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刺男孩”的故事(五)

(2007-01-27 17:13:22)
分类: 民工敲键盘

木刺男孩”的故事(终)

                                         

 

今天我给乐乐的家里及乐乐的舅舅打了电话,两个号码都已经变成了空号,我没有方法再联系他们了。我想问问他们的生活怎么样了,有没有要新的宝宝……其实电话没有接通也好,免得再次去伤害他们,或许他们更换了号码,就是为了免得再承受这样的苦。

       我记得当年有人这样给我留言:乐乐走好,天堂里没有木刺……

       不知道为什么,我实在没有心思写下去了,最近几天心情一直被很多事情所左右,明天再好好写吧……向关注我的朋友道歉。

 

 

?/P>

http://img.tom.com/news/2005060610073953973_0.jpg

 

                          本报持续关注的“木刺男孩”乐乐于 61儿童节离开了人世,这个来自内蒙古乌海的小男孩牵动了无数北京热心读者的心。在小乐乐去世的第二天,一位为乐乐捐献了3000元的读者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她泣不成声地说道:“如果用钱可以换回他的生命,我会尽一切所能为他捐助的!”另一位读者在论坛上给我们留言时说:“乐乐走好!好孩子,天堂里没有木刺。”

 

  读者感言

 

  人文化报道赢得百姓尊重

 

  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今年330日,我们全宿舍的姐妹都看了《信报》报道的关于乐乐的不幸遭遇,每次在《信报》上看到他的病情不断恶化,我们的心都会有被刺痛的感觉。直到61日,乐乐走了,在那个本该属于他的节日里,一朵只有四岁的稚嫩花蕾默默地凋谢了。

 

  《信报》第二天整版报道了乐乐去世的消息,并且用一张儿童节当天阴郁的天空作为背景图片,来渲染对乐乐的悼念之情。我们看到报道后都哭了。乐乐是不幸的,仅仅因为一根木刺所携带的病毒而被夺去生命。但是在他最后的两个月里,他应该能够感受到这人世间的温情。通过《信报》的连续报道,这个四岁男孩的病痛牵动了无数颗心,许多读者都为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我们一直是通过《信报》来关注乐乐的病情的。现在许多新闻报道都存在庸俗化、媚俗化倾向,而缺少人文关怀。《信报》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关注弱势群体,把人的感受充分考虑在了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中。《信报》赢得了百姓的尊重,是真正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新闻媒体。

 

  《信报》在62日的报道中写道:愿所有读者的目光,都变成五彩的花朵,铺在乐乐离去的路上。我们读者真心希望这千万份关怀能够从京城的空气中传到乐乐的家人身边,给他们捎去些许慰藉。但愿在另一个世界的乐乐,能够收到这份问候。读者蒋泮

 

  记者手记

 

  那一刻我脑中一片空白

 

  20055271330分,在北京西站的月台上,看到乐乐的妈妈抱着他走上火车,我脑中一片空白。

 

  我实在不愿意看到这一幕,因为乐乐离开北京,也就意味着死亡。612200,我得到了这个意料之中的消息,但我却有些不愿接受。

 

  在北京西站的月台上,乐乐妈妈抱着孩子,径直走向火车,没有回头;乐乐躺在妈妈的怀里没有一丝动静,那一刻,我不知道乐乐在想些什么,也许已经没了意识。

 

  我见她走到车厢内的坐位旁,把乐乐平放在坐椅上,然后用透明胶带把插在乐乐体内的管子粘在桌子上。那一刻,她显得那么仔细,好像生怕火车的晃动弄伤她的孩子。或许她也知道,能照顾孩子的时间不多了。

 

  后来列车长给她们母子安排了卧铺,在回家的路上,至少乐乐能少受些折磨。

 

  在列车启动前我便离开了月台,因为我不想看孩子走远。我知道列车一点点离开北京时,乐乐也就一点点离开了这个世界。

 

  车站没了色彩,天空没了色彩,世界也没了色彩,我眼前一片空白。

 

  20055271340分,载着乐乐的列车起动了,那一刻,北京的天空也飘落了几滴雨。

 

  信报记者马子越/文并摄

 

 

 

 

 

本文作者:马子越
联系方式:news_worker@sina.com (注:news与worker之间有下划线)
文章出处:blog.sina.com.cn/m/mzy
转载请告知作者并保留作者信息及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告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