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府学文庙的今昔

标签:
老济南府学文庙贾锋老棂星门老大成门 |
分类: 游山玩水暴走路上 |
一、新老照片对比
1.1.济南府学文庙
坐落于济南市大明湖路的济南府学文庙,是我国现存一座重要的府级文庙,它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坐北面南,是济南市域范围内最大的单体古建筑。据史料记载,济南府学文庙原为一组庞大的建筑群,总长247米,宽64?66米。整个建筑群在一条中轴线上对称展开。从现在保存下来的影壁、大成门、泮池和大成殿四座建(构)筑物上,仍然可以依稀分辨出当年的气势。
1.2.2005年9月重修,2010年09月29日全面竣工。
1.3.《芙蓉街》
老芙蓉街
1.4.新老照片对比
民国时期的老府学文庙内泮池南部的棂星门照片,1952年,老棂星门由文庙迁到大明湖南门
2011年3月的新建府学文庙东门
2011年3月的新建府学文庙泮池
二、济南府学文庙
2.1.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庙被小学、工厂等占用,许多建筑被毁。1992年成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开始进行大修,残存的古建筑被修复,被拆除的部分也得到复建。修复后的文庙,将恢复祭孔的功能,并成为济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部分。
2.2.位置与范围
济南府学文庙位于老济南城内西部,大明湖以南。目前划定的文庙保护范围,面积较鼎盛时略小,大致为明湖路以南,文庙影壁以北,西花墙子街、府学西院街、府学西庑街以东,庠门里、东花墙子街以西。文庙周边的街道多因文庙而得名,例如东、西花墙子街得名于文庙院墙所使用的砖砌图案花样(俗称花墙子),东花墙子街北段的短街因地处文庙东旁门而称为“庠门里”,庠门里东侧的短街因地处文庙东墙外而称为泮壁街。
- 2.3.历史沿革
济南府学文庙於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仿照山东曲阜孔庙的规制而建立,是始建年代較早的孔庙。金贞祐年间(1213~1216年),庙宇毁于战火,到元末更为颓败。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成化十年(1474年),知府蔡晟增两庑像龛,建坊树屏,十三年(1477年),巡按 御史 梁泽拓大殿、两庑,建戟门、棂星门、明伦堂等。以后又重修数次。清代也有修葺,但基本格局未改。
1946年,山东省立第二实验小学创建,使用文庙作为校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改称芙蓉街小学。1964年,学校拆除明伦堂等建筑,新建三层的办公教学楼,并将校門改到大明湖路248号。196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大明湖路小学。。
2003年2月,在济南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市文化局副局长崔大庸向大会提交《关于迁出大明湖路小学等单位修复府学文庙的建议》。同年9月,山东省文史馆馆员蔡凤书、韩明祥等九人联名给省领导写信建议修复府学文庙。2004年,济南市相关部门开始制订修复方案。2005年9月10日,府学文庙的“千年大修”工程终于启动,修复尚存的大成殿、泮池、大成门、影壁与更衣所,并重建其他建筑。2006年10月,大成殿的修复基本完成。2007年6月9日,大成殿以南的建筑群基本完工,并向公众开放一日。2007年底,随着大明湖路小学搬迁结束,大成殿以北原教学楼的拆除及文庙建筑重建工作正式展开。2009年2月,尊经阁木结构完工。
-
2.4.建筑形制
|
2.5.布局
按文献记载,府学文庙规模宏大,长247米,最宽处66米。建筑群围绕南北中轴线修建,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影壁、大成门、棂星门、泮池和石拱桥、屏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环碧亭和尊经阁等。
