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曹雪芹
一直看到红楼梦里宝玉出家一段觉得有点不是最自然, 虽然曹公按照"草蛇灰线"的写作方式, 这个结局是一早就在那里的. 宝玉15岁已经"尘缘过半", 每每读到这一句, 就觉沧桑. 但是, 从书里的描写来看, 曹公分明不是看破红尘的人, 恰相反, 他对温柔富贵乡, 何其恋恋, 后来顶多是惋惜"彩云易散玻璃碎", 哪里就"悬崖撒手"了? 曹公特擅人物白描, 后世的张爱玲在这方面有得一比. 看张家人写书回忆, 张爱玲似不属于想像力非常丰富的作家, 就是说在编织情节上, 她不很擅长, 她写的故事, 多半都有所本, 再加以浓缩成小说....想到此, 就有一好奇: 红楼梦后的真故事是什么?
刘心武有红楼望月两本, 多半观点都过于离奇, 但他里面有两处很有趣, 就是说到红楼梦里的场景描写往往有所本, 象林黛玉进贾府看荣僖堂的摆设, 那都是非常写实的, 就是江宁织造府原来的布置, 清人笔记里有印证. 红楼梦里老太太的娘家史家有子名鼎, 真实生活里曹家老太太的娘家是苏州织造府李家, 李家的儿子也名鼎. 贾家原籍金陵, 荣国府的位置却好像是"都中", 老太太生气就说"回金陵去", 那到底大观园在金陵还是北京, 有点缠不清. 后来一算, 曹家本来在南方, 后来迁居北京, 这样一来就很清楚了. 细节如此, 有人就推测, 里面的关键情节就更该有所由来---那到底宝玉是什么结果, 就难说了, 按照曹公的性情, 哪里会出家, 不过写到出家, 一定也是另有前因后果. 到底发生什么事?
书里有一段, 写宝玉薛蟠冯紫英蒋玉函喝酒作女儿歌, 我一直觉得是暗示未来人物命运. 基本的原则就是男方说的女儿悲愁喜乐, 是指和他们有婚姻关系的女子的身世浮沉. 蒋玉函说"女儿悲, 丈夫一去不回归; 女儿愁, 无钱去打桂花油; 女儿喜, 灯花并头结双蕊, 女儿乐, 夫唱妇随真和合." 是说袭人. 这里面显然是一个过程. 先是宝玉离家, 然后是家庭更加贫困. 再以后改嫁蒋玉函, 夫唱妇随很和睦. 如此一来, 宝玉离家出走时, 家里有妻有妾, 日子应该还没到过不下去的地步, 为什么要走, 总归是有什么事情实在忍不下去----宝玉唱的"女儿悲, 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 悔教夫婿觅封侯.....", 应该是说宝钗, 次序和袭人那首正相反, 是倒叙。先讲的是结果. 宝钗宝玉婚后刚开始有一段不错的时光, 后来大约家庭变故, 宝钗更加一心PUSH 宝玉上进, 最后宝玉忍无可忍离家出走, 实际就是离婚了, 留下她守空房. 那时她后悔也来不及. 家庭没衰落时宝玉就不爱读书, 其实他也根本不是一个愿意为家庭去奋斗的人, 那种生活不是他能受的, 何况家庭衰落, 生活挫折磨人志气, 要振作谈何容易. 宝钗本来有一层好处是对人生的态度较为积极, 肯花大心思去争取; 但物极必反, 她积极到一个程度, 以为万事都在自己筹划之下, 不懂得该放手时需放手, 知其不可为而必为之, 宝钗思想本来正统, 被丈夫离弃, 可以想见是多大的打击. 明义有咏红楼梦的十二首绝句, 里面有"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也枉然。" 所以宝玉说到自己的婚姻, 也是很痛苦. 很失望. 实在也是过不下去. 性情虽不相投, 家庭没有败落也不至于为“觅封侯”闹这么大冲突。
读曹公传记,好像和我的猜测能合上。 曹公去世前两年新结了一次婚,但孩子是从前妻生的。 孩子在曹去世前一年病故, 年纪不大。 而在此前好几年, 曹公已是了然一身住在西山---想来那时他的前妻并没有去世, 只是他选择离家出走, 和她一刀两断了。也许刚抛弃家庭时没有找到落脚的地方, 短时间在破庙里住过, 也未可知。 曹公到底不好意思把这样的情景百分百实化在书里, 所以涂上一层粉,就成了“悬崖撒手”。但多少前后的脉络还是有痕迹可寻。
一直看到红楼梦里宝玉出家一段觉得有点不是最自然, 虽然曹公按照"草蛇灰线"的写作方式, 这个结局是一早就在那里的. 宝玉15岁已经"尘缘过半", 每每读到这一句, 就觉沧桑. 但是, 从书里的描写来看, 曹公分明不是看破红尘的人, 恰相反, 他对温柔富贵乡, 何其恋恋, 后来顶多是惋惜"彩云易散玻璃碎", 哪里就"悬崖撒手"了? 曹公特擅人物白描, 后世的张爱玲在这方面有得一比. 看张家人写书回忆, 张爱玲似不属于想像力非常丰富的作家, 就是说在编织情节上, 她不很擅长, 她写的故事, 多半都有所本, 再加以浓缩成小说....想到此, 就有一好奇: 红楼梦后的真故事是什么?
