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2011-03-19 08:58:08)
标签:

老济南

府学文庙

贾锋

老棂星门

老大成门

分类: 游山玩水暴走路上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全国各地文庙详见:孔庙、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中国传统文人及帝王的治国儒学的精神家园-2015.12.2

一、新老照片对比

1.1.济南府学文庙

济南府学文庙创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元末倾塌,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重建。自明初至民国,历代对其增修或重修达三十余次。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原来的府学文庙依次有影壁、大成门、泮池、棂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物,中轴线两侧则有乡贤祠、节孝祠、名宦祠、崇圣祠等等,整个府学文庙的建筑群规模宏大,颇为壮观。现存有照壁、大成门、泮池及大成殿等建筑物,均在北一条中轴线上,南北总长247,最宽处66

   济南府学文庙坐落于济南市历下区明湖路248号,北临大明湖,临近芙蓉街等老城街巷。济南府学文庙创建于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年间,元末倾塌,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到了清代,也多次对文庙进行修葺,但基本保持了明朝文庙的规模和建筑布局。据考证,目前分布在全国已知的文庙中,除山东曲阜孔庙、江西萍乡文庙、南京六合文庙、苏州文庙外,其他大多数文庙始建年代都晚于济南府学文庙,可见济南府学文庙地位之重要。自2005年9月10日正式开工,历经5年精心维修的济南府学文庙于 2010年09月29日全面竣工.

坐落于济南市大明湖路的济南府学文庙,是我国现存一座重要的府级文庙,它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坐北面南,是济南市域范围内最大的单体古建筑。据史料记载,济南府学文庙原为一组庞大的建筑群,总长247米,宽64?66米。整个建筑群在一条中轴线上对称展开。从现在保存下来的影壁、大成门、泮池和大成殿四座建(构)筑物上,仍然可以依稀分辨出当年的气势。

1.2.20059月重修,2010年09月29日全面竣工。

   2005910,文庙开始进行千年大修。这次修复首先要修复现存的大成殿、影壁、大成殿、泮池等景观,再重建已毁的棂星门、明伦堂、尊经阁、乡贤祠、节孝祠、名宦祠、崇圣祠等建筑。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20059月重修的文庙--东侧为已难以修复的启圣祠(崇圣祠)及魁星楼

1.3.《芙蓉街》

    “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比照《老残游记》中的这段写真般的描写,在大片的高楼和人流车流之中寻觅,一个使你眼前豁然一亮的地方就是芙蓉街。

    芙蓉街位于泉城路中段,这里是济南老城的中心,因居民小院中那眼小家碧玉般的芙蓉泉而得名。芙蓉泉属珍珠泉群,位列七十二名泉之中。清代诗人董芸曾寓居于此并赋诗描述:“一池新绿芙蓉水”,“石梁浮动上游鱼。”

    芙蓉街地区是济南先民最早的聚集区,也是古城历史开始的地方。明清时期随着周围设立巡抚衙门、府学衙门、贡院等重要政务机构,芙蓉街更是成为济南的文化和商贸中心。欣赏了“老残听曲”的情景雕塑,走过一道瘦高的木牌坊,就仿佛走进了济南精、气、神、韵、型兼具的历史长廊。

    芙蓉街北首的府学文庙始建于北宋时期,明清时成为各地科举人士的必经之地和文人墨客的崇尚之所,秀才举子们的栓马处成了现在的马市街,张榜处成了现在的榜棚街。几百年过去了,沉寂的大成殿、泮池、连同状元府、状元墙仍然触动着我们想像的翅膀,一幅祭拜孔子时的鼓乐喧天和秀才举子们云集的画面跃然眼前。

    目前,府学文庙正在大修,很快就会重现昔日风采。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老芙蓉街

1.4.新老照片对比

 

                               http://www.dzwww.com/shandong/shandong/sdxwzt/jndl/jntp/W0200411191100873727765.jpg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 府学文庙老大成门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1年3月的府学文庙的新大成门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民国时期府学文庙的老棂星门,1952年,棂星门由文庙迁到大明湖南门。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1年3月的大明湖南门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1年3月的府学文庙的新建仿老棂星门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民国时期的老府学文庙内泮池南部的棂星门照片,1952年,老棂星门由文庙迁到大明湖南门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1931年的泮池旧照,远处为大成门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 府学文庙东门外,东花墙子街北部庠门里街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1年3月的新建府学文庙东门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明湖路小学里老大成殿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府学文庙泮池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府学文庙泮池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1年3月的新建府学文庙泮池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2004.12.的老文庙前影壁墙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2011年3月的新建府学文庙影壁墙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2011年3月的新建府学文庙影壁墙

