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搜孤救孤>到<文昭关>:余叔岩和杨宝森的区别
(2010-08-19 03:12:00)
标签:
余叔岩搜孤救孤杨宝森文昭关京剧 |
分类: 体会杨宝森Pekingopera |
余叔岩是杨三先生一生中最崇敬的人,杨三先生一生要做的就是"学余叔岩".
在先生的晚年,他说自己是一个"不合格的余派学生".
这固然是谦虚,但也可以看出来他有多么崇敬余派.
但如余叔岩说的,仿我者死,学我者生.
何其有幸,杨三先生对余派的继承不是仿,而是学,
当然更别说杨三先生想仿也无门啊:
每一个听京剧的人都知道,杨宝森的发声在喉腔和胸腔,而余叔岩的发声是以脑后音闻名的.
不知是不是因为发音部位的不同,或是因为他们生活经历不同,
或是两个人的性格不同,他们所擅长塑造的人物也不一样.
你听了余先生的唱腔,和余先生的个人经历,你会想到些什么人?
想到那些严肃,守义,可折不可弯的人
会想到孟子,海瑞,傅雷.
在余派最精彩代表作的<搜孤救孤>中,
想像中舍亲生背骂名来救孤的老程婴,应该是苦到极致了吧.
是不是可以说杨宝森最适合演程婴呢?
可是余先生的程婴,这样光彩照人,充满了孟子说的义.
如果把程婴舍子唱得肝肠寸断,丢了侠义的英气,一定是不会成功的.
想来,只有余先生这样刚直不阿.游刃有余的人,
少了马连良的圆,谭富英的脆,高庆奎的愤,和杨宝森的苦,
才应该是最准确的程婴吧.
而杨三爷呢?一生凄苦辛劳,让人想到秦观.
排除秦观的词中一些绮丽荼靡之艳色,
去想他这一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和最后一声长叹"彬江幸自绕彬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杨宝森的戏真的像王国维说的悲甚也.
说得再重一些,杨宝森的唱让人想到杜甫的诗.
看上去,在老杜的诗中.那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字在那些五言律诗中大放异彩,数不胜数.
听上去,杨三爷唱得好,可是好在哪里要用心用经历用人生去听.
在听了多年的京剧后,在一日听全本<文昭关>时,听到杨宝森一声闷帘的"马来",被震撼得心里一痛.
在杨三爷塑造的重多悲剧人物中,最值得探讨的是伍子胥.
按理说,<文昭关>里伍子胥,恨比苦多,愤比悲多.
在后来多位杨宝森的再传弟子演这出戏,比如张克,杨乃鹏,在不同程度上,恨和愤的成分都比杨宝森的伍子胥多一些.
可是杨宝森以自己强大的艺术感染征服了听众和观众.
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的时候,会想伍子胥会不会太过了?家仇就是家仇,怎么能引他国之兵灭了自己的国?
可是看过杨宝森的<文昭关>的人,无一不对伍子胥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杨宝森收敛了伍子胥的锋芒,反而激起了观众心中的力量.
他的隐忍,他的焦虑,他的苦,成了观众的苦.这就是杨宝森的成功.
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在创造人物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烙上自己的印.
所以我们会说余叔岩的程婴,说杨宝森的伍子胥.
突然想到一句很肤浅的感受,余叔岩有一腔恨,杨宝森有满怀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