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四):安阳殷墟访古

标签:
安阳殷墟甲骨文司母戊鼎文化传承旅游 |
分类: 旅游 |
访古,殷墟得去。离开林州去到安阳,距离很近,只有60公里左右。
殷墟,古称“北蒙”,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这次,我们去了前两个,后面这个洹北商城遗址被略过了。
殷墟声名鹊起,源于20世纪初这里发掘出了甲骨文。同时,它出土的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2006年7月,殷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首先来到了殷墟王陵遗址。它的名气很大,但是门面却很平常。它的名气主要来源于那个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国之重器就出土于此。原鼎是1939年3月出土的,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这个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
围绕这只大鼎,有着很多传奇的故事,包括出土后被侵华日军觊觎想强抢,村民们为护鼎想砸碎最后不能,最后只得整体再埋入地下直到光复。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原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最后只能滞留南京飞机场。当然,最有趣的还是此鼎的改名。据说最初给此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定名为司母戊,意为祭奠母亲戊。后有学者认为司应为后,乃尊称,意为将此鼎祭献尊贵的母亲大人。目前这个观点被大多数学者认可,所以,在2011年国家博物新馆落成之时,此鼎迁入并重新命名为后母戊鼎。不过,吊诡的是,在安阳,不论是鼎出土的王陵遗址,还是殷墟博物苑、中国文字博物馆都依然坚称司母戊鼎。这样,同一件宝物的释名却出现了国博称“后母戊鼎”,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仍称“司母戊鼎”的尴尬局面。
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喜欢这个鼎,虽然在安阳我们只能看到它的复制品,其真身本尊在国博,但是按照1:1复制的展品已经足够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撼,为之倾倒。为此,我在安阳的中国唯一一家以文字为内容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里,买了一个按照1:9复制的司母戊鼎,留作纪念。这是我此次“豫”见之旅买下的第二件纪念品。
殷墟博物馆是一个半下沉式的博物馆,据说占地有5000多平米。进内后往下走过一段被称为时间走廊的甬道,来到主题水院,里面盛放着一个硕大的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再往里走,包括了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等展厅,里面的宝贝那叫一个琳琅满目,真的看不过来。
对没有看过甲骨文实物的人来说,第一次接触刻着文字的甲骨,会有意外的惊喜,没想到那些会那么小,上面的甲骨文笔画是那么细,字是那么小。我以前也临摹过甲骨文,也篆刻过甲骨文的印章,看着这些必须借助放大镜才能辨认的甲骨文,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种感觉,在翌日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见到那么多龟甲和兽骨,看到那些笔画瘦细的文字时,尤为强烈。
甲骨文距今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迄今在安阳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从中能够辨认的字有2800多个。就字体形式而言,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被称为“最早的汉字”。就内容而言,它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甲骨文是书法摹写和创作的主要体例之一,偏好者众。研究者认为,甲骨文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了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安阳那个门前立着一个大大的“字”甲骨文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也让我们惊艳其良好的设计感和丰富的专业内容。这里,详尽而专业地介绍了甲骨文起源,金文、简牍、帛书,刻石、玺印、秦隶等种种文字的缘由和发展,介绍了秦代统一文字过程。这样的专业博物馆,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它对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