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北京孔庙系列2-大成门

标签:
大成门大成殿北京孔庙仿制的石鼓乾隆 |
分类: 游山玩水暴走路上 |
本博主有关各地旅游景点相关文章随时更新;详见:本博主有关各地旅游景点总目录。
本博主有关北京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如下(博客目录随时更新,详见:北京旅游景点相关博客目录):
纪念博物馆:
园林:
一、简介
六、 二进院
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大成门左右各有一座角门通向中院,中院甬路两旁有11座明清两代的记功碑亭,还有一座砖砌焚帛炉和一口经清高宗赐名“砚水湖”的古井以及古树“锄柏”。大成殿是从前举行祭孔典礼的地方,是孔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前檐装修为菱花格扇门窗,砖石台基四周出石护栏。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
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大成殿始建于1032年(大德六年),后毁于战火,1411年(明永乐九年)重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是珍贵的文物。
6.1、大成门
大成门面阔五间,台基四周有白石护栏,前后三出陛。中陛有雕龙御路,黄琉璃筒瓦单檐庑殿顶,东西稍间内置鼓悬钟各一,两侧放置清乾隆年间仿制的石鼓10枚。
6.2、孔子塑像
大成门前的孔子塑像








6.3.、大成门左右两侧的祭祀钟鼓
6.3.1、大成门东(右)侧的祭祀大鼓
6.3.2、大成门西(左)侧的祭祀大钟
先师门后,迎面即是大成门。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砖石台基,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十枚仿制的石鼓,每枚鼓面上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
6.4、“加号诏书”石碑
1307年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块“加号诏书”石碑,现仍耸立在大成门前右侧。
6.5、“加封四子”石碑
元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加封孔子的父母、夫人及颜渊、曾子、子思子、孟子,并刻石立碑。现仍耸立在大成门前左侧。
6.6、乾隆仿西周石鼓(实为仿东周秦国刻石)
石鼓共10座,原陈展于大成门内,出土于陕西宝鸡,清以前认为系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期的遗物,现考证实为东周秦国刻石(我国最早的刻石)。每鼓刻有记述周宣王(现有作于秦文公、秦穆公、秦襄公、秦献公诸说)游猎故事的四言诗一首,这就是古今闻名的石鼓文,为中国稀世文物,但已迁故宫收藏与展出。现存此处的石鼓,是清乾隆时的复制品。
此说明内容是错误的:清以前认为石鼓系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期的遗物,现考证实为东周秦国刻石(我国最早的刻石)。
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十枚仿制的石鼓,每枚鼓面上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
孔庙大成门两侧各有五枚石鼓,共计“十鼓”,两壁有石鼓文拓片,并附译文、释文。迎面大成门旁醒目处树一石碑,镌刻清代张照书写的韩愈《石鼓歌》诗,紧邻其侧解说牌引韩愈诗,说明石鼓文为周宣王时物。
孔庙中现存石鼓是清高宗(乾隆)年间复制品(见《国子监志》),石鼓文又称清高宗重摹本。这个复制品外形上和先秦珍贵文物——石鼓,并无相似之处。
真石鼓出土于唐朝初年,历经宋、元、明、清,抗战初期迁徒西南,现存故宫,堪称国宝。因外形有些似鼓,《后汉书》又有“石鼓”一词,故名曰“石鼓”,四周文字叫“石鼓文”。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序中说“石鼓呈馒头形”,“它所象征的是天幕,就如北方游牧民族的穹庐,今人所谓蒙古包”。石鼓因文字内容又名“猎碣”。马衡认为应叫“秦刻石”。所以,石鼓并不真如鼓形。孔庙的石鼓,太像鼓形,反失石鼓本来面目。


