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豫”见(二):险在挂壁

(2017-05-29 00:29:57)
标签:

郭亮村

挂壁公路

影视基地

经营旅游

天险

分类: 旅游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现在已经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说河南郭亮村和它的挂壁公路的,但是,实话说,走一趟挂壁公路,一直在心里牵挂着,总希望早点了此心愿。都说天增岁月人增寿,这是祝福祝愿的好话,但是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这不光是一种祝福,更是一种提醒:要做某些事情得趁早。对喜欢自驾出行喜欢旅游的人来说,挑战极限探险猎奇,就有了更多的急迫感。不然,定会后悔。这样的感觉自从去年下半年去了天险华山之后,愈加强烈。因为在那条天险栈道面前,我无论如何也不敢再做走一遭的尝试,真的已经过了那个年龄那个体力那个心气了。挑战极限不光要勇气,还要在一定的身体允许范围内。在我看来,所谓的挑战极限,应该是评估了自己的潜能的前提下,再做出的冒险的举动,也就是说,在做出那样的行动之前,我是有信心完成的,如果明知没有这样的可能性,或者成功的机率很低,还要去做,那就是盲目的冒险,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家人的不负责任。这不是胆小畏缩,也不是要面子的借口,我想对我而言,是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做出的理智决定。尽管这样的决定会很无奈,也会有很多遗憾,比如,走了华山天险栈道之前,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眼,这肯定是遗憾,但是我不后悔。

 

我们说了,闻听河南万仙山景区的郭亮村以挂壁公路很早,早些年就想去,前年和去年,分别有一次机会和朋友们同行前往。一次是大学同学单位的旅行社,组织了一次挂壁公路自驾之旅。据说可以将自己的车子直接开上去。我当时是心动了一下的,后来不知何故未能成行,甚是遗憾。另一次是去年,朋友一家动议去郭亮村,约我去行走挂壁公路,虽然不知道能不能自驾上去,但心里还是想去的。后来,因为家有变故,又与挂壁公路失之交臂。看着同学好友们发回来的照片和游记,思量着多年的夙愿,两次的错过,不但未能消散去那里的念头,对它更加饥渴。

 

我们是在周六出发,周日到了开封,住了一宿。到了周一才上郭亮。这样的安排,是想错开周末游客高峰,上山会更加方便些,说不定游客少了,我们能够把自己的车子开上去。事实证明,这是一厢情愿,我们想多了。

 

到了景区游客中心,我们被告知,自驾车上山绝无可能,门都没有,必须将车子停在停车场,然后乘景区摆渡车上去。同学好友说的攻略都不好使。我们当然不死心,在停车场,我们与几位当地村民在磨叽,她们说你们的车停在下面,可以乘她们村民的车上去,只要花200元钱,我们不干,说我们来了就是开自己的车上去,要是能够让开自己的车,钱不是问题。几个大嫂不死心,劝说,坐我们的车,到了挂壁公路那一段,让你们自己开就是。我们说这不是一回事,开你们的车我们更加不放心。其中一位大嫂就假装打电话,说联系下领导,看能不能行个方便。我们知道她们大概也没有那个特权没那个能耐,只是在忽悠我们吊我们的胃口而已。

 

折腾半天,我们实在没辙了,就只好将车子停好,收拾收拾,背起摄影包,登上了摆渡车。

 

说到这里,该介绍下这个挂壁公路和郭亮村了。郭亮村景区在万仙山景区内,这个景区属河南省辉县。郭亮景区包括我们说的郭亮村和挂壁公路,所谓挂壁公路当地人称郭亮洞。据说,当年郭亮村的村民为了打通下山的公路,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个山洞,因为这个山洞沿着绝壁而凿,所以,有些地方在山体里面,有几个地方又在绝壁露出来,就好像是谁拿神力巨笔在绝壁上划拉一笔,切出一条公路来,从远处看,露出来的公路像一个个长条形的窗口,整个挂壁公路像是在绝壁上划出的一条短短续续的虚线,它与万仞绝壁莽荒苍凉的岩石肌理,万仙山连绵起伏的苍翠山峦组成了太行山脉特有的雄浑壮阔景色。

 

当我们走过郭亮洞,登上郭亮村对面山梁眺望挂壁公路全景时,那一刻,我们被眼前的景色折服,叹为观止。也多少弥补了未能亲自驾车穿过郭亮洞的遗憾。

 

