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古民居

标签:
河阳古民居文保旅游文化 |
分类: 旅游 |
央视《中国影像方志》节目浙江卷的缙云篇,里面提到了一个叫河阳的古民居,看上去不错,趁着周末天气不错,去看看。
百度上说,河阳古民居始建于五代末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水系、道路基本保持着元代村庄设计特色,有十座古祠堂,五座古庙宇,百栋旧宅弟共1500余间。
河阳村村名的来历有点意思。河阳朱氏始祖吴越国掌书记朱清源、朱清渊兄弟原籍山东濮阳,后迁徙到河南信阳。兄弟俩自幼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唐末为避战乱他们到了浙江杭州。 当时杭州属吴越国,吴越皇帝钱武肃王听说朱清源学问渊博,口才出众,遂聘他为掌书记。武肃王病故,兵争四起,兄弟俩决定韬光养晦,先隐居,以待天下清。于是朱家兄弟漫游括苍之缙云,见此地山水秀丽,于是就落地而居。为使朱氏后裔不忘祖宗之本,取河南信阳各一字而名“河阳”。
河阳古民居保存的还比较原始,有修缮,但不是太离谱。包括“园洞门”“马头墙”“公济桥” “十八间”“耕读家风”院门额,鹅卵石铺就的村巷地面等等,灰黄的色调,浓重的建筑风格等,都很有乡土气。
元代河阳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八士门”。 朱氏历代祖先以耕读传家,人才辈出,宋元两代曾出八位进士,相传“八士门”就是为此而建。“八士门”为河阳村正大门。央视《中国影像方志》拍摄了在此地举行的长桌宴。据说当年八位进士中的朱绂、朱绶兄弟回乡时,就曾摆过这样的宴席款待乡亲。
央视纪录片的重现了穿过八士门,乡亲们在老街上觥筹交错,把酒言欢的场景,甚是有趣。可惜,我们去时,这条老街很是寂寥,整条街只有一两家店铺开着,也无有什么游客来往。一个在此玩耍的小女孩进入我们的视线,她很开心地对着镜头比划着V字手势,那一刻,古街在我们眼前生动了起来。。。
我们又去了村口的古桥。旁边的牌子显示,这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禁止一起机动车行驶。古桥很有年代感,不论是桥面的石板还是两侧的栏杆,岁月修蚀留下斑驳痕迹。桥北头一端的台阶已经长满了野草,衰败的草丛中伸出一枝凌霄花,花朵的橙红色在一片灰色、暗绿色中,显得很亮眼。
桥在,流水依旧,独自开放的花朵,调整着此地岁月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