二、济南府学文庙
    马市街的北端就是济南文庙,原称”济南府学文庙”,这里也是芙蓉街的北端。芙蓉街现在成为济南的小吃一条街,她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墙子街南口,因街中的芙蓉泉而得名,具有上百年的历史。明清时期这条街的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良好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众多商家来此开店营业。走进现实中芙蓉街就好象走进了一座年久失修的历史博物馆,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陈迹渐少,但从沿街二层小楼的精美木刻仍可推想出当年老街的繁荣。此街中还有很多无名的小泉散落在居民院落中。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2.1.历史

 作为济南市一处重要的文化建筑群,府学文庙在历史上历经风雨,不少济南市民对府学文庙也留存了大量难忘的记忆。因此,早在9月28日府学文庙对外开放之际,本报就特别联合济南府学文庙管理处,邀请市民一起追忆府学文庙。消息见报后,引起了众多市民的关注。日前,见证了府学文庙半个多世纪沧桑变迁的市民刘树林打来电话,向记者讲述了府学文庙的“前世今生”。
    已经70岁的刘树林老先生出生在芙蓉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对济南这片沃土有着深厚的感情,“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一直关注着府学文庙的命运,从小学到废品站、理发店,一直到2005年开始的‘千年大修’,府学文庙的每一次变迁我都十分关注,媒体对府学文庙的每一次报道我都当资料留着。”
    刘树林回忆道:“我记得府学文庙在1946年就改成小学了,学校在大成殿以北。1948年济南解放后,大成殿以南也成为小学,改名叫芙蓉街小学。当时我家里穷,所以我在不收学费的私人学校纪氏宏道小学上学,后来纪氏宏道小学和岱宗街小学、省府前街小学都并入了芙蓉街小学。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转入到芙蓉街小学读书,1952年从那里毕业。那时候大成殿是被学校当做大礼堂用的,里面的孔子像在济南解放不久就被拉倒了。另外,学校还在大成殿西边搞了一个用砖头和水泥砌成的舞台,我们听报告、演节目都在那个舞台上。”

    济南府学文庙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北临大明湖,临近芙蓉街等老城街巷。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始建,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到民国时期,不同规模增建、重修达三十余次。建筑群坐北朝南,布局严整,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大成门、棂星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和尊经阁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庙被小学、工厂等占用,许多建筑被毁。1992年成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开始进行大修,残存的古建筑被修复,被拆除的部分也得到复建。修复后的文庙,将恢复祭孔的功能,并成为济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部分。

2.2.位置与范围

泮壁街街名碑,刻有文庙周边的街名与走向

济南府学文庙位于老济南城内西部,大明湖以南。目前划定的文庙保护范围,面积较鼎盛时略小,大致为明湖路以南,文庙影壁以北,西花墙子街、府学西院街、府学西庑街以东,庠门里、东花墙子街以西。文庙周边的街道多因文庙而得名,例如东、西花墙子街得名于文庙院墙所使用的砖砌图案花样(俗称花墙子),东花墙子街北段的短街因地处文庙东旁门而称为“庠门里”,庠门里东侧的短街因地处文庙东墙外而称为泮壁街。

2.3.历史沿革

济南府学文庙於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仿照山东曲阜孔庙的规制而建立,是始建年代較早的孔庙贞祐年间(12131216年),庙宇毁于战火,到末更为颓败。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成化十年(1474年),知府蔡晟增两庑像龛,建坊树屏,十三年(1477年),巡按 御史 梁泽拓大殿、两庑,建戟门、棂星门、明伦堂等。以后又重修数次。清代也有修葺,但基本格局未改。

 

1946年,山东省立第二实验小学创建,使用文庙作为校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改称芙蓉街小学。1964年,学校拆除明伦堂等建筑,新建三层的办公教学楼,并将校門改到大明湖路248号。196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大明湖路小学。。

