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北京孔庙系列3-大成殿
标签:
触奸柏大成殿砚水湖北京孔庙四配十二哲 |
分类: 游山玩水暴走路上 |
6.7、御制记功碑
御制记功碑计11座,分别竖于大成门院内东西两侧的碑亭内,为清朝帝王的记事碑。如雍正三年平定青海告成太学御制文碑等,以记述有关历史事件及所取得的功绩。

本博主有关各地旅游景点相关文章随时更新;详见:本博主有关各地旅游景点总目录。
本博主有关北京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如下(博客目录随时更新,详见:北京旅游景点相关博客目录):
纪念博物馆:
园林:
6.8、触奸柏
辨奸柏是孔庙内最大的一棵柏树,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历史,至今繁枝盘错,挺拔苍翠。传说明朝奸相严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时,行至树下,树枝揭掉了他的乌纱帽。几年后又长出了一个树瘤,横看似一个龙抓抓住了一个人头。这人应为惊恐面部扭曲。据说这棵古柏曾经挑过严嵩的帽子,砸过袁世凯的光头,所以被称为“锄奸柏”。人们便认为柏树有知,能够辨别忠奸,因此称之为“触奸柏”或“辨奸柏”。

6.9、砚水湖
砚水湖,孔庙中的一眼古井,因座落在德胜门至安定门内一带的水线上,井水常溢到井口,水清浅而甘冽,称为满井,相传,进京科考的举子们,在孔庙拜谒孔子后,如饮井中“圣水”,便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以井水磨墨,便会浓墨喷香,落笔如神。清乾隆帝特赐名“砚水湖”。
中心院落御道的西侧有口古井。由青石板组成的花瓣形井台,石质井圈。由于坐落在德胜门、安定门内一带水线上,当年井水常溢到井口,水质清纯甘冽,相传进京赶考的举人们在拜谒孔子后都要饮一下井中圣水,据说饮后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写出一手好文章。而用井水磨墨,写出的字墨香四溢,笔劲流畅。故乾隆赐名“砚水湖”。虽然现在井中水位很低,也没有人饮用,但这口井雅致大气的名字及动人的传说,为孔庙增添了几分文采。
6.10、大成殿
祭祀主殿。这是一座下有月台,"九五"开间,红墙黄瓦,重檐庑殿顶最高等级的雄伟建筑。殿内主座设置有孔子画像及其神牌位。主位两侧分立有颜回、孔伋和曾参、孟轲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此外于东西两边还置有十二位哲人的牌位,如仲田、朱熹等人。大殿内原挂有清朝历代皇帝的御题大匾,但至1916年,均被教育总长范源濂取下,而改挂上黎元洪大总统手书的“道洽大同”之匾。清代时每年仲春与仲秋的两次祭孔活动,均在此殿举行。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现在仍有娱乐性的“祭孔”礼仪表演以供游人观瞻。大成殿院落东西两庑房,原是放置历代先儒哲人从祀牌位之处,现已辟为首都博物馆
6.10.1、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面阔七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扩建为九间。大殿为重檐庑殿顶,上挂黄琉璃瓦,殿内金砖铺地,前檐裝修為菱花格扇門窗,磚石臺基四週出石護欄。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当时最高的建筑等级。
6.10.2、殿内牌位

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牌位,两侧设“四配十二哲”牌位配享。
“孔子”:大成殿内的孔子牌位,上面的黑匾为黎元洪手迹
“四配”:主位两侧分立有颜回、孔鲤和曾参、孟轲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
“十二哲”:孔庙祀典在未有「四配」之前,原先有「十哲」。「十哲」是根据《论语》「从我於陈蔡间」一章中的弟子而名,计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其后,颜子配享,补上曾子,曾子配享后,一说补上朱熹,一说补上子张,又嫌遗漏有若,两位皆属《论语》里的热门人物,最后补上子张、有若和朱熹,由「十哲」改为「十二哲」。
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五种祭器,均为清乾隆时御制。
6.10.4、祭祀乐器
大成殿里祭祀孔子时的乐器
6.10.5、御匾
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九位清代皇帝的御匾。清代崇尚儒学,祭孔成为国家常典。每到天子即位,都要到国子监的“辟雍”内讲学一次,称为“临雍”。“临雍”后,便将皇帝御笔的题词制成木匾,悬挂在孔庙大成殿内。这些题匾的内容,都是对孔子的颂扬之词。木匾长约6米、宽2.5米,每字一米见方,金字书写,四周雕有群龙戏珠图案。
从康熙朝至宣统年间,大成殿内已有9块御制匾额,依次为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雍正帝御书“生民未有”,乾隆帝御书“与天地参”,嘉庆帝御书“圣集大成”,道光帝御书“圣协时中”,咸丰帝御书“德齐帱载”,同治帝御书“圣神天纵”,光绪帝御书“斯文在兹”,宣统帝御书“中和位育”。
6.11、古乐坊
大成殿左侧
6.12、明清状元书画艺术展
大成殿右侧
6.13、古柏

6.14、燎炉
大成门内东厢东南隅的祭器库为北京孔庙历史沿革展览
6.16、大成殿西庑
为《大哉孔子》1东展厅
6.17、大成殿西庑
中院西庑为《大哉孔子》2西展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