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收听。。。

标签:
皮具时尚手工文化娱乐 |
分类: 文化 |
喜欢在做一件事情时,随手打开手机听点什么,用一个时髦的词说是伴随收听,其实就是听个响儿,做个伴,省得干活时寂寞单调。。。
这些年开始做皮具,听得更勤了。每天到了工作间,第一件事情是开灯,第二件事大约就是打开手机的蜻蜓FM,随手连接上蓝牙音箱,然后开始玩皮。。。
一定要有伴随收听的声音,至于听的内容,却不一定,比较随意,比较杂。小说连播,评书,相声,电影录音剪辑,公开课,音乐节目,访谈节目等等。
没有做过统计,收听最多的到底是什么。随便说说吧。
评书应该是我听得比较多的。评书里面我喜欢单田芳和袁阔成的,其实我很想找到王刚播讲的评书,对他播讲的经典作品《夜幕下的哈尔滨》印象太深刻了。但是,这些年,“和珅”好像不太涉足播讲评书了,搜遍百度,似乎只有《红顶商人胡雪岩》一部,有些遗憾。其他的评书大家刘兰芳、连丽如、田连元等则听得不多。其实,就内容而言,这些评书作品虽然也有一些现代题材的内容,但大多数是传统题材的,有些老旧,听得多了,有些疲劳。
第二个比较多的内容是相声。听相声自然以郭德纲为主,但是,他的相声更新较慢,听来听去老是那么几段。而且,他的作品听起来热闹,包袱挺多挺响亮,但是我有点不喜欢他的为人,在我眼里,他是属于那种艺高德不馨的那种,听他的相声内心多少有些抗拒。
近来我开始慢慢喜欢上知识类的东西,比如大学公开课的内容,还有央视百家讲坛。
其实,作为伴随收听,有时候是纯粹作为背景音,它播它的,我干我的,播什么不重要,听不听得进去更是难说。这样一来,要听知识类的东西,似乎就有点矛盾。但是我还就是这样听了,而且觉得也是收听有益的。这里,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玩皮有一个简单重复的劳动,技术含量不高,不需要耗费脑力的,比如大部分缝线、封边等,尤其是当技术熟练之后,基本上也是机械的动作。当完成一些熟练的固定程式的动作时,我是下意识的,并不用费脑筋琢磨,可以腾出脑力听课,这样的一心两用,还是互不耽误的。二是作为伴随收听,碎片化情况一定存在,我不可能系统地科学地完整地去学习一门学科,但是老师讲课中某些有趣的、重要的、我似曾相识的知识点,自然而然会吸引我加以特别关注。就是听到一点算一点,知道一点算一点,捡到一点算一点。其余的,就无声滑过了。比如,我很喜欢听讲述历史的百家讲坛,蒙曼,阎崇年,王立群,于丹,纪连海等等都喜欢听。能够记住其中的一些故事,就算是得了教益了。
著名的易中天的课,我也听过,却很少,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大概是对这个被誉为学术超男有成见吧。
像高晓松这样的大咖,其实我对他的看法一开始并不高,大约是他酒驾的事情让我对他有了成见,后来听他的内容又对他的多少有些卖弄的口气有些腹诽,但是,后来慢慢慢慢听多了有了些改变,在我看来,这厮的确有才,肚腩宽绰,原先我以为他只是个好显摆并无多少墨水和修养的人,后来通过奇葩说,通过晓说等节目,发现他知识储备丰富,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这不是靠一时半会儿的临上节目前恶补能够做到的,这就让我对他的好感大增。
我喜欢听的比较多的还有一个特殊的内容,电影录音剪辑。这大概其他人很少听,但我乐此不疲。以前没有电视网络的时代,我喜欢抱着收音机听电影,后来有了录音机,我就买了很多卡式带继续听,后来有了PC机在网络上听,现在的手机则更加方便。不过,电影录音剪辑的资源很有限,我选择的题材又偏窄,很多电影我不想听,想听喜欢听的,也就那么几部,所以就翻来覆去地听。比如《阳光下的罪恶》《尼罗河上的惨案》《追捕》《海狼》《虎口脱险》《甲方乙方》《非诚勿扰》《廊桥遗梦》等,我都不知道听了几遍了。有时候,已经不听内容,纯粹只是想听听毕克、尚华、童自荣、乔榛、丁建华、李梓等等大咖的声音。
音乐节目我也听,但因为网络上现在有版权的限制,想听的也听不到,能够听的又不喜欢。
虽然是伴随收听,说起来有个声响动静就可以了,但是,偏偏我这个人是处女座的,有时候会较真,对一些音质不好的东西,会自然屏蔽,为了听到好的声音,我专门使用了外接的蓝牙音箱。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换了四只蓝牙音箱了,大概是质量太差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