说到未能自驾上山,得多说几句。事实上,我们坐摆渡车上山,到了郭亮洞,也就是挂壁公路那一段,摆渡车司机在提醒我们,是这郭亮洞洞口下车穿过挂壁公路上山,还是继续坐摆渡车直达郭亮村。这是有选择的。继续坐车,可以体验行驶在挂壁公路上的乐趣,但是,对郭亮洞的直观感受以及周边景色就错过了。我们一开始是想继续坐车上去,但是后来看到大家都下车了,我们也就跟着下去走走,这一走,我们有了全新体验,庆幸自己选择对了。在郭亮洞穿行,抚摸当年被那几位老村民凭着愚公精神的一凿一凿辟石开出来的山洞洞壁,探身望上瞰下,依稀觉得自己也被挂在了悬崖绝壁之上,再回身看着一辆辆汽车擦着自己的身边而过,那种特有的惊险刺激,确实少有。

 

行走在郭亮洞,除了不断地拍照留影,我的思绪连绵不断。郭亮村的先民们来到了这样的地方扎根,生息繁衍,一定有他的道理,简单地认识,就是恶劣艰难的周遭环境比起其他的因素来,肯定还是要更容易接受些,比如避开赋税,比如瘟疫,比如战乱,比如仇杀等等。传统农耕社会的自给自足又使得可以让自己独立于外界而苟活,甚至可以活得富足乃至滋润。虽然也有不便之艰难,但是,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又打消了他们离开故土,改变生活状况的念头。岁月沧桑,时代更迭,直到近代,村民们真正觉得与世隔绝的艰难,于是他们有了凿山穿洞,打开通往外界山门的念头。这种不变与变,不通与通,是在观念世道人心的纠缠中完成的。而那个率先竖起大旗,举起榔头凿下第一钎的人是了不起的。他们或是有过切肤之痛忍无可忍,或者张开眼睛看过山外世界。真该为他们叫好。

 

在郭亮村的山道边,有一位老者安坐,举着烟袋,淡然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他的身边,立着一个牌子,上面有照片和文字说明,老者是当年起事开山的几位村民之一。我们肃然起敬,老婆上前与他合影,并在他面前的纸盒中,捐上一点心意。尽管我们不知道他的自我介绍是不是真的,我们心里这样想,我们是通过他在向勇敢而执着的前辈致敬,我想,我们的心意是真诚的。

 

顺便说说郭亮村,说实话,这个村子据说是当年谢晋拍摄《清凉寺的钟声》时,被发现的,后来潘长江、郭达主演的电影《鬼子来了》又一次在此取景,又一次把郭亮村推向外界。所以,现在郭亮村号称影视基地。但是,在村子里走走看看,心里有一些遗憾甚至是悲哀。现在再要在此拍摄影视剧,怕是困难了。整个村子已经完全商业化,到处是旅社和店铺。没有统一的规划,显得特别杂乱无章。美院的师生们倒是还在此写生,但那只能取其一角,要是拉开全景,那就必然无法再看,必然穿帮。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我们无法责怪谁毁了这个村子,因为,每个村民都有利用这个资源赚钱为自己过上好日子努力的权利,你可以说他们没有远见,不懂得怎么经营这样的景点,不懂得怎么将好日子过得更好的,更长远一点,但是,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他们就是有着这样的思想理念,在他们看来,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那,旁人,怎奈其何?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豫”见(二):险在挂壁

 

最后,再说说自驾郭亮洞这件事。从郭亮村下来,几天的时间里我一直为这个事情困扰,我在责备景区管理者不通人情,不让我们自驾上山。甚至责备那些村民想利用这个不准自驾车上山的规定私底下揽客赚钱。我们在想,我们千山万水赶到郭亮,不就是为了体验一把在挂壁公路上开车的乐趣吗?如果这个愿望不能实现,那对喜欢自驾的人来说,来郭亮不是毫无意义了吗?坐摆渡车也好,坐别人的私家车甚至开别人的私家车也好,步行也好,说到底都弥补不了不能自己开车行驶在挂壁公路上的缺憾。但是,在郭亮洞走过之后,又觉得其实是一个两难近乎无解的问题。这么狭窄逼促陡峭惊险的山路,对一般驾驶员来说的确有些难度,或许车少还行,要命的是,如果大家都要开车上山,那么轻者拥堵,重者要闹出交通事故甚至车毁人亡。而对一个风景区来说,保障游客安全是第一位的,从这个角度说,景区选择安全是可以理解的。要想找一个既能满足普通自驾爱好者走挂壁公路的要求,又要保证景区的通行畅通和游客安全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结论是作为自驾爱好者,我们只能让自己留有遗憾了。

 

或许,将来有一天,类似挂壁公路这样的景区,能够举办自驾挑战赛,专门给有这样的勇气和技能,有这样的迫切愿望的人,留出一个机会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