2003年2月,在济南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市文化局副局长崔大庸向大会提交《关于迁出大明湖路小学等单位修复府学文庙的建议》。同年9月,山东省文史馆馆员蔡凤书、韩明祥等九人联名给省领导写信建议修复府学文庙。2004年,济南市相关部门开始制订修复方案。2005年9月10日,府学文庙的“千年大修”工程终于启动,修复尚存的大成殿、泮池、大成门、影壁与更衣所,并重建其他建筑。2006年10月,大成殿的修复基本完成。2007年6月9日,大成殿以南的建筑群基本完工,并向公众开放一日。2007年底,随着大明湖路小学搬迁结束,大成殿以北原教学楼的拆除及文庙建筑重建工作正式展开。2009年2月,尊经阁木结构完工。

   根据长期的远景规划,还将在文庙以北重建启圣祠、节孝祠、文昌祠、学属、魁星楼、射圃等古建筑;在文庙以南,则保留原有街巷,恢复旧有文化氛围。文庙西侧的建筑得到拆迁后,还将复建名宦祠与乡贤祠,形成平行于文庙主轴的西路布局。

 2.4.建筑形制
济南府学文庙平面图
影壁 大成门 棂星门 中矩亭 中规亭 泮池 钟英坊 毓秀坊 屏门 更衣所 牺牲所 飞跃亭 戟门 西廡 東廡 御碑亭 御碑亭 月台 大成殿 明伦堂 环碧亭 尊经阁 大明湖路

 2.5.布局

按文献记载,府学文庙规模宏大,长247米,最宽处66米。建筑群围绕南北中轴线修建,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影壁、大成门、棂星门泮池和石拱桥、屏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环碧亭和尊经阁等。

影壁位于庙门南面,为一字形。进入庙门向北,有棂星门一座,门前东西两侧分别设方亭和圆亭各一座,方亭名“中矩”,圆亭名“中规”。向北为半圆形泮池,石拱桥飞架正中。向北为屏门,门前东、西院墙分设“钟英”、“毓秀”两座牌楼,门后东侧有更衣所,西侧有牺牲所。向北为戟门。戟门近东墙处有一水池,池中有扇面亭一座,名“飞跃亭”。进入戟门,即为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加之东西两庑殿,组成一封闭院落。大成殿建于月臺之上,月臺前东西两侧各有御碑亭一座。大成殿以北为明伦堂,堂前东西两侧各立两斋:分别为志道斋、据德斋、依仁斋和游艺斋。再向北为尊经阁,阁前设水池,池中有亭名为“环碧亭”。尊经阁以东还有射圃斋,以北有教官宅和儒学门。

文庙泮池之水与济南城水系相通。大明湖水由文庙东北进入,经飞跃亭之水池流入泮池,又出泮池向西北经西廊庑后墙外,绕至尊经阁前水池,转向东流出,名“玉带河”。玉带河西还建有文昌阁等建筑。

2.6.建筑

2.6.1.影壁

影壁位于文庙之外,向北与大成门对景,长9.85米,高约5米,厚0.95米,砖砌,呈“一”字形,琉璃瓦顶。其北面正中有圆形砖雕装饰图案,为清代遗物。数十年来因作为围墙使用而免遭拆除。

大成门、棂星门及中矩亭局部

2.6.2.大成门

大成门面阔三间,左右阔10.8米,进深一间,前后深6.33米。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其外檐斗栱,明间平身科二欑,次间一欑,并有四十五度斜出栱;侧面则无平身科,均为五彩重昂斗栱。并施彩画。各间均为砖石砌卷门,门内方砖铺墁地面。

2.6.3.棂星门

棂星门为四柱三间冲天式雕花石坊,柱间设红色栅栏门。柱前后以石鼓夹抱,并分别用石戗柱倾斜支撑。

原棂星门已毁,基址无存。文物部门根据历史资料重建。

2.6.4.中矩亭、中规亭

泮池、石桥与中规亭

中矩亭、中规亭分列棂星门内东、西两侧,中矩亭为方形,中规亭为圆形,黄琉璃瓦攒尖顶。语出《礼记·玉藻》之“周旋中规,折旋中矩”和《周礼·考工记》之“方者中矩,圆者中规”。

2.6.5.泮池和泮桥

泮池在棂星门北数米,池近半圆形,弧面朝南,北岸弦长37.4米。池周环绕白石望板、望柱。泮桥从池正中部跨越南北,为青石拱桥,长19米,宽2.88米,共五孔,正中桥孔最大,两边孔径对称递减。