1929年,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发表了著名的《石鼓为秦刻石考》(收入《凡将斋金石丛稿》)标志着旧金石学时代结束,近代考古科学兴起。
1939年,郭沫若先生《石鼓文研究》问世,此书一版再版,最后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
唐兰先生对石鼓文的见解有新旧两说,1958年唐兰先生新说《石鼓年代考》发表。(《故宫博物院院刊》58年1期)
尽管石鼓文有作于秦文公、秦穆公、秦襄公、秦献公诸说。但是,石鼓为东周秦国刻石(我国最早的刻石)已成定论。否定了石鼓作为周宣王时之说。
石鼓文较小篆字体古拙,而又比商周金文工整。石鼓文字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在书法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出了几位擅写石鼓文的大家,以吴昌硕最出名。石鼓文四言一名,共十鼓,很象《诗经·小雅》,《小雅》以十篇为一组(什)。特别是《小雅·车攻》首句“我车既工、我马既同”与石鼓文全同,只是将“我”换成“吾”。
石鼓文很久以来,文字残缺、漫漶不清,反观孔庙石鼓文却清晰完整,字体工整秀丽,这其中有臆造成份,失掉了原石鼓文之“古拙”精神。若想见石鼓文真貌,还是看郭沫若先生《石鼓文研究》所收宋拓本照片或《书法》杂志84年3期(石鼓文专号)。
马衡批评孔庙现存石鼓“最可笑者,莫过于清高宗之重摹石鼓。夫既曰重摹,必依其形制矣,而彼则不然。其形类今之鼓,冒革施钉,无不毕肖;其文又不在四周而在顶上。”(《石鼓为秦刻石考》)。
总之,现在孔庙之石鼓与原石鼓有很大差异,是清代文物,具有一定的价值。
【原文】 【译文】
○(音吾)车既工 我的田车打造好了,
○(音吾)马既同 我的驾马聚集齐了;
○(音吾)车既好 我的车已装备得漂漂亮,
○(音吾)马既○(音宝) 我的马也养得肥肥壮壮。
君子员员(音芸) 陪我的官员贵族一个个数也数不清,
邋邋(音猎)员○(音旒) 旌旗下的长旒一束束迎风猎猎飞扬。
○(音优)鹿速速 母鹿虽然粗陋速速,
君子之求 却是我们射猎寻求的对象。
○(音心)○角弓 把弓弦调利,
弓兹○(音已)寺 角弓已经侍在身旁。
○(音吾)欧其特 我和一头大野牛击斗了一番:
其来○(音敕)○ 它来时发出敕敕的声响,
○(音宪)○○(音台)○它一抬脚就踢起片片尘烟,
即○(音御)即时 它逼近我的车夫和侍从儿郎。
○(音优)鹿○(音脊)○ 母鹿侧身小步跑了,
其来大次 过来的大大减少令人失望。
○(音吾)欧其朴 我去击打硕鼠,
其来○(音读)○ 它窜西窜东狡猾异常。
射其○(音肩)蜀(音独) 唉,只把箭射进一只大野猪的胸膛。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
石鼓文的字体,上乘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乘《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铭文盖十行,器五行,计121字。其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行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法则,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流传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国藏的《先锋》、《中权》、《后劲》等北宋拓本,现在日本。
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刻于花岗岩石上,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
石鼓文 先秦刻石文字 。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猎碣”。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石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畤原,唐初被发现。自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始显于世。一说为宋代司马池(司马光之父)搜得其九,移置府学,皇祜(1049—1053)间向传师始得其全。大观(1107—1110)中迁至东京(今河南洛阳)辟雍,后入内府保和殿稽古阁。金人破汴,辇归燕京,置国子学大成门内。1937年抗战爆发后,石鼓文南迁至蜀,战争结束后始运回北平,现藏故宫博物院。其刻石年代,唐代张怀瓘、窦皋、韩愈等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以为周宣王时物;宋代董逋、程大昌等以为周成王时物;金代马定国以为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刻;清代俞正燮以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刻;以为秦物者,始自宋代郑樵,清代震钧以为秦文公时物;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叶十一年(前374)刻,详见《石鼓年代考》。刻石文多残损,北宋欧阳修所录已仅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其中一鼓已一字无存唐初“虞、褚、欧阳共称古妙”(引自《元和郡县图志》)。张怀瓘《书断》云:“《石鼓文》开阖古文,畅其戚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铁针而端委旁逸又婉润焉。”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石鼓》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传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赵孟頫藏本(即范氏《天—阁》藏本)、明代安国藏中权本、先锋本(亦称“前茅本”)、后劲本,皆宋拓本。《天一阁》本已毁于火,后三种俱在日本。有影印本行世。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
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无具体年月,唐人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宋人欧阳修的《石鼓跋尾》虽设了三个疑点,但还是认为属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宋人郑樵《通志略》则认为《石鼓》系先秦之物,作于惠文王之后,始皇之前。近人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都认为是秦文公时物,与韦、韩说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据郭沫若考证,《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于宣王时史籀手笔或秦臣手笔罢了。
《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以后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将其迁到忭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后因宋金战争,复迁《石鼓》于临安(今杭州),金兵进入汴京后,见到石鼓以为是“奇物”,将其运回燕京(今北京)。此后,石鼓又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抗日战争爆发,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江南,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宫展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为更好地保护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于辟雍(大学)。现仿鼓在北京国子监。其形状与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别。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以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目前其字已多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其书传为史籀手笔,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之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堪称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康有为称其“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采。”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学《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学小篆,百无一失。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正宗,无不临习。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皆得力于此。
石鼓文的拓本,唐代就有,但没有流传下来。宋安国所藏石鼓宋拓本,被民国秦文锦售给日本东京河井荃庐氏。此外,社会上所流传的早期拓本有北宋的《先锋》、《中权》、《后劲》三种,其中天一阁藏北宋拓存四百二十二字本为最。然原拓己失,现只能见到郭沫若30年代在日本收集的此三种拓本的照片。安国所藏的宋拓本《先锋》本,旧商务印书馆、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收在郭沫若所著《石鼓文研究》一书中。上海艺苑真赏社、日本鳹 堂有《中权》本影印本。中华书局、日本二玄社出版的《书迹名品丛刊》中,有《后劲》本影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1984年第三期,也刊有石鼓文的宋拓影印本。
石鼓为中国第一古物,亦为书家第一法则,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
6.6.1、右侧第一至第五石鼓及注释
6.6.2、左侧第六至第十石鼓及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