影壁位于庙门南面,为一字形。进入庙门向北,有棂星门一座,门前东西两侧分别设方亭和圆亭各一座,方亭名“中矩”,圆亭名“中规”。向北为半圆形泮池,石拱桥飞架正中。向北为屏门,门前东、西院墙分设“钟英”、“毓秀”两座牌楼,门后东侧有更衣所,西侧有牺牲所。向北为戟门。戟门近东墙处有一水池,池中有扇面亭一座,名“飞跃亭”。进入戟门,即为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加之东西两庑殿,组成一封闭院落。大成殿建于月臺之上,月臺前东西两侧各有御碑亭一座。大成殿以北为明伦堂,堂前东西两侧各立两斋:分别为志道斋、据德斋、依仁斋和游艺斋。再向北为尊经阁,阁前设水池,池中有亭名为“环碧亭”。尊经阁以东还有射圃斋,以北有教官宅和儒学门。
文庙泮池之水与济南城水系相通。大明湖水由文庙东北进入,经飞跃亭之水池流入泮池,又出泮池向西北经西廊庑后墙外,绕至尊经阁前水池,转向东流出,名“玉带河”。玉带河西还建有文昌阁等建筑。
2.6.建筑
2.6.1.影壁
影壁位于文庙之外,向北与大成门对景,长9.85米,高约5米,厚0.95米,砖砌,呈“一”字形,琉璃瓦顶。其北面正中有圆形砖雕装饰图案,为清代遗物。数十年来因作为围墙使用而免遭拆除。
大成门、棂星门及中矩亭局部2.6.2.大成门
大成门面阔三间,左右阔10.8米,进深一间,前后深6.33米。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其外檐斗栱,明间平身科二欑,次间一欑,并有四十五度斜出栱;侧面则无平身科,均为五彩重昂斗栱。并施彩画。各间均为砖石砌卷门,门内方砖铺墁地面。
2.6.3.棂星门
棂星门为四柱三间冲天式雕花石坊,柱间设红色栅栏门。柱前后以石鼓夹抱,并分别用石戗柱倾斜支撑。
原棂星门已毁,基址无存。文物部门根据历史资料重建。
2.6.4.中矩亭、中规亭
泮池、石桥与中规亭中矩亭、中规亭分列棂星门内东、西两侧,中矩亭为方形,中规亭为圆形,黄琉璃瓦攒尖顶。语出《礼记·玉藻》之“周旋中规,折旋中矩”和《周礼·考工记》之“方者中矩,圆者中规”。
2.6.5.泮池和泮桥
泮池在棂星门北数米,池近半圆形,弧面朝南,北岸弦长37.4米。池周环绕白石望板、望柱。泮桥从池正中部跨越南北,为青石拱桥,长19米,宽2.88米,共五孔,正中桥孔最大,两边孔径对称递减。
重修过程中,施工人员还在屏门以北发现了明代泮池遗迹,并将之恢复,使府学文庙内出现罕见的“双泮池”景观。
2.6.7.钟英坊、毓秀坊
钟英坊和毓秀坊分别位于泮池以北,文庙东西院墙内侧,钟英坊在东,毓秀坊在西,彼此遥相对应。二坊形制相同,均为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式木质牌坊,覆黄琉璃瓦。
2007年底,在维修过程中,二坊的遗址被发现,局部延伸至原小学围墙范围之外,印证了古时文庙的规模。
屏门,远处为更衣所2.6.7.屏门
屏门作为文庙第三道门,是一座五间六柱牌坊。坊顶五楼,由明间向两侧呈三阶式错落,重昂单檐庑殿顶,覆黄琉璃瓦,饰吻兽,檐下以云头斗栱承托,额枋彩绘“旭日云鹤”、“金龙戏珠”等图案。坊柱前后各用斜柱支撑,柱础由石鼓夹抱。
1952年,牌坊的地上部分被迁建至大明湖公园南门。2007年在原址重建。
2.6.8.更衣所、牺牲所
屏门东、西两侧分别是更衣所和牺牲所。每年祭孔前,主祭官须在更衣所沐浴、更衣,斋宿三日。更衣所建筑为原物,2006年,进行落架维修。牺牲所则用于祭孔大典上祭祀用品的准备,原建筑已被拆除,2006年根据史料记载在原址复建。
戟门2.6.9.戟门
戟门为进入大成殿前院落的正门,面阔五间,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筒瓦。戟门两侧原与廊庑相连,与大成殿组成一封闭院落。重修时,两侧原本较为低矮的廊庑被加高,且与戟门分离,以备防火之需。
2.6.10.大成殿