重修过程中,施工人员还在屏门以北发现了明代泮池遗迹,并将之恢复,使府学文庙内出现罕见的“双泮池”景观。

2.6.7.钟英坊、毓秀坊

钟英坊和毓秀坊分别位于泮池以北,文庙东西院墙内侧,钟英坊在东,毓秀坊在西,彼此遥相对应。二坊形制相同,均为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式木质牌坊,覆黄琉璃瓦。

2007年底,在维修过程中,二坊的遗址被发现,局部延伸至原小学围墙范围之外,印证了古时文庙的规模。

屏门,远处为更衣所

2.6.7.屏门

屏门作为文庙第三道门,是一座五间六柱牌坊。坊顶五楼,由明间向两侧呈三阶式错落,重昂单檐庑殿顶,覆黄琉璃瓦,饰吻兽,檐下以云头斗栱承托,额枋彩绘“旭日云鹤”、“金龙戏珠”等图案。坊柱前后各用斜柱支撑,柱础由石鼓夹抱。

1952年,牌坊的地上部分被迁建至大明湖公园南门。2007年在原址重建。

2.6.8.更衣所、牺牲所

屏门东、西两侧分别是更衣所和牺牲所。每年祭孔前,主祭官须在更衣所沐浴、更衣,斋宿三日。更衣所建筑为原物,2006年,进行落架维修。牺牲所则用于祭孔大典上祭祀用品的准备,原建筑已被拆除,2006年根据史料记载在原址复建。

戟门

2.6.9.戟门

戟门为进入大成殿前院落的正门,面阔五间,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筒瓦。戟门两侧原与廊庑相连,与大成殿组成一封闭院落。重修时,两侧原本较为低矮的廊庑被加高,且与戟门分离,以备防火之需。

2.6.10.大成殿

济南府学文庙大成殿是济南市最大的单体古建筑,也是山东省境内现存最大的单檐庑殿顶古建筑之一,在中国各地文庙大成殿中的规模位列第三。大殿面阔九间,东西阔34.5米;进深四间,南北深13.9米;通高13.86米,面积约480平方米。单檐庑殿顶上,覆盖黄琉璃筒瓦,木架为抬梁式结构,柱有收分、侧角和升起,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点。檐下设斗栱,明间平身科两攒,其他间各一攒。斗栱和垫板绘有彩画。殿内采用减柱做法,顶部设天花,标高不同,其中明间和次间的天花较低,梢间和尽间的则较高。殿周东、西、北三面围以檐墙,南面前檐居中各间均为六抹头菱花隔扇门,唯两端尽间为菱花窗。

1950年代的大成殿和御碑亭

大殿正中供奉孔子及四配像,顶部悬挂清帝题写匾额数块,皆毁于文革。2005年,一块清世宗御笔“生民未有”残匾被偶然发现。2009年9月,一尊高2.72米的新塑孔子像正式完成,之后还将重新安放四配和十二哲像,并在大成殿南侧的东西廊庑内安放孔子弟子塑像。

大成殿原坐落在宽阔的月臺上,随着岁月变迁,建筑已破损不堪,脊兽在文革中被砸毁,殿基也早與地面齊平,不复从前气势。重修时,工程人员采用了“落架抬升”的方式,即将大殿全部拆除并仔细标记构件,抬高地基,然后在原地尽量使用原物重建。重建后的大成殿,整体抬升了1.5米,重现当年的高峻。

大成殿前原有御碑亭两座,左右各一,六角形,黄琉璃瓦顶,康熙年间建,遗址、残碑尚存,已复原。在大成殿施工过程中,两尊驮碑石赑屃在殿前出土。

2.6.11.东西廊庑

东西廊庑是大成殿前左右的长排庑房,彼此相对,与大成门和大成殿围成封闭院落,廊庑内供奉孔子弟子。原廊庑建筑已于1950年代因年久失修而坍塌。2006年大修过程中,工程人员发现了其青砖铺就的基址,并据此重建。

2.6.12.明伦堂

重建中的明伦堂和尊经阁

明伦堂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栱,施彩画,是文庙内专司教育之职的场所,体现了文庙的“庙学合一”。1950年代被小学拆除以修建教学楼。现已依照史料在大成殿北的原址上复建,并将作为一处国学讲堂。为此,内部采取减柱设计,以增加课堂空间。

