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情走出困境
(2010-01-16 13:53:29)
标签:
爱情婚姻心理困境情感 |
家庭心理治疗师李子勋的哲学絮语
作家萧伯纳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追求的东西没有得到;另一种是追求的东西已经得到。”得不到与得到的意义有时是一样的,让人失去可以长久地兴奋、想象、期待与自我愉悦的可能。
爱是人内心的感觉,投射到相关的人身上,我们才能知道爱是什么。这跟照镜子很相似,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要依靠一个“客体”——镜子。爱着的、被爱的对方正是我们的“客体”。有时我们以为被某人爱着,其实是这个人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感觉。有时我们觉得自己爱着谁,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堆积了强烈的欲望与美好情绪需要有谁来承受!
爱是一个悲剧,因为一个我们永远爱着的人,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我们幼年依恋、少年梦想、青春渴望中,混杂着的依附、叛逆与激情,慢慢在内心建构的客体影像。这个“客体”实际上是本我、自我、超我对性与爱解读的混杂体,它让我们精神、身体、欲望哪儿都爽,又不敢爽得很彻底,未曾满足!精神分析认为伦理与社会道德的压抑使这个客体变得既可爱又狰狞。那么,当一个人某种行为、言语、气味激发我们内心对那个客体熟悉的亲密感,我们会把压抑的情绪(被合理化为爱)不假思索地投注给对方,以为是对方给你带来的激越与狂喜,其实这个喜欢来自内心曾给你带来隐秘快乐的客体。人是关系的产物,一些早年与父母、亲人、同伴、人的关系会以一种客体(内心影像)储存在我们的内心,并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当然是影响不是决定!
如果一个人引发我们的客体投射很强烈,也会形成一个心理印刻,这会让人终身不忘,甚至引起今后无法再对他人产生这样的由内心涌动的喜悦感,这样的印刻被称为客体固着。固着类似为雕塑。内心把一种客体期待(情愫)投注在雕像(恋人)的创建中,雕像(客体投注与恋人的混杂体)固化了创作者的情愫,这种情绪被雕像独有。固着的人不再有爱的能力,在人性层面是很可悲的。所以,我们不能爱一个人很深,越深自我丢失和灵魂缺失越厉害。感觉到我们过分把内心爱的能量投注给某个人的时候,就要学习节制,并把部分爱还给自己。
依恋障碍:“明知关系伤害自己,但欲罢不能,强迫性地重复这一种情感创伤模式。”这样的问题往往需要三个前提:(1)从没真正爱过自己;(2)幼年在母体依恋中受挫,客体残缺;(3)低自尊与性感缺乏。爱被表现为强烈的关系依附,性被用于关系的建立与固着,外表似乎很开放性感,内心充满压抑与欲求不满。
爱与欲望一样本身是流动的,不可确定的。有时候理性帮助我们找到一种评价系统,比如一个人富有、风度翩翩、有文化并追求一个女孩,但女孩感觉与他似乎没有什么激情与欲望,只有亲近的感觉,理性地解释为被爱。而对一个粗糙、没多少文化、也没有什么事业的男子,这个女孩却有着明显的欲望冲动,渴望不顾一切地奉献,理性说这是爱。
为什么潜意识会抵抗婚姻呢?心理学有些说法,比较常见的是早年与亲人间的关系模型。孩子在与母亲或父亲的关系中体验到一种矛盾的感受,如依恋与分离,安全与害怕,亲密与冷漠……孩子小时候长久处在这种情境中,长大后难以形成稳定的对亲密关系的信任。在陌生人面前感觉很自信,行为得体,情绪稳定,与相爱的人在一起却感觉不自信,自我挫败,言行不能自如。当然,我不太喜欢这样的解释,因为这样的因果推论会让人感觉自己似乎有障碍,非要经过自我成长与关系更新才得以解决。另一种解释是最能走入婚姻的爱情一般是恋爱的前两年,因为相处久了,互相探索与好奇的动机就丧失殆尽,结婚的意愿也变得低下。
不过最好是用接纳的方式来解决。如果我们承认人是不同的,人对情感与亲密距离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就像大自然有独居与群居动物一样。独居的动物只在发情的时候会与异性在一起,群居动物则不管有无性兴趣,彼此依恋是生存所需要的。全当自己是独居动物好了,喜欢的时候在一起,但各自有自己的巢与领地。如果我说婚姻中的男女其实还是精神层面的独居动物,你会怎么想?