济南府学文庙大成殿是济南市最大的单体古建筑,也是山东省境内现存最大的单檐庑殿顶古建筑之一,在中国各地文庙大成殿中的规模位列第三。大殿面阔九间,东西阔34.5米;进深四间,南北深13.9米;通高13.86米,面积约480平方米。单檐庑殿顶上,覆盖黄琉璃筒瓦,木架为抬梁式结构,柱有收分、侧角和升起,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点。檐下设斗栱,明间平身科两攒,其他间各一攒。斗栱和垫板绘有彩画。殿内采用减柱做法,顶部设天花,标高不同,其中明间和次间的天花较低,梢间和尽间的则较高。殿周东、西、北三面围以檐墙,南面前檐居中各间均为六抹头菱花隔扇门,唯两端尽间为菱花窗。
1950年代的大成殿和御碑亭大殿正中供奉孔子及四配像,顶部悬挂清帝题写匾额数块,皆毁于文革。2005年,一块清世宗御笔“生民未有”残匾被偶然发现。2009年9月,一尊高2.72米的新塑孔子像正式完成,之后还将重新安放四配和十二哲像,并在大成殿南侧的东西廊庑内安放孔子弟子塑像。
大成殿原坐落在宽阔的月臺上,随着岁月变迁,建筑已破损不堪,脊兽在文革中被砸毁,殿基也早與地面齊平,不复从前气势。重修时,工程人员采用了“落架抬升”的方式,即将大殿全部拆除并仔细标记构件,抬高地基,然后在原地尽量使用原物重建。重建后的大成殿,整体抬升了1.5米,重现当年的高峻。
大成殿前原有御碑亭两座,左右各一,六角形,黄琉璃瓦顶,康熙年间建,遗址、残碑尚存,已复原。在大成殿施工过程中,两尊驮碑石赑屃在殿前出土。
2.6.11.东西廊庑
东西廊庑是大成殿前左右的长排庑房,彼此相对,与大成门和大成殿围成封闭院落,廊庑内供奉孔子弟子。原廊庑建筑已于1950年代因年久失修而坍塌。2006年大修过程中,工程人员发现了其青砖铺就的基址,并据此重建。
2.6.12.明伦堂
重建中的明伦堂和尊经阁明伦堂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栱,施彩画,是文庙内专司教育之职的场所,体现了文庙的“庙学合一”。1950年代被小学拆除以修建教学楼。现已依照史料在大成殿北的原址上复建,并将作为一处国学讲堂。为此,内部采取减柱设计,以增加课堂空间。
2.6.13.尊经阁
.尊经阁是文庙存储经典之地。府学文庙尊经阁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曾藏有多通石碑,现已不存。1950年代,原尊经阁仅剩遗址。由于缺乏详细建筑规格资料,府学文庙维修工程指挥部于2008年起根据明代建筑的形制在原址稍偏南处进行了重建。建成之后的尊经阁是文庙内最高的建筑,并成为文庙以北的大明湖路上重要的景观。
-
2.7.匾额和碑刻
1950年代,文庙内尚存明、清碑碣27通,包括大成殿内匾额七块,明伦堂匾额一块及其它石刻数种。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文物大部分被毁。到1982年普查时,仅剩清同治间“重修济南府学文庙碑”和道光间“济南府学教授训导为禁约事碑”等寥寥几块幸存。
2.8.领你逛文庙
“大修文庙是惠泽当代、流芳百世的大好事!”
今天一大早,65岁的张大爷就从文化东路的家中赶到文庙,他说自己一直关心文庙等济南老建筑,从报纸上、电视上也看到一些文庙大修的消息,就是没有亲眼看看文庙的变化,今天一看修得既壮观又厚重,逛上一圈心情很是愉快。
今天上午,像张大爷一样来文庙游览的市民络绎不绝,其中不少市民是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在修复完毕的大成殿、御碑亭、屏门、戟门等建筑物前,都围着大批市民驻足观看并争相拍照留影。同时,今天在大成殿里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展、济南府学文庙维修过程展、济南近年来考古成就展、济南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等多个展板,这也吸引了大批市民围拢观看。
而在“保护济南文化遗产,守望泉城精神家园”签名活动条幅前,也聚满了一大批等待签名者。在大成殿门口桌子上,放有两本对文庙工程建设的建议簿,而里面写满了市民的殷切希望。此外,文物鉴定专家也来到文庙内,为广大市民进行了免费鉴宝,部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剧目也进行了展演。