2.6.13.尊经阁

.尊经阁是文庙存储经典之地。府学文庙尊经阁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曾藏有多通石碑,现已不存。1950年代,原尊经阁仅剩遗址。由于缺乏详细建筑规格资料,府学文庙维修工程指挥部于2008年起根据明代建筑的形制在原址稍偏南处进行了重建。建成之后的尊经阁是文庙内最高的建筑,并成为文庙以北的大明湖路上重要的景观。

  2.7.匾额和碑刻

1950年代,文庙内尚存碑碣27通,包括大成殿内匾额七块,明伦堂匾额一块及其它石刻数种。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文物大部分被毁。到1982年普查时,仅剩清同治间“重修济南府学文庙碑”和道光间“济南府学教授训导为禁约事碑”等寥寥几块幸存。

  此外,1991年大明湖路小学维修校舍,出土了一块重要的石刻,即“宣圣遗像”碑。此碑原立于大成殿附近。碑额小篆“宣圣遗像”四字,碑题记为“吴维岳摹吴道子笔宣圣像”,正中阴刻孔子行教像,右侧中部下刻隶书“吴道子笔”四字。现存济南市博物馆

2.8.领你逛文庙

   2007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济南市文化局、济南市文物局在济南府学文庙举办了“保护文化遗产,建设美好泉城”庆祝活动。其间,在大修中已经颇具规模的府学文庙对公众全面开放,众多市民冒着炎炎烈日,兴奋地来到文庙内感受济南的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
  “大修文庙是惠泽当代、流芳百世的大好事!”
  今天一大早,65岁的张大爷就从文化东路的家中赶到文庙,他说自己一直关心文庙等济南老建筑,从报纸上、电视上也看到一些文庙大修的消息,就是没有亲眼看看文庙的变化,今天一看修得既壮观又厚重,逛上一圈心情很是愉快。
  今天上午,像张大爷一样来文庙游览的市民络绎不绝,其中不少市民是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在修复完毕的大成殿、御碑亭、屏门、戟门等建筑物前,都围着大批市民驻足观看并争相拍照留影。同时,今天在大成殿里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展、济南府学文庙维修过程展、济南近年来考古成就展、济南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等多个展板,这也吸引了大批市民围拢观看。
  而在“保护济南文化遗产,守望泉城精神家园”签名活动条幅前,也聚满了一大批等待签名者。在大成殿门口桌子上,放有两本对文庙工程建设的建议簿,而里面写满了市民的殷切希望。此外,文物鉴定专家也来到文庙内,为广大市民进行了免费鉴宝,部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剧目也进行了展演。
  据济南市文化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府学文庙大修工程自2005年9月开工,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各项分步工程基本按期完成。其间,府学文庙工程规划范围占地面积16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84.8平方米,其中修缮的文物建筑面积1395.4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45亿元。
  截至目前,主要完成的工程项目有大成殿、西廊庑、廊庑的东西掖门、戟门、牺牲所、屏门、棂星门、中矩亭、大门、泮池、照壁,局部完成的项目有东廊庑、东西御碑亭、更衣所、中规亭,正在加工制作的项目有钟英坊、毓秀坊、明伦堂。按照计划,待大明湖路小学完成搬迁后,大成殿北面的明伦堂、尊经阁、四斋室等修复工程也将全面展开。