婚姻是人生存的一种形式,爱情只是婚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把婚姻看成是爱情的一种包容形式,其实骨子里是不那么想对婚姻负责。因为爱必须在自由的情况下产生,而且爱是一种心理体验,本身就不太能确定和维持,婚姻却是客观现实。
人性立场上,婚姻应该具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互利,二是分享,三是并存。互利是双方都能从婚姻里得到所需,并能更自由、快乐地实现自我生命的意义,完成对价值的追求,而不是削弱或限制人的追求。分享包含互助,也包含一种归属感,永远只说“我的是你的”,但不说“你的是我的”。把自己好的、快乐的、令人幸福的东西奉献给对方,但永远不要求对方给自己。并存是一种高度尊重,愿意保持一种边界,尊重双方的差异,其中包含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习惯、社会兴趣、朋友等方面的差异。我个人觉得实现这三个功能比爱情对婚姻的维系力还要大。两个人的婚姻就需要并存和分享,理解了这点,婚姻不再是难题。
东方文化中婚姻的匹配性有三个很重要的要素:一是两个人都不能太完整,个性不能太独立,这和西方不同。西方人重视人与人的边界。二是双方在社会功能上有一种互补而非相似。三是生活观、价值观、金钱观、子女教育观、审美观、享乐观、社交欲望、亲友关系等方面必须相似或者相容。
爱情世界的确有些奇怪,很多婚姻相处不错的,却莫名其妙解体了。一些你死我活、整日怒目相对的,却纠纠缠缠100年。
每一个阶段,生命的自我感都会不同,爱情的方式也会不一样。20岁的爱情是通过爱别人而爱自己,通过被爱知道自己可爱。30岁的爱情是因为爱自己才会爱他人,因为自己可爱才得到被爱。你渴望回归二十几岁的激情,所以见了许多人也错过许多人。有可能是你无意识回避亲密情感的一种合理化解释,根源还是在第一段婚姻分离中未曾处理好丧失与创伤。“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女性的成熟应该是在30岁以后的年龄,那个时候自身的修养,心性变得宽容、豁达大度,尤其孩子出生让母性意识回归,对身边的爱人更多体贴,让男人感觉舒坦,没有那些青春的攻击、缠扰与紧迫,情爱关系也日渐平实与敦厚。
一个女性总想躺在婚姻的摇床上不愿意长大,三十多岁仍保留着二十几岁的“激情”(攻击性、自我中心、过度依恋与盘剥关系)才让某些男人拂袖而去。30岁的爱情重在情爱的节制、分享,彼此取悦,而非青春时期的全然的给予,或全然的索取。
爱是一种学问,靠体验、经历的更新才会变得更聪明。在每个年龄做适合于这个年龄的事,谈适合这个年龄的爱情。
失恋的情形很像婴幼儿断奶,新的情爱有时的确是一种弥补内心失落和空白的替代品,但有时却无疑是饮鸩止渴、乱上添乱。幽默地说,如果内心不够独立成熟,恋爱也可以成瘾。
在走出困境你要做好三件事:
1.建立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2.重新审视你的爱情观,最好选择一种不那么束缚你的爱情理论;
3.开始讨好自己,对自己照顾好一点(爱自己的人才会爱别人、才会被别人爱),并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身体。
做好以上三点相信你会很快从自我沉溺的困境中走出。
——李子勋的哲学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