界、文艺界乃至整个审美文化界的一位颇具神话色彩的‘英雄’。”但事实是从来有人像他那样在获得惊人荣誉的同时,又接连不断遭到诟骂。围绕着他的非议一度曾到了不分青虹皂白的地步,似乎是他在西方世界里将国人的遮羞布给扯去了,损伤了人们的自尊。在某些人眼里.张艺谋的横空出世有些认人无可奈何。他的作品一度被称为封在“雪柜”里的佳作。美国《新闻周刊》称他为最具有叛逆精神的艺术家,洛杉矶华人也为他的影片上映而走上街头游行欢呼。的确,在世界电影史上也难以找到几个像他这样的电影通才,导演、摄影、表演他都曾螗官折桂.而且一度是他艺术上和精神上感应与合作者的巩俐也因他如滚雪球一样滚成一位世界级的影星。乔治·努多在《第七艺术宣言》里宣称电影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和“空间”的艺术、“造型的艺术和“节奏”的艺术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艺,张艺谋无疑是这一综合体里的催化剂。他并非完美无缺,他承认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读的书还是太少——尽管他被认为是迄今唯一一位通读各类文学期刊的人。但如果说张艺谋是在电影领域里最执著、最敏感、最有才气的一位,却是名副其实的。然而,张艺谋给我最鲜明的印象,并非是他的那些艺术成就,而是他那超凡的精力。那天,在举行《一个都不能少》的首映武上,他从下午两点多就开始接受记者们各种各样的采访,放完片后六点多钟去陪制片人吃饭,晚九点多钟约我在“精点蓝数码”的工作面晤谈。可他人一到便又马不停蹄地这屋说那屋窜,指导着一小MrTv和一个饼干广告的剪辑。忙乎完了,我们才找出了时同。我用眼光描画着这个在一顶蓝牛仔长舌帽下有一张不可思议曲面孔的人。他的眼神很清,眼睫也很长,鼻翼两侧有两条向下巴延伸去的东方人很少见的弧形的法令纹,让人想起葛里哥里.派克那张魅力十足的下巴。或许,这是一个复活了的秦俑”,看过他主演的那部影片的人,那个冷竣、富有雕塑力度的形象就不会忘却。我们开始了彻夜长谈,话题就从他的精力开始了。然而,在这次采访完后的若干年,张艺谋的辉煌与非议达到了更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人们对他《满城尽带黄金甲》品头论足时,我在一篇文章里则认为他是借这部令人眼花缭乱的影片进行北京奥运会的“彩排”,事实便是如此。接着他的《英雄》;他的《十面埋伏》;他的《三枪拍案惊奇》;他的《山楂树之恋》都在激起一片惊叹与哗然时,让人褓贬不一。《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女主角魏敏芝已在美国扬百汉大学毕业并成了家。张艺谋也随之陷入更大的争议中。而这时的我则躲在一边静眼旁观这一切。回首看去,我想许多观念我们己探讨清楚了。但生活有时就是这样,旁观者清,当事者却又迷惘了。但张艺谋艺谋仍是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骑士,他就如塞万提斯作品中的堂·吉诃德那般用利枪去刺击风轮,而往往又被风轮卷走。但张艺谋艺谋仍在编织着只有他自已做过的银色的梦。
王童:去年是你的本命年,用你的话来说,却破是荒地导了两部影片一出歌剧,时同安排得这么紧,你的精力从何而来,你有什么分身术吗?还是你有健身强体的祖传秘诀,要知道已是知天命的人了。
张艺谋:秘诀倒是没什么秘诀。也许是爱吃蒜的缘故?因常在农村拍戏,怕吃不好闹肚子就常吃蒜。我也号召摄制组的人多吃蒜,百利而无一害。像拍《一个都不能少》的摄影侯咏过去一点蒜都不沾,可这部戏跟下来,几乎成了蒜罐子了。连给我们做饭的大厨师都说他没见过有哪个剧组每天要消耗二十多公斤蒜的。但我的精力确实是比较充沛的,许多人说我脑子是个开关,一转换马上就可以从一个领域里跳到另一个领域里。这可能是一种不自觉的锻炼而养成的。我认为人脑就像一把刀子一样,越磨越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