进大门
  6月8日下午,记者沿着芙蓉街北行,来到东花墙子街的北侧、芙蓉街集贸市场的东端,在一个院子内有一个青砖红瓦的古建筑矗立眼前,这就是基本建成的府学文庙的大门,也是府学文庙的第一道门。大门的北侧是一处精致壮观的白色建筑物,这就是文庙的标志性建筑———棂星门,其重要性相当于天安门之于紫禁城,所以建筑档次很高,其修复是按照“规制如鲁”的原则进行的,即按照曲阜孔庙棂星门的尺寸来修复,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重现了原貌。其间,棂星门的主体石构件使用了质地坚硬、耐腐蚀的草白玉,并且聘请来自“雕刻之乡”河北曲阳的专家亲自安装雕刻。
  棂星门的北侧区域仍在建设之中,所以院子的大门紧锁。记者只好从院子里出来,再沿着东花墙子街北行。其间,首先要路过景色宜人的泮池,整修过的泮池已经恢复了半月形状,这座济南最早的五孔石拱桥已经修复一新。再向北行,有条短街,因地处府学文庙东旁门里,故称庠门里。庠门里附近大明湖路小学的印刷厂内,就是府学文庙的其他主要建筑物所在的大院子。
  看大成殿
  进入这个大院子,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北侧的大成殿。远远看去,这座面阔九间、进深四间、气势雄伟的古建筑十分壮观、厚重。大成殿为孔庙之主殿,唐代称“文宣王殿”。“大成”乃因宋徽宗尊孔子为“集古圣贤之大成”而改名为大成殿,并御书匾额。该建筑2005年开始落架修建,本次修缮将室内坪标高抬升1.55米,现室外坪为原大殿室内坪。大成殿以北是大明湖路小学,今后该校将实施搬迁。
  大成殿前,有两个新建的御碑亭。大成殿的东西两侧,是两排长长的房子,这就是东、西廊庑,是供奉孔门弟子及儒家历代先贤的地方。该建筑是2006年经考古发掘遗址后,参照相关考古资料在原址复原。
  正对着大成殿的古建筑是戟门,又称大成门,在北宋初期仍称“仪门”。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因孔子“集古圣贤之大成”,文宣王殿改名为大成殿,而大成殿作为仪门的功能仍未更改,平时只走两侧的掖门,东称“全声”,西称“玉振”,只在祭孔大典时大成门才开。该建筑为在考古发掘的遗址上,参照相关资料在原址上复原。
  到屏门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向南走又有一处大门——屏门,这是从大门进入文庙的第三道门,上世纪50年代本建筑的地上部分被迁建至大明湖南门。该建筑参照有关考古资料在原基础上按原形进行复原,东西两侧还拟恢复钟英坊、毓秀坊。
  屏门东侧主体刚刚完工的建筑是更衣所,每年祭孔时,仪式十分庄严而隆重,主祭官于此更衣沐浴,斋宿三日。该建筑2006年进行落架维修。屏门西侧是基本建成的牺牲所,是祭孔大典上准备祭祀用品的场所,该建筑是根据史料记载,对称于更衣所在原址上进行复建。屏门再向南行,也是大门紧闭,院子外面就是泮池。
  从大明湖路小学印刷厂大门里出来,再回到庠门里,有条东去的小胡同,叫做轱辘把子街,沿着这条小街可以走到“老济南”最具代表性的街道——曲水亭街。
    一个“老济南”的文庙情结
  1962年,李铭出生在与府学文庙同在济南老城区内的宽厚所街。1970年,8岁的小学生李铭经常到府学文庙的大成殿参加学校的大会,那时大成殿基本上算是历下区教育系统的一个大礼堂。大学毕业后,李铭开始致力于保护府学文庙等济南古建筑,目前他已经是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古专家。说起文庙,在济南土生土长的45岁的李铭感慨颇多,因为他对文庙寄托了太多的感情因素。
  “文庙是最能代表咱‘老济南’特色的古建筑群,它让济南成了一个有历史的、有文化味的城市!”谈起文庙,李铭总是情绪饱满。在李铭的眼中,府学文庙这片区域是最能代表济南泉文化的历史街区。
  “看到大成殿都快塌了,心里真是不好受啊!”李铭说,2003年,几乎坍塌的大成殿开始“抢救式”的维修。令他兴奋不已的是,2005年9月10日,也就是在“教师节”那一天,千年文庙的“千年大修”正式动工。
  “一个有历史文化的城市是值得历史尊重的!”结束采访时,李铭的这句动情的话让记者感触颇多。
  本报记者 尹玉涛 实习生 周丹

  文庙大修历程
  北宋熙宁年间(1069年-1077年),济南府学文庙始建。
  解放后,文庙内的众多碑刻流失。
  2003年2月,在济南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应该尽早修复文庙。
  2004年,济南市相关部门开始制订府学文庙修复方案。2005年9月10日,府学文庙千年大修工程终于正式启动。
  2005年9月,工作人员对大成殿进行了“屋面考古”。
  2006年7月,考古专家在大成殿西侧挖掘出廊庑遗迹。
  2007年4月,文庙大成殿进入最后的地面铺装工序。
  2007年6月9日,大成殿以南的主体建筑完工,并对公众开放一天。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三、文庙流走的三宝
“文庙是‘宝庙’,这里曾经存有很多宝。宝‘流’走了,现在像一位病容满面的母亲在风雨中呼喊‘救命’!看到这惨样真难受!”今天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申胜利激动地对记者说。

