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萨小记(23)保留曲目(上)
(2023-03-24 15:58:29)
标签:
调式乐理萨克斯文化即兴演奏 |
分类: 记录 |
学萨学到这个份上,好像得有几首像样的曲子,自己吹得顺嘴,节奏、音准都不错,音色也还漂亮,所谓已经吹出点感觉来的曲子,这些天,我在一直在问自己,这样的曲子,在我,有吗?
我回答自己,有的。当然,这样说的前提是,标准不能太高,与那些高手相比,或者在正式演出场所所听到的那样,自然咱是比不上的,说白了,也就是自己抬高自己,自我感觉良好,臭美罢了。
我梳理了一下,大约这几首曲子算是自己拿得出手的:
最早的是《梦中的额吉》。这是我最早学会的能够合着伴奏完整吹下来,而且像模像样的曲子。我很喜欢草原曲风的歌曲,这首曲子让感觉到了蒙古族歌曲的味道。我很喜欢吹这个曲子,大半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吹这个曲子,而且一般都是最后压轴吹,这个曲子吹完,这一天的音乐时间也就结束了。这个曲子难度其实不高,旋律相对来说技巧性不大,但是,要吹出草原的辽远深情,还是需要仔细体悟和参透的。现在因为都在学习新曲,不能每天都演奏一遍,但是,只要有时间,主要是嘴唇还吃得消的话(顺便说一下,即便到现在,学了一年了,我每天吹萨克斯时间长了,吹得比较认真的话,嘴唇还是会累,会疼)我还是会吹一吹这个曲子。
说到《梦中的额吉》还必须提到一个曲子《望春风》。我并没有把这个曲子列到我的保留曲目中,我感觉我吹得不够好。我之所以要提一提这个曲子,主要是这个曲子是我最早会吹的完整的曲子,与《梦中的额吉》一样,一般每天吹的最后两个曲子就是这两首。我之所以说这个曲子我吹的还不太满意,可能与它的曲风有点关系,我后来才知道,这个曲子改编自台湾流行歌曲,算是华语歌曲的经典,邓丽君当年就唱过,可见这个曲子有年头了。一开始我还挺喜欢,不然也不可能最早学它,但是,后来越吹好像越没有感觉,技巧上没有问题了,整个曲子反倒是越来越陌生了。
第二个保留曲目应该是《蒙古人》了。这也是草原曲风的歌曲,腾格尔原唱。我之所以把这个曲子列为保留,一部分原因是我第一次能够在演奏中,加进去一些技巧,特别是它的第一句,我自己感觉加了颤音等手法,显得生动有味道多了。这些颤音我没有借鉴谁的演奏版本,完全是我自己琢磨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点灵感,就是吹着吹着突然觉得第一句里面在几个地方可以修饰一下,于是吹出来感觉就不一样了。
接下来的第三首保留曲目得算是《下雨的时候》。这是一首神秘园的乐曲,深情,委婉,悠长。这个曲子乐句相对比较简单,但是,越是简单的曲子,演奏起来越难,要是找不到感觉,简单的曲子就会显得寡淡无趣。前面提到的《望春风》对我而言可能就是这样的情况。《下雨的时候》节奏比较慢,乐句也比较长,舒缓的节奏让我们有更多想象理解体悟的空间,也比较考验演奏者对声音稳定性的把控能力和对乐曲灵魂的理解解析能力。比如倍高音的DO,有六拍,要是气息不稳的话,整个曲子就失去了张力了。另外,这个曲子的伴奏也很有特点,有些节奏让演奏者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这使得曲子演奏起来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好像有点即兴演奏的感觉,一旦我们沉浸其中,找到感觉,会让自己进入一个很有趣的境界。
说到即兴演奏,这是这几天让我最兴奋的事情。这是我演奏新学会的曲子《雪落下的声音》突发的灵感和想象。这首曲子是我偶然在抖音上听到的,好听有味,我就尝试着跟着动态乐谱学习,旋律不复杂,我学的也很快。慢慢地吹了几遍,就顺下来了,越吹越觉得好听,有些迷醉。我一共扒下来三段这个曲子不同版本。第一段是动态乐谱,第二段是一位帅小伙在午夜飘着雪花的街头演奏这个曲子,第三段则纯粹的降E伴奏曲。我先是跟着动态乐谱学,后来自己会了,就合着伴奏吹。一开始,那段现场演奏的版本我是纯粹作欣赏的,有一次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跟着这个视频演奏,吹着吹着,突然,有了全新的体验。有些地方我是跟着它吹,它吹一句,我吹一句,像是摹吹。有的地方则是合吹,完全同步合奏。还有一些地方,没有按照乐谱,也没有按照他的节奏,自由发挥,即兴演奏。当然,这个所谓的自由发挥其实是一开始我没有能够跟上他的节拍,或者我忘记了乐谱该怎么吹,就灵机一动,按照自己对这个曲子的理解,随意演奏的。后来我突然醒悟,这不就是即兴演奏吗?
这个发现,让我顿然来了精神,异常兴奋。我好像突然觉得自己怎么一下子就有了作曲家的天赋?突然开窍了?(一笑)
不管怎么说,那种天马行空,自由想象,沉醉其中,痴迷阑珊的感觉,真的很好。
当然,演奏过后,冷静下来,我还是会思考,真正的所谓即兴演奏可能还不是那么简单,应该还是必须遵循一些最基本的乐理的,包括调式转换,包括和弦,包括情感的处理等等,那些东西我现在不懂,不等于它不存在,我现在属于乱奏瞎搅和,如果说听上去还不错,那属于误打误撞。
好在这可能是个一个好的开端,慢慢在乐理学习上精进了,可能就会得到理性的自由王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