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钟之死和红楼梦的另一种叙述
红楼梦开篇不久, 秦钟就去世了. 他几乎没有多少故事--就是因可卿的缘故出入贾府, 和宝玉有些暧昧, 和智能儿有私情, 被严父管教生病, 气死老父自己也很快一命呜呼. 秦钟死的那段文字, 曹公非但没有同情, 甚至写得有些滑稽. 秦钟无甚才德, 但也算不上大奸大恶. 如此笔墨, 多少 有刻薄之嫌. 秦钟死前告诉宝玉, 轻视经济学问其实是错的, 人生还是务正要紧. 这种正经话, 从小混混秦钟嘴里说出来,多少也显怪异. 秦钟的故事短而游离在主线之外, 他的生死又和其它人物基本扯不上关系, 曹公加入这个人物用意如何, 一直不明白. 后来想到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 里面医生和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撒拉状态的不同评价, 方才恍然大悟. 查尔斯眼中的撒拉, 身世凄凉而又纯洁浪漫, 为世俗偏见所不容, 又被残酷的东家虐待. 她渴望爱而又充满激情, 令人伶爱不止, 已经订婚的查尔斯实在欲罢不能. 而象征著理性和精神分析的医生, 却对撒拉有"另一种叙述"---撒拉是一个因为一无所有而对那些拥有财富和爱情的女性充满妒忌的怨妇. 私欲驱使她丧失理智, 近乎疯狂地勾引查尔斯, 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医生的冷静分析, 当然是对查尔斯兜头一盘冷水. 他不能接受而又不能不考虑医生判断的合理性.两种叙述, 孰是孰非? 作者让撒拉在关键时刻主动离去, 多年后她重新调整了自己的生活, 方才坦然告诉查尔斯---那时我心中充满妒忌.... 也许, 两种叙事都是真实的. 只是角度不同. 档次低一点的言情小说作家, 只会用一种角度叙事. 那就是当事人自己的角度---热恋如痴如醉, 真情覆水难收. 而高明一点的小说家, 则让读者知道, 除了当事人以外, 其它人完全可以有另外的观察, 而且不乏真知灼见.
秦钟的故事, 何尝不是宝玉人生的另一种叙述. 秦钟和宝玉都是英俊公子, 又都以仕途经济为俗务, 心思多在风月上. 宝玉因元春加封贤德妃而倍受青睐, 秦钟因可卿嫁入荣国府而出入公卿显贵之家. 也都有严父在上不得自由. 宝玉和秦钟也都是轻诺寡信之人. 宝玉嘴上说"为这些人死了也甘心", 实际金钏跳井他基本没作什么抚恤, 倒还是王夫人和宝钗出了银子和衣裳. 秦钟在馒头庵向智能儿求欢, 智能儿说, 总得出了这个火坑才得依你, 秦钟信誓旦旦要救她出尼姑庵, 可是智能儿一以身相许, 他就把赎身的事抛诸九霄云外. 此后恐怕连这个念头, 都没有起过.智能儿不过是个底层的小尼姑, 想来身价不高, 赎身应该不太难, 何况是智能儿把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只是到底落了空. 宝玉也说自己是"多情公子空牵念", "为你们这些人我操碎了心", 其实他何曾真为谁操过心; 说是大家都为他操碎了心倒还差不多. 宝玉看自己一生悲观离合也许感天动地, 他人冷眼看来, 不过就是一个秦钟那样可伶可悲的闹剧. 秦钟已是如此, 奈何智能儿还要把他当作唯一的盼望; 黛玉宝钗一生心血付诸宝玉, 何尝不是一样荒诞. 秦钟临死和宝玉说经济学问是正途, 想来到底明白过来, 自己一生是个浪费, 不安身立命, 风月也无从依附.只是宝玉仍然不能明白.
从这个线索讲, 有些红楼梦里难解的片段, 似乎也得着了解释. 可卿的卧室描写多以皇室人物作比, 宝玉对应秦钟, 则可卿对应元春. 那段笔墨就有了着落. 可卿对家族大势的操心, 也暗合元春的角色. 可以说元春对著家人是贤德的家长, 在宫里大概就是可卿那种风情; 可卿布置卧室是那样的氛围, 但对著凤姊交代家族前途又是另一种心肠. 两人或者都是自缢而亡. 可卿是秦钟的后台, 可卿死而秦钟无所触动, 丧事进行中就和智能偷情缱绻; 想来后四十回中, 曹公或者安排元春先去世,宝玉的后台没了, 但他还没感觉, 仍然于温柔富贵乡中流连, 直到父亲过世, 自己的境遇随之急转直下, 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 已是繁华过尽, 回首相忘已成灰.书中可卿自尽正好接上元春加封, 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个人的没落连著另一个人"鲜花著锦, 烈火烹油", 看起来天差地别, 其实三春过后诸芳尽, 结局都差不多.
秦钟死了, 智能儿却还活著, 继续在火坑里熬著, 也没疯, 也没死. 黛玉宝钗的命运如何, 谁又能猜测. 按照宝玉的叙事, 应该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按照另一种叙事, 也许就是黯淡地活著, 活下去.曹公的草蛇灰线, 或者就是在宝玉青春偶像剧正式开演之前, 先以秦钟的一生, 为宝玉作另一种叙事. 让这两种叙事, 并行于书中.
多少基督徒的人生, 也可以有这两种叙事. 自己看来是如何爱主, 如果蒙主喜悦,如何为义受苦, 如何无怨无悔.....但是也有另一种叙事, 全不相类...... 只是不知道主的叙事, 到底是倾向哪一种.