  济南文庙里的宝在哪里呢?今天上午,记者再一次来到位于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内的大成殿,但见殿内堆放着杂木杂物,不见宝的踪影。只有在大成殿前的学校操场上看到了两个(龟型碑座)。碑座长约2米,宽约1米,其中一龟型碑座的首和胫已经断裂。
 3.1.棂星门
  宝归何处?“济南大明湖公园南门,竖有一座由12根斜柱支撑着的三阶式错落坊顶的牌坊,顶覆黄色琉璃瓦,檐下云头斗拱承托,额枋彩绘‘旭日云鹤’、‘金龙戏珠’、‘西番莲’等图案,其古朴精美的形象让人叫绝。这个牌坊是由1952年府学文庙的棂星门迁建而来。”
3.2.龟石
在济南趵突泉公园漱玉泉东侧,那一块高约4米,重达8吨,被称为济南第一名石的“龟石”也出自于文庙。龟石最初为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收藏,其死后,龟石长期存于府学文庙,“文革”中险遭破坏。1977年,龟石由文庙移入济南趵突泉。
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济南名士多,李清照、辛弃疾自不必多说,不仅有专门的纪念馆,更成为旅游景点之一。而另一位散曲大家,曾吟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张养浩,却似乎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北园的张养浩墓虽已被辟为公园,却始终不改荒芜景象。反而是趵突泉公园的一块石头更能代表这位名士留下的遗迹。
    痴爱“灵石”成镇城之宝
    济南趵突泉公园的第一名石就是一座名为龟石的太湖石,它高约4米,重约8吨,挺拔露骨,多空窍,筋络明显,多凹凸,具有石品中的“邹、瘦、透、漏、秀”的特点,属奇石中的珍品,已被收录《中国名石大辞典》。这块龟石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在济南的别墅— — 云庄别墅的遗物。
    1321 年张养浩辞官归里,在此建“云庄别墅”,“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吟哦出《大明湖泛舟》、《登汇波楼》等传世之作。云庄是一派泉水流碧、稻荷飘香的田园风光。济南曾有镇城之宝——龙、风、龟、麟四大灵石,俱为张养浩收藏于云庄别墅的奇石,如今仅余龟石。云庄位于现北园镇张公坟村,如今别墅早已消失,因有张养浩墓,现开辟成张养浩公园。
    张养浩酷爱奇石,在庄中耸置十座绮丽的太湖石,十分秀丽,被他称为十友。其中最精致玲珑剔透的四座,被称为麟、凤、龟、龙“四灵石”。张养浩死后,其墓地就在云庄附近,称张公坟。其别墅渐衰,十名石亦多流散。明代殷士儋曾将四灵石移至万竹园,至清末时四石安然无恙,民初散落民间。
    龟石原来存放于文庙泮池北侧,逐渐被人遗忘,周围逐渐堆满杂物,石上支架着许多木料,遭受着人为损害,被趵突泉公园的两名工作人员发现,请示了济南市政府采取保护措施,将龟石移至趵突泉公园,供大家观赏。趵突泉原来还有一座麟石,“七七事变”时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炸毁了。

3.3.宣圣遗像
 济南市博物馆退休学者韩明祥说,济南博物馆门厅里陈列着的有“吴带当风”之画韵的“宣圣遗像”(孔子画像),也来自文庙。1991年初,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在大成殿四周砌筑安全围墙时,挖出了这块卧埋于土中的孔子画像碑。该碑原立于大成殿中。《山东通志》、《济南金石志》也有记载。

  “最让人惋惜的是,有些文物遭到破坏,有些已不知去向!”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处长刘伯勤动情地说。据介绍,20世纪50年代,文庙内尚存明清碑碣27通,大殿内匾额7块,明伦堂匾额1块,其它石刻数种;到了1982年再次普查时,仅存清同治年间“重修济南府学文庙碑”和清道光年间“济南府学教授训导为禁约事碑”等几通碑刻。这些碑、匾、石刻在“文革”中毁坏了大部分,但也有一些至今下落不明。