据济南市文化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府学文庙大修工程自2005年9月开工,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各项分步工程基本按期完成。其间,府学文庙工程规划范围占地面积16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84.8平方米,其中修缮的文物建筑面积1395.4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45亿元。
截至目前,主要完成的工程项目有大成殿、西廊庑、廊庑的东西掖门、戟门、牺牲所、屏门、棂星门、中矩亭、大门、泮池、照壁,局部完成的项目有东廊庑、东西御碑亭、更衣所、中规亭,正在加工制作的项目有钟英坊、毓秀坊、明伦堂。按照计划,待大明湖路小学完成搬迁后,大成殿北面的明伦堂、尊经阁、四斋室等修复工程也将全面展开。
进大门
6月8日下午,记者沿着芙蓉街北行,来到东花墙子街的北侧、芙蓉街集贸市场的东端,在一个院子内有一个青砖红瓦的古建筑矗立眼前,这就是基本建成的府学文庙的大门,也是府学文庙的第一道门。大门的北侧是一处精致壮观的白色建筑物,这就是文庙的标志性建筑———棂星门,其重要性相当于天安门之于紫禁城,所以建筑档次很高,其修复是按照“规制如鲁”的原则进行的,即按照曲阜孔庙棂星门的尺寸来修复,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重现了原貌。其间,棂星门的主体石构件使用了质地坚硬、耐腐蚀的草白玉,并且聘请来自“雕刻之乡”河北曲阳的专家亲自安装雕刻。
棂星门的北侧区域仍在建设之中,所以院子的大门紧锁。记者只好从院子里出来,再沿着东花墙子街北行。其间,首先要路过景色宜人的泮池,整修过的泮池已经恢复了半月形状,这座济南最早的五孔石拱桥已经修复一新。再向北行,有条短街,因地处府学文庙东旁门里,故称庠门里。庠门里附近大明湖路小学的印刷厂内,就是府学文庙的其他主要建筑物所在的大院子。
看大成殿
进入这个大院子,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北侧的大成殿。远远看去,这座面阔九间、进深四间、气势雄伟的古建筑十分壮观、厚重。大成殿为孔庙之主殿,唐代称“文宣王殿”。“大成”乃因宋徽宗尊孔子为“集古圣贤之大成”而改名为大成殿,并御书匾额。该建筑2005年开始落架修建,本次修缮将室内坪标高抬升1.55米,现室外坪为原大殿室内坪。大成殿以北是大明湖路小学,今后该校将实施搬迁。
大成殿前,有两个新建的御碑亭。大成殿的东西两侧,是两排长长的房子,这就是东、西廊庑,是供奉孔门弟子及儒家历代先贤的地方。该建筑是2006年经考古发掘遗址后,参照相关考古资料在原址复原。
正对着大成殿的古建筑是戟门,又称大成门,在北宋初期仍称“仪门”。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因孔子“集古圣贤之大成”,文宣王殿改名为大成殿,而大成殿作为仪门的功能仍未更改,平时只走两侧的掖门,东称“全声”,西称“玉振”,只在祭孔大典时大成门才开。该建筑为在考古发掘的遗址上,参照相关资料在原址上复原。
到屏门
向南走又有一处大门——屏门,这是从大门进入文庙的第三道门,上世纪50年代本建筑的地上部分被迁建至大明湖南门。该建筑参照有关考古资料在原基础上按原形进行复原,东西两侧还拟恢复钟英坊、毓秀坊。
屏门东侧主体刚刚完工的建筑是更衣所,每年祭孔时,仪式十分庄严而隆重,主祭官于此更衣沐浴,斋宿三日。该建筑2006年进行落架维修。屏门西侧是基本建成的牺牲所,是祭孔大典上准备祭祀用品的场所,该建筑是根据史料记载,对称于更衣所在原址上进行复建。屏门再向南行,也是大门紧闭,院子外面就是泮池。
从大明湖路小学印刷厂大门里出来,再回到庠门里,有条东去的小胡同,叫做轱辘把子街,沿着这条小街可以走到“老济南”最具代表性的街道——曲水亭街。
一个“老济南”的文庙情结
1962年,李铭出生在与府学文庙同在济南老城区内的宽厚所街。1970年,8岁的小学生李铭经常到府学文庙的大成殿参加学校的大会,那时大成殿基本上算是历下区教育系统的一个大礼堂。大学毕业后,李铭开始致力于保护府学文庙等济南古建筑,目前他已经是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古专家。说起文庙,在济南土生土长的45岁的李铭感慨颇多,因为他对文庙寄托了太多的感情因素。
