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鸿文丛——崇效寺藏经阁重葺作《青松红杏聚贤图记》

标签:
崇效寺藏经阁青松红杏图老北京网王士禛朱彝尊康有为梁启超杂谈 |
分类: 若鸿文丛 |
手抚幸存至今的“敕赐崇效寺”石匾
已在浩劫中断为两节的“敕赐崇效寺”石匾
日前与食烟火斋等老北京网诸友访崇效寺藏经阁,
闻白小王校长述及《青松红杏图》故事。
盖因此图亡佚,欲延请当世名手复作一图,以为阁中宝藏。
余归后,检点旧籍《京都丛考》,览崇效寺所载。
精心研读,详加考订,遂独有所思,乃成此记铭云者:
青松红杏聚贤图记
大唐贞观元年,崇效寺肇建于幽州,历代皆有修葺。
明嘉靖年间重修,建主殿、大殿、后殿、天王殿诸殿,房舍百余间,规模宏大。
嘉靖辛亥乃建藏经阁,原居寺中,万历间移建寺后。
清代大修,阁分为上下两层,
广五间,深七檩,前出廊;硬山筒瓦,上置吻兽。
寺尝以花闻名,初以枣花,后以丁香,再有牡丹,
尤以绿、墨花王冠绝京师,引来观者无数,游屐颇盛。
今殿庑俱亡,奇葩无踪,高阁仅存,唯古槐楸树其依然,鉴岁月变迁之多艰。
而原藏清初智朴禅师之《青松红杏图》,
阅尽世间沧桑,向为世人所重,实镇寺致宝。
尝忆旧事,禅师扬州人,俗姓张,为明将洪承畴军偏将,
曾与清军大战于松山、杏山。
及至承畴兵败身降,师乃落发遁入空门。
其取法名智朴,并自绘《青松红杏图》一卷。
写一老僧趺坐,上则松荫云垂,下则杏英霞艳。隐指松、杏二山,以寓亡国之痛。
康熙辛未,名士王士禛来寺,见此图有感,
为卷首书“青松红杏”四字,并题诗于后,癸酉朱彝尊复题诗咏。
嗣后,凡文人骚客至此,必展观此图,且屡加题赞。
光绪庚子中,图几堕于劫,后为朝臣杨荫北所获。
越十载,寺僧妙慈请归,杨氏欣然与之,
妙慈以牡丹数本为谢,并有《移花还卷图》记之,一时传为佳话。
《青松红杏图》幅二尺,加之历代题跋,图卷绵延三十余丈。
题署者,
上至清初王士禛、朱彝尊,下至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俱在其间。
前后以千人计,分为正副两卷,有如牛腰,蔚为大观。
民国间有诗赞曰:
月明秋夜照禅关,说甚松山与杏山。
三百年来一弹指,长留图画在人间。
两卷苍茫古画图,几经尘劫返仙枢。
牡丹四本移根赠,论价应量百斛珠。
归卷移花又一图,沧桑世变感须臾。
杨公高义姜生画,韵事留传旷代无。
今古刹瑰宝尽归国有,感叹时事变迁,不知所藏何处。
幸有当世盛手,妙笔丹青,重写此间故事,垂青后世,以为永葆。
题曰:《青松红杏聚贤图》,奉于藏经阁内,并园内古槐、楸树合为三珍。
值此盛世良辰,见高阁重葺,金碧辉煌,
是以为记。
时在己丑暮春燕下抱素斋主拜撰并识
听王校长讲《青松红杏图》故事
崇效寺藏经阁
燕都丛考
燕都丛考中崇效寺相关记载
与白小王校长、陆元老师于法源寺丁香诗会的合影
与王校长策划楸树节活动期间的合影
与王校长、文保专家沈念乐先生合影
建国初期已经被用于小学校舍的尚未遭到毁灭性破坏崇效寺平面图
是经过学校的老人,经过反复回忆,精心绘制的
1955年老校友绘制的崇效寺山门
老北京网延伸阅读:
崇效寺与青松红杏图
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11&Id=45163
再访崇效寺
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11&id=45187&star=1&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