  “那么多文物出自文庙,使其自身价值更加得以彰显,更能说明其深蕴的价值。”济南大学教授徐北文说。他认为,文庙齐鲁独有,政府应该尽快拨专款修缮。福州文庙1999年开始修缮,一、二期工程投入了400多万元,去年已经向游人开放。从历史、考古、艺术价值上,福州文庙还不及济南府学文庙。在谈及当前文庙不堪风雨、摇摇欲坠的境况时,徐北文认为,应该“先救命,后治病”,可以设法先遮风挡雨或小修的办法,然后再考虑具体修缮措施,以确保我们珍贵的文庙别在风雨中倒塌。
 
四、西花墙子街
文庙西外墙为西花墙子街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五、文庙北门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六、东花墙子街 

 

府学文庙东侧是东花墙子街,她北起轱辘把子街西口,南止马市街北口,东临曲水亭街,西临西花墙子街。此街原是府学的院墙,该墙是砖砌的图案花样,俗称花墙子,此街因在东花墙子之外而得名。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七、庠门里

沿东花墙子街北行不远,与之衔接的是庠门里,这条古街的名称来源于府学,旧时府学称郡庠,郡庠之门又称庠门。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八、已难以重建的府学文庙的崇圣祠与魁星楼

据悉,修复完毕的“儒林巨观”济南府文庙古建筑群,将在今年的国庆节对外开放。然而,此次修复的府文庙古建筑群并不是其全部。

    笔者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在府文庙(当时是大明湖小学)东侧,隔着庠门里街还有保存完好的一大型古庙,当时,该古庙是大明湖幼儿园所在地,笔者曾在此上过学。

    当年,大明湖幼儿园很是简陋,两扇破旧的木头栅栏园门开在庠门里街上,进门后是个很大的院子,条石铺地,孩子们经常在条石上玩“跳房子”的游戏。院子的南侧是一条小河,泉水从今天的泮池向东流过来,经过一道小石桥流进院子,再经过居民区向北流,与百花洲平行汇入大明湖。

    院子的北边是一个大庙,高高的石头台阶,花棂子木头门,绿色琉璃瓦覆顶,瓦缝里长满了蒿草和小树,大庙高大宽敞,日光从玻璃窗照射进来,整个屋子很是亮堂。记得庙里有一排很粗的大红木柱,孩子们下了课,经常围着柱子打闹。

    大庙的东侧是一平房,当时是中班教室。从平房东侧向北绕就到了后院,院东北角有一厕所,院西有两间小平房,这里是小班的教室。而今,古庙所在处是一四层红砖楼房。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照片中的四层红砖楼房即为原先的崇圣祠与魁星楼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照片中的四层红砖楼房即为原先的崇圣祠与魁星楼

2010年3月10日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照片中的四层红砖楼房即为原先的崇圣祠与魁星楼

 

一直以来,笔者都在查找该古庙的资料。不久前,阅《历城县志》方知道,当年上学的大明湖幼儿园原是府文庙的启圣祠(崇圣祠),院中的小河名玉带河:“启圣祠,在庙东,前为玉带河,左为文昌祠。”

    启圣祠是祭祀孔子父母的祠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孔子之父叔梁纥被封为圣父齐国公,母亲颜徵为圣母鲁国太夫人,圣配亓宫氏郓国夫人。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封圣父启圣王,圣母启圣王太夫人,圣配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
    明嘉靖九年(1530),大学士张璁等人向明世宗朱厚熜建议,认为典重本原,仅祀孔子则不能推本其所自出,因此明世宗改称启圣王为启圣公,颁令京省及地方学校特建启圣祠,奉祀孔子父母。清雍正元年(1723),雍正皇帝追封孔子上五代先人为王,令天下学校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据资料记载,启圣祠(崇圣祠)前还有一魁星楼,至于该楼形制如何,何年所建,何时毁圮则无记载。
    古代,中国许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称,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后道教尊其为主宰文运的神,作为文昌帝君的侍神。其造型面目狰狞,赤发环眼,头上长角,右手握一大毛笔,称朱笔,专门点考试中榜者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踩鳌鱼,左脚后踢星斗,取“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祥瑞。

    魁星面相虽不佳,但为古代读书人所百般供奉,视若神明。在古代,读书人青灯黄卷,发愤有年,科举的成败,往往决定着他一生的命运。因此,读书人总乐意奉祀魁星,希望对自己能有所庇护,最起码也求得心理上的寄托。自宋代以来,对魁星的信仰日益兴盛,从此经久不衰,不少地方纷纷建立魁星楼、魁星阁。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到这一天,许多读书人纷纷到魁星楼馨香祷祝,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龙门一跃,金榜题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