“文庙是最能代表咱‘老济南’特色的古建筑群,它让济南成了一个有历史的、有文化味的城市!”谈起文庙,李铭总是情绪饱满。在李铭的眼中,府学文庙这片区域是最能代表济南泉文化的历史街区。
“看到大成殿都快塌了,心里真是不好受啊!”李铭说,2003年,几乎坍塌的大成殿开始“抢救式”的维修。令他兴奋不已的是,2005年9月10日,也就是在“教师节”那一天,千年文庙的“千年大修”正式动工。
“一个有历史文化的城市是值得历史尊重的!”结束采访时,李铭的这句动情的话让记者感触颇多。
本报记者 尹玉涛 实习生 周丹
文庙大修历程
北宋熙宁年间(1069年-1077年),济南府学文庙始建。
解放后,文庙内的众多碑刻流失。
2003年2月,在济南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应该尽早修复文庙。
2004年,济南市相关部门开始制订府学文庙修复方案。2005年9月10日,府学文庙千年大修工程终于正式启动。
2005年9月,工作人员对大成殿进行了“屋面考古”。
2006年7月,考古专家在大成殿西侧挖掘出廊庑遗迹。
2007年4月,文庙大成殿进入最后的地面铺装工序。
2007年6月9日,大成殿以南的主体建筑完工,并对公众开放一天。
济南文庙里的宝在哪里呢?今天上午,记者再一次来到位于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内的大成殿,但见殿内堆放着杂木杂物,不见宝的踪影。只有在大成殿前的学校操场上看到了两个(龟型碑座)。碑座长约2米,宽约1米,其中一龟型碑座的首和胫已经断裂。
3.1.棂星门
宝归何处?“济南大明湖公园南门,竖有一座由12根斜柱支撑着的三阶式错落坊顶的牌坊,顶覆黄色琉璃瓦,檐下云头斗拱承托,额枋彩绘‘旭日云鹤’、‘金龙戏珠’、‘西番莲’等图案,其古朴精美的形象让人叫绝。这个牌坊是由1952年府学文庙的棂星门迁建而来。”

3.3.宣圣遗像
济南市博物馆退休学者韩明祥说,济南博物馆门厅里陈列着的有“吴带当风”之画韵的“宣圣遗像”(孔子画像),也来自文庙。1991年初,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在大成殿四周砌筑安全围墙时,挖出了这块卧埋于土中的孔子画像碑。该碑原立于大成殿中。《山东通志》、《济南金石志》也有记载。
“最让人惋惜的是,有些文物遭到破坏,有些已不知去向!”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处长刘伯勤动情地说。据介绍,20世纪50年代,文庙内尚存明清碑碣27通,大殿内匾额7块,明伦堂匾额1块,其它石刻数种;到了1982年再次普查时,仅存清同治年间“重修济南府学文庙碑”和清道光年间“济南府学教授训导为禁约事碑”等几通碑刻。这些碑、匾、石刻在“文革”中毁坏了大部分,但也有一些至今下落不明。
“那么多文物出自文庙,使其自身价值更加得以彰显,更能说明其深蕴的价值。”济南大学教授徐北文说。他认为,文庙齐鲁独有,政府应该尽快拨专款修缮。福州文庙1999年开始修缮,一、二期工程投入了400多万元,去年已经向游人开放。从历史、考古、艺术价值上,福州文庙还不及济南府学文庙。在谈及当前文庙不堪风雨、摇摇欲坠的境况时,徐北文认为,应该“先救命,后治病”,可以设法先遮风挡雨或小修的办法,然后再考虑具体修缮措施,以确保我们珍贵的文庙别在风雨中倒塌。
五、文庙北门
府学文庙东侧是东花墙子街,她北起轱辘把子街西口,南止马市街北口,东临曲水亭街,西临西花墙子街。此街原是府学的院墙,该墙是砖砌的图案花样,俗称花墙子,此街因在东花墙子之外而得名。
七、庠门里
沿东花墙子街北行不远,与之衔接的是庠门里,这条古街的名称来源于府学,旧时府学称郡庠,郡庠之门又称庠门。
八、已难以重建的府学文庙的崇圣祠与魁星楼
一直以来,笔者都在查找该古庙的资料。不久前,阅《历城县志》方知道,当年上学的大明湖幼儿园原是府文庙的启圣祠(崇圣祠),院中的小河名玉带河:“启圣祠,在庙东,前为玉带河,左为文昌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