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门玩 别手欠。。

(2017-07-03 15:47:56)
标签:

摔断30万手镯

游客

旅游

碰瓷

诚信

分类: 观察


我都不想再说云南游客摔断
30万玉镯的事情了。




说那个倒霉的大姐吗?人家都被吓晕了,再要指指点点,显得不太厚道。



出门玩 <wbr>别手欠。。



说那些臭奸商吗?无商不奸,不管怎么样,骂他们几句,大抵是没有错的,至少可以借此出出自己的恶气。游客摔断30万玉镯的事情出来,成了消费者,尤其是有过被坑被宰又无处伸冤的顾客吐槽乃至泄愤的焦点。要是再说,无非也就那么几句,别无新意。




说云南的旅游以及购物的大环境吗?这些年的确被诟病很多,包括黑导游骂人,包括景点强制购物,包括景点硬件设置落后服务欠规范等等,前些年黑导游骂人的事件,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老实说,从媒体披露来看,有喜有忧。进步改善自然是有的,特别是硬件上,法律条文的规范上,足见各方的努力。但是,恶性事件依然有,在新媒体时代,这样的事件被迅速荡漾开去,而且有的发酵,有的升级,所以尽管可能事件的数量级减少了,但是负面的影响有可能更加扩大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很有值得深究的余地,但是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不说也罢。何况,对各地各个风景区的任何时候来说,软硬件提档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借着游客摔断
30万玉镯的事情来说事,恐怕也不一定说不到关节点上。




还是要说,那就说说网上热评中的碰瓷吧。网民们义愤填膺的热议中,很多都在抨击无良商家在玩碰瓷。那意思很简单,商家开放式的摊位,标价
30万的玉镯就随意摆放在随手可取的位置,明摆着就是设了一个陷阱,让顾客去钻。




我不太同意这样的观点。




真正的“碰瓷”据说是清末没落八旗子弟玩的把戏。他们手捧“名贵”瓷器,走街串巷,瞅准机会,故意让行驶的马车不小心“碰”他一下,手中的瓷器随即落地摔碎,就此,他们要求车主给予高价赔偿。




这样看来,所谓的碰瓷,一要有动机,二要有行动。想钱想疯了,采取一切卑劣手段讹钱,这样的商家的确有,但是不多,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具体到这个事件中的人,说他有这样的动机,显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最直接的证据就看他们的行动。真正的碰瓷有一个明显的动作,就是故意让自己被撞一下,这个看似被动实则自主的举动,虽然有技巧高下之分,但都必须要有被撞那一下,否则不成其为碰瓷。




我们翻看了云南游客摔断
30万玉镯事件中的监控镜头。当那位倒霉大姐走过这个摊位时,两位店小二貌似在顾自聊天,至少她们的目光并没有专门对着倒霉大姐。是那位倒霉大姐走过,自己拿起玉镯伸手试戴,在摘下时,好死不死,脱手摔断。从这个画面判断,店小二并没有主动做什么动作,这就不符合碰瓷的情况。你可以说商家黑心虚抬价格,18万说成30万,而且18万还可以再减,这样的价格哪有诚信可言;你可以说商家管理很低级,那么贵重的东西随手就摆放在敞开的摊位上,而不是放在铺满金丝绒的托盘上,店里也没有厚实的地毯,店小二也没有提醒并指导顾客怎么保证商品的安全。你还可以指责商家很多,但是,说商家这一次是在碰瓷,有点不公平。




再说说顾客的手欠吧。




很多出门游玩的顾客,往往手欠。在一些高端的商店,明标着贵重物品请勿触碰,可有些顾客却偏要上去摸一摸。有些机械操作的按钮说好不能动,可是有些顾客却偏要去试探试验一番,以致酿成大祸。还有就是我们有时候的确会莫名其妙的手痒痒,忍不住要动动手,最后造成一些大大小小的麻烦。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居多。我小时候,对有一件事记忆深刻。那时应该还是小学生,出外参观一个陶瓷厂拉胚的车间,工人师傅用一块块泥巴拉成一只只碗胚,觉得很神奇,看到刚刚拉胚成型碗一字排开,我就忍不住用手去摸,谁知道一碰就破碎了。当然,我没有被吓晕,不过着实有点害怕,不知道要不要赔钱。好在那位拉胚的大姐姐回头看了一眼,把破碗随手一扔,毫无责怪的意思。我一方面感激那位美丽的拉胚大姐,另一方面在强烈自责,不该动手我随便动手,真是手欠。




我知道我说的手欠和云南游客摔断
30万玉镯的案例有点远,因为那位倒霉大姐还不仅仅是手欠的问题。我们说手欠这样的习惯不好,是因为手欠最大的问题是当事人不知道他伸手以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他对自己动作的作用、程度、方式是缺乏掌控能力的,所以他对结果也是无知的。那位大姐,的确没有预见到她这一伸手可能会有价值十几万的后果。




所以,我们忠告:出门在外,别手欠,手欠有麻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