刘心武有红楼望月两本, 多半观点都过于离奇, 但他里面有两处很有趣, 就是说到红楼梦里的场景描写往往有所本, 象林黛玉进贾府看荣僖堂的摆设, 那都是非常写实的, 就是江宁织造府原来的布置, 清人笔记里有印证. 红楼梦里老太太的娘家史家有子名鼎, 真实生活里曹家老太太的娘家是苏州织造府李家, 李家的儿子也名鼎. 贾家原籍金陵, 荣国府的位置却好像是"都中", 老太太生气就说"回金陵去", 那到底大观园在金陵还是北京, 有点缠不清. 后来一算, 曹家本来在南方, 后来迁居北京, 这样一来就很清楚了. 细节如此, 有人就推测, 里面的关键情节就更该有所由来---那到底宝玉是什么结果, 就难说了, 按照曹公的性情, 哪里会出家, 不过写到出家, 一定也是另有前因后果. 到底发生什么事?
书里有一段, 写宝玉薛蟠冯紫英蒋玉函喝酒作女儿歌, 我一直觉得是暗示未来人物命运. 基本的原则就是男方说的女儿悲愁喜乐, 是指和他们有婚姻关系的女子的身世浮沉. 蒋玉函说"女儿悲, 丈夫一去不回归; 女儿愁, 无钱去打桂花油; 女儿喜, 灯花并头结双蕊, 女儿乐, 夫唱妇随真和合." 是说袭人. 这里面显然是一个过程. 先是宝玉离家, 然后是家庭更加贫困. 再以后改嫁蒋玉函, 夫唱妇随很和睦. 如此一来, 宝玉离家出走时, 家里有妻有妾, 日子应该还没到过不下去的地步, 为什么要走, 总归是有什么事情实在忍不下去----宝玉唱的"女儿悲, 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 悔教夫婿觅封侯.....", 应该是说宝钗, 次序和袭人那首正相反, 是倒叙。先讲的是结果. 宝钗宝玉婚后刚开始有一段不错的时光, 后来大约家庭变故, 宝钗更加一心PUSH 宝玉上进, 最后宝玉忍无可忍离家出走, 实际就是离婚了, 留下她守空房. 那时她后悔也来不及. 家庭没衰落时宝玉就不爱读书, 其实他也根本不是一个愿意为家庭去奋斗的人, 那种生活不是他能受的, 何况家庭衰落, 生活挫折磨人志气, 要振作谈何容易. 宝钗本来有一层好处是对人生的态度较为积极, 肯花大心思去争取; 但物极必反, 她积极到一个程度, 以为万事都在自己筹划之下, 不懂得该放手时需放手, 知其不可为而必为之, 宝钗思想本来正统, 被丈夫离弃, 可以想见是多大的打击. 明义有咏红楼梦的十二首绝句, 里面有"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也枉然。" 所以宝玉说到自己的婚姻, 也是很痛苦. 很失望. 实在也是过不下去. 性情虽不相投, 家庭没有败落也不至于为“觅封侯”闹这么大冲突。
读曹公传记,好像和我的猜测能合上。 曹公去世前两年新结了一次婚,但孩子是从前妻生的。 孩子在曹去世前一年病故, 年纪不大。 而在此前好几年, 曹公已是了然一身住在西山---想来那时他的前妻并没有去世, 只是他选择离家出走, 和她一刀两断了。也许刚抛弃家庭时没有找到落脚的地方, 短时间在破庙里住过, 也未可知。 曹公到底不好意思把这样的情景百分百实化在书里, 所以涂上一层粉,就成了“悬崖撒手”。但多少前后的脉络还是有痕迹可寻。
前一篇:Yaomi:宝玉佳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