红楼梦开篇不久, 秦钟就去世了. 他几乎没有多少故事--就是因可卿的缘故出入贾府, 和宝玉有些暧昧, 和智能儿有私情, 被严父管教生病, 气死老父自己也很快一命呜呼. 秦钟死的那段文字, 曹公非但没有同情, 甚至写得有些滑稽. 秦钟无甚才德, 但也算不上大奸大恶. 如此笔墨, 多少 有刻薄之嫌. 秦钟死前告诉宝玉, 轻视经济学问其实是错的, 人生还是务正要紧. 这种正经话, 从小混混秦钟嘴里说出来,多少也显怪异. 秦钟的故事短而游离在主线之外, 他的生死又和其它人物基本扯不上关系, 曹公加入这个人物用意如何, 一直不明白. 后来想到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 里面医生和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撒拉状态的不同评价, 方才恍然大悟. 查尔斯眼中的撒拉, 身世凄凉而又纯洁浪漫, 为世俗偏见所不容, 又被残酷的东家虐待. 她渴望爱而又充满激情, 令人伶爱不止, 已经订婚的查尔斯实在欲罢不能. 而象征著理性和精神分析的医生, 却对撒拉有"另一种叙述"---撒拉是一个因为一无所有而对那些拥有财富和爱情的女性充满妒忌的怨妇. 私欲驱使她丧失理智, 近乎疯狂地勾引查尔斯, 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医生的冷静分析, 当然是对查尔斯兜头一盘冷水. 他不能接受而又不能不考虑医生判断的合理性.两种叙述, 孰是孰非? 作者让撒拉在关键时刻主动离去, 多年后她重新调整了自己的生活, 方才坦然告诉查尔斯---那时我心中充满妒忌.... 也许, 两种叙事都是真实的. 只是角度不同. 档次低一点的言情小说作家, 只会用一种角度叙事. 那就是当事人自己的角度---热恋如痴如醉, 真情覆水难收. 而高明一点的小说家, 则让读者知道, 除了当事人以外, 其它人完全可以有另外的观察, 而且不乏真知灼见.
秦钟的故事, 何尝不是宝玉人生的另一种叙述. 秦钟和宝玉都是英俊公子, 又都以仕途经济为俗务, 心思多在风月上. 宝玉因元春加封贤德妃而倍受青睐, 秦钟因可卿嫁入荣国府而出入公卿显贵之家. 也都有严父在上不得自由. 宝玉和秦钟也都是轻诺寡信之人. 宝玉嘴上说"为这些人死了也甘心", 实际金钏跳井他基本没作什么抚恤, 倒还是王夫人和宝钗出了银子和衣裳. 秦钟在馒头庵向智能儿求欢, 智能儿说, 总得出了这个火坑才得依你, 秦钟信誓旦旦要救她出尼姑庵, 可是智能儿一以身相许, 他就把赎身的事抛诸九霄云外. 此后恐怕连这个念头, 都没有起过.智能儿不过是个底层的小尼姑, 想来身价不高, 赎身应该不太难, 何况是智能儿把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只是到底落了空. 宝玉也说自己是"多情公子空牵念", "为你们这些人我操碎了心", 其实他何曾真为谁操过心; 说是大家都为他操碎了心倒还差不多. 宝玉看自己一生悲观离合也许感天动地, 他人冷眼看来, 不过就是一个秦钟那样可伶可悲的闹剧. 秦钟已是如此, 奈何智能儿还要把他当作唯一的盼望; 黛玉宝钗一生心血付诸宝玉, 何尝不是一样荒诞. 秦钟临死和宝玉说经济学问是正途, 想来到底明白过来, 自己一生是个浪费, 不安身立命, 风月也无从依附.只是宝玉仍然不能明白.
从这个线索讲, 有些红楼梦里难解的片段, 似乎也得着了解释. 可卿的卧室描写多以皇室人物作比, 宝玉对应秦钟, 则可卿对应元春. 那段笔墨就有了着落. 可卿对家族大势的操心, 也暗合元春的角色. 可以说元春对著家人是贤德的家长, 在宫里大概就是可卿那种风情; 可卿布置卧室是那样的氛围, 但对著凤姊交代家族前途又是另一种心肠. 两人或者都是自缢而亡. 可卿是秦钟的后台, 可卿死而秦钟无所触动, 丧事进行中就和智能偷情缱绻; 想来后四十回中, 曹公或者安排元春先去世,宝玉的后台没了, 但他还没感觉, 仍然于温柔富贵乡中流连, 直到父亲过世, 自己的境遇随之急转直下, 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 已是繁华过尽, 回首相忘已成灰.书中可卿自尽正好接上元春加封, 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个人的没落连著另一个人"鲜花著锦, 烈火烹油", 看起来天差地别, 其实三春过后诸芳尽, 结局都差不多.
秦钟死了, 智能儿却还活著, 继续在火坑里熬著, 也没疯, 也没死. 黛玉宝钗的命运如何, 谁又能猜测. 按照宝玉的叙事, 应该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按照另一种叙事, 也许就是黯淡地活著, 活下去.曹公的草蛇灰线, 或者就是在宝玉青春偶像剧正式开演之前, 先以秦钟的一生, 为宝玉作另一种叙事. 让这两种叙事, 并行于书中.
多少基督徒的人生, 也可以有这两种叙事. 自己看来是如何爱主, 如果蒙主喜悦,如何为义受苦, 如何无怨无悔.....但是也有另一种叙事, 全不相类...... 只是不知道主的叙事, 到底是倾向哪一种.
前一篇:Yaomi:想到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