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胜中国风险 第一章 心存怯意的日本企业

(2006-02-10 11:25:04)
分类: 转载文章

这是一些日本人写的有关两国经济关系的相当有价值的文章,供朋友们参考。

 

【战胜中国风险】第一章 心存怯意的日本企业

 
2005/05/26
file:///C:/china/img/hx.gif第一章 心存怯意的日本企业" TITLE="战胜中国风险 第一章 心存怯意的日本企业" />
file:///C:/china/img/auto_leaf_space.gif第一章 心存怯意的日本企业" />
  【日经BP社报道】

  日本友利电于2005年5月17日在接受Tech-On!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因为中国的国家风险增大,所以我们正考虑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设立工厂,分散生产基地”。友利电是一家生产无绳电话和无线通信设备的公司,产品主要面向美国市场(图1)。目前,该公司的产品全部都在中国的工厂制造。也就是说是“全部集中”在中国的生产模式。将生产基地集中在一个地区,可以节约“人”和“物”的移动,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不过,目前该公司开始认为“把生产全部放在中国风险太大”,深感必须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设立工厂,实现生产基地的分散化。生产基地分散有可能导致效率下降。友利电在谈到开始探讨生产基地分散化的理由时表示:“即使生产效率略有下降,我们更看重的是保证产品的稳定供应。今后,如果设在中国的工厂停工,又正赶上供货季节的话,公司将遭受致命的损失”。而且,“照目前的形势来看,很难说上述情况不会发生”(友利电)。

  对于将生产基地全部集中在中国的友利电来说,中国的国家风险增大关系着该公司的生死存亡。不过,这决不仅仅是友利电一家公司的问题。很多日本企业也开始认识到这一越来越明显的危机。

8成日企担心会对经济造成影响

  日本帝国数据银行在2005年5月11日公布的一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点——“面对日益突出的中国风险,担心会给未来日本经济带来影响的企业达到了8成”(图2)。这是对日本国内2万1471家企业(有效回答率49.1%)进行问卷调查后得出的结果。

  在各行各业当中,制造业是最为担心中国风险会给日本经济造成影响的三大行业之一。从各行业企业的担忧态度来看,运输·仓储业为65.8%、批发零售业为64.8%、制造业为60.0%。对此,帝国数据银行分析说:“这一数据显示,那些在中国设有生产基地、需要在中国采购原料及初级产品以及从事物流业的企业对未来更为担忧”。

35.5%的日企“将重新考虑是否进入中国发展”

  中国风险的增大给打算进军中国市场的日企带来了更为强烈的危机感。帝国数据银行调查了848家计划进入中国发展的日本企业是否有调整计划的打算。结果,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正在修改其到中国发展的计划(图3)。

  帝国数据银行的此次调查是在2005年4月20日~30日进行的。正值中国的“反日游行”进入高潮之后。因此,有看法认为,在这一非常时期,日本企业对上述问题回答“担心”、“重新考虑”的比例会偏高。但帝国数据银行却认为“并非如此”。其理由如下。这是因为,此前就有人多次指出中国存在风险,但企业对风险也只是局限于想象而已。也就是说,此前日本企业处于“过于乐观”的状态。而当“一部分风险通过反日游行显现出来之后,此次调查显示出来的日本企业的危机感更接近实际情况”(帝国数据银行)。

  现在,一连串的反日示威活动已经平息。但中国风险一旦浮出水面,那么想让日本企业去掉危机意识就不那么简单了。不仅是不简单,而且帝国数据银行分析认为,日本企业将变得更为慎重。

  船井电机是一家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公司,该公司在13年前即1992年就已进入中国发展,现在有大约80%的产品在中国生产。该公司社长船井哲良首先表示:“本公司花时间建立了良好的劳资关系。因此一点也没受到反日示威的影响”,不过,接着他话锋一转:“我认为,今后出现反日示威和罢工的可能性也会非常高。当然,我们将努力控制这类事件的发生,但不敢说今后能够完全控制此类事情的发生。因此,今后进行大型投资时,我们将充分考虑到中国的风险因素后再做决定”(图4)。船井是在2005年5月12日该公司2004财年(截止到2005年3月)的联合结算说明会上发表上述观点的。可见,虽然反日示威的高潮已过,问题也渐渐趋于平静,但船井电机仍将中国风险看成是一个大问题。(未完待续,记者:近冈 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