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萨小记(八)同学之间

(2022-11-23 19:59:34)
标签:

乐感

萨克斯

五线谱

音乐

小班

分类: 记录

老年大学学习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多交一些同好朋友。大家退休之前所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在这个萨克斯班,有教师,医生,群文工作者,官员,工人等等。我的职业是记者,但是在班里居然被认为是当官的,一位同学倒是心直口快,她说一看就知道你是一个老干部,哈,我也不知道我身上那块地方透出老干部的气息。当然,即便是真的是领导干部,这会儿都已经退休赋闲了,来到这里,大家也都一样是个学生,谁也不会把自己还当作领导,端起架子。你要是把自己还当回事,可没有尿你。上学期我在另外一个班,里面还真的有一位当过市政协副主席的女领导,要是不说,谁也看不出来她是市里的领导。她本来就很平易近人,这个时候就更加的与普通人无两样,坐在第一排,带着老花镜,认真地记着笔记,我看这样也很自在的。


还有就是同学之间年龄差距不大,没有特别年纪大的,大概都在60--65岁的样子,这与书画班的不太相同,那些班里,我去看过,好像有年纪很大的学员。


我们这个基础班是新开的,才上了78次课,平时除了上课之前和课间休息、班级群里会有一些聊天交流之外,平时就不太有更多交集了,彼此陌生,性格脾气各方面也都不了解。


我有几位熟悉一点的,算是先前就认识。一位是朋友的朋友,而且他老婆和我老婆居然还是高中同学。另外一位有点复杂,居然是我几十年前的一位采访对象,市文化馆的干部。大概是1999年左右,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我们在新闻联播里开了一个新闻小专栏--老照片里看巨变。当时我们征集到一张老照片,拍摄的是60年代文艺宣传队下乡演出时的情景。为了了解情况,我们找到了照片里跳舞的小姑娘也就是这位同学。她为我们讲述了当年演出的情况,具体内容我已经忘记了,但还记得在采访现场,她为我们还原了照片里的那个舞蹈动作,动作的名称我还记得,叫顺风旗。不知道这个名称是正规的术语还是约定俗成的叫法。我做了几十年的采访记者,采访过的人和事当然很多,对采访小细节能够记忆得这么清楚的,倒是不多。没想到几十年之后,我们又成了同学。。


同学之间的交流,当然基本上都还局限于学萨上,彼此不熟络,交流其他内容就有了突兀。这些天,大家说得比较多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效率,尽快地掌握技巧。自然,这方面,因为每个人的基本条件不一样,学习方法有差别,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认真程度各异,对老师讲授内容的接受理解程度很不同,所以到目前为止的掌握程度也就拉开了距离。有几位学得认真,加上此前可能有过学习的基础,上手就快些,好像已经能够吹一些简单的曲子。还有一些好像还基本上没有摸到门,吹起来老是啸叫,摁键找不着,动作很生疏。我大概属于中不留,不算拔尖,也不算落后。


那些落在后面的同学有点着急,甚至流露出能不能坚持下去的畏难情绪。他们说,太难了,听不懂,也掌握不起来了,往往学了这个,忘记了那个,前面明明已经会了,转眼又忘记了。没有进步,好像黑瞎子掰玉米棒子,手上抓到的,永远只有可怜兮兮的那一个。有心打退堂鼓,但是又觉得已经买了萨克斯了,好几千大洋,也报了名交了学费,要是这时候就放弃,钱就白花了,可惜。看在钱的份上,还是继续下去吧。。


大概也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有些同学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他们认为班级人人太多是主要原因,老师顾不过来,所以必须想办法找小班,听说婺城区老年大学的萨克斯班只有78个人,是不是可以转学到那边去,因为那个班的老师就是咱们现在的老师,进度也差不多,要是能够转进去,也不耽误学习。不过,这个办法,好像可能性不大,那边接收的可能性很小---有同学还真的试过。


另外一些同学想的办法就是搞一个校外小班,自愿组合,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住下来,边游山玩水,边学萨克斯,还可以乘机联络感情,找点乐趣。前面说的那位搞舞蹈的同学就是积极倡导者,她说住的地方她来联系,周边的民宿她很熟悉,因为她经常出门。


这个办法不错,我跟他们说,要是都是咱们这样的小白出门聚在一块,游玩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想提高点萨克斯的演奏水平,怕是还需要师资,不然不懂遇上不懂,一群小白凑一起,谁也搞不懂,最后乱成一团,不会有长进。这事可能得等到大家都有了一点演奏水平,能够吹上几个曲子了,再聚起来,或者早到合适的能够辅导的老师,哪怕不是专业的老师,只要比我们水平高,能够指点我们的就行。


这事情看起来挺好,说起来也简单,但是真要操作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这必须是个小圈子,在班里同学中找到合适的人选。所谓合适,一是得愿意参加,真心诚意来,不能勉强。二是必须得合群,有些人生性孤僻,不善与人交际,有的人脾气个色,动不动就甩脸子找别扭,这样的人哪怕个别,也容易搞得全体不开心不愉快。所以,参加这样的小圈子,选对人很重要,不然,够麻烦的。其次,要有人牵头。这个人很重要。可能一说起来,大家都说好的,会参加,但是大家又都在观望,不愿意自己来挑头,最好是有人张罗,有人忙前忙后,自己只愿意吃个现成饭,办个简单事,要是出钱出力担责任,宁可不参加。当然,说这个人很重要,还有一点,那就是这个人不但要有心做,还得有力做,以前我们也遇上类似的情况,有人很热心,事情没少干,但是都干得不利索,不妥帖,典型的吃力不讨好。你得承认,一个人的能力是有大有小的,有的人有自知之明,有的人空有一腔热血。要是遇上这样的人,也是会落下很多后遗症的。第三,这事还得得到学校的同意。一般来说,学校对这样的活动是不赞成的。因为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学校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假如我们没有得到学校的同意,那叫擅自行动,出了问题学校概不负责。当然,我们也可以不向学校请示或者报备,但是,这就得由组织的人牵头者担责。此外,前面说的找个能够指导我们的人,也不一定很容易,愿意来的,不一定教得了,教得了的又不愿意来,不上不下的来了作用也不大。


可能再过一段时间,这事办起来,兴许会容易起来。时间长了,大家彼此相互熟悉起来,甚至有了一些同学的情分,相互没有那么的隔阂,这样的话,希望在课堂之外再聚聚的愿望会更加强烈一点。再说,学到一定的水平,大家相互之间可以在不用老师的情况下自己交流学习体会,彼此切磋,介绍经验,找出问题。


你看,老头老太学点东西,也真够费劲的,不过,这一切,也挺有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