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信封的一些事

(2007-01-11 22:08:36)
分类: 民工敲键盘
关于信封的一些事
    红包,也被称为车马费,信封,粮食等,大体是被采访者给记者的钱物,以达到发稿并且让记者多写几句好话的目的。各行各业的红包不同,经济、娱乐最多,体育、文化次之,时政较少,热线没有。北京基本上是300元起,至于经济和娱乐我没接触过,所以不知道。北京也有包200或是100的,甚至还有要回去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还听说过给3000的呢……
    下边是关于红包的三条言论。
    言论一:“大哥,我是真的想休息,而且这种事儿一听就是企业想让咱帮他们造势。或许你会觉得我幼稚,我很排斥这种以为出几个钱就能收买和理由记者的做法。我觉得自己不缺这点钱,也不想让他们追杀狂问稿子怎么没发。我有自己内心固守的职业道德,虽然别人或许并不理解反而回嘲笑。”
    这是北京晚报某个同行说的。朋友让我帮忙找个记者开个新闻发布会,我把这件事告诉这个记者后,对方给我发来这样的信息,他的同事参加了本次会议。
    言论二:“开新闻发布会时对方给500元(含)以下是例行的车马费,这是可以收的,但如果超过这个数目,或是单独给的钱就算商业贿赂了,不能收,特别是纠纷类的采访,更不能收了。”
     北京某报新闻评论部某位主任给我们培训时说了这样的话。他说这是对方“拜神”的费用,是计划内的。
     言论三:坚决制止收红包。
     前段时间部门开会,领导说中央几部委联合发布消息,坚决制止记者收红包或是其他的接收或是索要其他福利。
     我第一次接红包是在2004年10月某小区的一次活动上。当时这个小区搞重阳节的活动,会后请记者吃饭,并且发了一些“资料”。山东的习惯是送些实物或是购物卡,当时我刚刚从山东来北京不久,在这次活动现场没注意,当晚我回报社后才发现这是红包。
     第一次收红包有点意外,也有点害怕,心里总有些嘀咕,甚至影响到了休息。
     稿子还是发了,但第二天接到了小区的电话,对方表示不太满意。我当即表示把红包退回去,一是有点对不起人家,二是当时有些孤傲的想法:并不是有钱就能支配一切,包括新闻。
     虽然对方强烈抗议我的退包行为,但我还是把装有200元的信封退了回去,当时有种得胜的感觉,此后的几天心里一直很塌实。当我把这件事以“荣耀”讲给报社同事时,却被对方强烈鄙视,随后给我讲出了与“言论二”差不多的理论。2005年夏天,田北北的某位实习收到红包后把钱邮寄回去了,这兄弟让我很佩服,因为很多记者都做不一定能做到,包括我在内。
    前些日子部门内的一个同事收了红包,上交了领导,并受到了表扬。赞一个!其实社会新闻,特别是有指向性的新闻最好还是不要收信封,否则会死无葬身之地。
    在各种声音下,我做了两年的清水衙门,热线这个清水衙门。其实记者(不包括热线类记者)收红包与小姐拿小费一样平常,仅仅是比喻不太恰当而已。
    我不是因为没信封可收才写的这期博客,其实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只是我把它写出来了而已。或许会引来一骗骂声,引就引吧。
 
 
 
 
 
本文作者:马子越
联系方式:news_worker@sina.com (注:news与worker之间有下划线)
文章出处:blog.sina.com.cn/m/mzy
转载请告知作者并保留作者信息及出处
      
 
 
欢迎点击以下精彩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